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互动的概念来源于“互动”。互动又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
要让课堂充满“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作为主体,要立足一个“导”字,而学生作为主体,则体现于一个“动”字。这样一来,全方位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实现,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就越有效,课堂教学就越有生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与“面向全体,全体参与”相违。是学生都不懂?学生缺乏积极性?学生害怕?究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与“师生互动”有直接相关。
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多,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生生互动少。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目前学习小组的作用主要是收发作业,完成默写和学生实验等任务,辅助教师工作。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对小组进行学习上的讲解、分析、引导、启发和提出建议,并通过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在学生中产生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地建构学习。并且,在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力和机会,保证了学生间的平等性。
1.2虽然重视认知互动,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谓认知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解读”,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认知“文本”,并在“文本”互换中进行交往和对话,完成主体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互动中可以了解学生认知的成果,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强化或引导;学生在认知互动中需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及时把自己的需求反馈给老师,与教师共同完成认知目标。
课堂教学中虽然重视认知互动,但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学校课堂的时候又会发现,“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赋予学生,学生照单全收,却没有消化。这显然是一个单向的输入输出的过程,没有产生交互影响,自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3缺乏价值互动的理念。价值互动就是通过师生间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达到思想的成长、观念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学生在此过程中探究真理、体验生活、塑造自我、健全人格,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教养和责任感。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很多教师会关注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完成认知目标为最终任务,忽略了价值观的培养。
1.4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1.5不重视情感互动的作用。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友好合作依赖于彼此间的情感。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使双方的信息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而实际上,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设法将情境引入预设的模式中,更会有选择地挑选学生回答提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停留在“提问——回答”层面,是一种机械的交互方式。在对待非预设中的回答,有些教师会全盘否定,殊不知“答案是丰富多样的”,全面抹杀不仅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同时伤害了学生的情感。
1.6师生互动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在课堂教学中,优生受关注,学困生遭冷落的现象由来已久。考虑到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和处于对不同学生的偏爱,教师更愿意选择优生、性格活泼、自己喜欢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长此以往,课堂似乎变成了优等生、受宠生的专场,其他学生充当了配角的角色,自我主体观念丧失。
1.7行为互动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为上。“言教重于身教”,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以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人是最具有模仿性的,特别是对自己亲近的人的言行举止模仿更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如果喜欢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他的模仿对象,中学生更是如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但是自己演示实验时却不一定会注意。此类的口头互动很多,学生对诸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在实践中却抛之脑后。这是教育失误,也是行为互动没有真正动起来的结果。
2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教师对互动的理解不透彻。有些教师认为,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具体表现为形体与嘴要动起来,不“动”就不是互动教学。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提问一回答”方式来实现教学互动。他们认为“提问一回答”次数越多,教学互动效果就越好。而在设计提问时对提问的启发性和技巧关注的较欠缺。
2.2互动的目的只是“唯知识中心”。由于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没有真正释读教学互动。他们将教育的各个阶段异化为更高一级教育的预备阶段,呈现出一种“唯知识中心”的倾向。
2.3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学生人数的众多只能使互动成为表面现象。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学生人数的众多也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互动的机会。所以,很多时候,互动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很多时候,互动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多,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生生互动少。
现实中的教学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学生则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会。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开展,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互动的主体要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焦点。传统教学论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学论则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的纽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点毋容置疑,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让课堂充满“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作为主体,要立足一个“导”字,而学生作为主体,则体现于一个“动”字。这样一来,全方位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实现,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就越有效,课堂教学就越有生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与“面向全体,全体参与”相违。是学生都不懂?学生缺乏积极性?学生害怕?究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与“师生互动”有直接相关。
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多,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生生互动少。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目前学习小组的作用主要是收发作业,完成默写和学生实验等任务,辅助教师工作。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对小组进行学习上的讲解、分析、引导、启发和提出建议,并通过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在学生中产生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地建构学习。并且,在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力和机会,保证了学生间的平等性。
1.2虽然重视认知互动,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谓认知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解读”,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认知“文本”,并在“文本”互换中进行交往和对话,完成主体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互动中可以了解学生认知的成果,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强化或引导;学生在认知互动中需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及时把自己的需求反馈给老师,与教师共同完成认知目标。
课堂教学中虽然重视认知互动,但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学校课堂的时候又会发现,“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赋予学生,学生照单全收,却没有消化。这显然是一个单向的输入输出的过程,没有产生交互影响,自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3缺乏价值互动的理念。价值互动就是通过师生间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达到思想的成长、观念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学生在此过程中探究真理、体验生活、塑造自我、健全人格,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教养和责任感。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很多教师会关注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完成认知目标为最终任务,忽略了价值观的培养。
1.4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1.5不重视情感互动的作用。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友好合作依赖于彼此间的情感。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使双方的信息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而实际上,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设法将情境引入预设的模式中,更会有选择地挑选学生回答提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停留在“提问——回答”层面,是一种机械的交互方式。在对待非预设中的回答,有些教师会全盘否定,殊不知“答案是丰富多样的”,全面抹杀不仅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同时伤害了学生的情感。
1.6师生互动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在课堂教学中,优生受关注,学困生遭冷落的现象由来已久。考虑到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和处于对不同学生的偏爱,教师更愿意选择优生、性格活泼、自己喜欢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长此以往,课堂似乎变成了优等生、受宠生的专场,其他学生充当了配角的角色,自我主体观念丧失。
1.7行为互动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为上。“言教重于身教”,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以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人是最具有模仿性的,特别是对自己亲近的人的言行举止模仿更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如果喜欢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他的模仿对象,中学生更是如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但是自己演示实验时却不一定会注意。此类的口头互动很多,学生对诸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在实践中却抛之脑后。这是教育失误,也是行为互动没有真正动起来的结果。
2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教师对互动的理解不透彻。有些教师认为,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具体表现为形体与嘴要动起来,不“动”就不是互动教学。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提问一回答”方式来实现教学互动。他们认为“提问一回答”次数越多,教学互动效果就越好。而在设计提问时对提问的启发性和技巧关注的较欠缺。
2.2互动的目的只是“唯知识中心”。由于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没有真正释读教学互动。他们将教育的各个阶段异化为更高一级教育的预备阶段,呈现出一种“唯知识中心”的倾向。
2.3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学生人数的众多只能使互动成为表面现象。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学生人数的众多也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互动的机会。所以,很多时候,互动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很多时候,互动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多,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生生互动少。
现实中的教学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学生则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会。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开展,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互动的主体要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焦点。传统教学论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学论则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的纽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点毋容置疑,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