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传统的结果式评价重要载体的书面考试,在课改后的今天,在新的课程标准到来之时其指向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与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同样都指向的是过程式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落实“试卷命定必须体现评价标准,切合对象特点”,“答案拟定必须符合课改精神,避免片面单一”,“试卷批阅可以个性多样处理,及时有效反馈学习结果”,“试卷讲评需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任务”,“错题错点筛查统计,有针对性的反复强化练习”这五步。
关键词:书面考试:指向:过程性评价:施
毋庸讳言,书面考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在诸多评价方式中无疑是效果最显性、结果最受瞩目的一种。在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社会的人才选拔中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与这种主流主导的事实形成对比的是关于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研究却远远少于其他评价方式。
原因自然有很多,其中一点恐怕是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指向长期以来被视为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的代名词。如今全民都在谈素质教育,谈核心素养,你却大谈特谈试卷和分数,似乎有点不合时宜。试卷和分数不过是“眼前的苟且”,素质素养才是“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矫情地以为眼前都是苟且,诗和远方永远在未来,生命的每一天就必将在“苟且”中度过;如果我们避开试卷和分数一味谈素质和素养,就目前而言,也是看不到教育教学的美好局面的。
所以,没有必要谈分色变。所以,书面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的研究理应得到重视。
首先,需要厘清书面考试的指向问题。
认为书面考试指向的仅是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指向的仅是残酷的奖惩和选汰,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书面考试是一定要落实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否则,就视作是无效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都指向的是过程性评价,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理由,书面考试指向会与此不同。
因此,书面考试当然指向的也应该是过程『生评价。
那么,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呢?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目前还没有权威性定义,但其“过程”很显然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旨在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教学形态,具有导向性。但过程性评价不该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抛开结果只谈过程是伪命题。只是,相较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侧重关注教育教学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我以为,《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可以看作是过程性评价的完美诠释:评价标准多元化,同时又具明确的阶段性;评价手段必须多样化,且有可操作性。
显而易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就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对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评价手段必须各司其职,各具使命,又通力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书面的语文考试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这是语文书面考试的职责和使命。
下面,就主要以语文书面考试为例,谈书面考试在贯彻課改精神、落实课程标准、作为过程性评价有效路径在具体实施中的几点看法。
一、试卷命定必须体现评价标准,切合对象特点。
一份有效的语文试卷必须体现相应的评价标准,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自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
比如,高三语文试卷中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这一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日”就是休假日,因为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有一天时间回家休息沐浴。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讨伐他们,是古代常见的做法。
C.“驻跸”是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D.“扈从”是皇帝出巡时的护卫侍从人员,也指一般的随从人员。
答案是B,正确解释为:“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讨伐他们,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执行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在命这一题时允许有一个选项属于次常见或不常见的范畴,这样既让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答案,也能在平时的测试中增长见识。但像上面这一题这样的四个选项的设置,显然是有悖大纲要求的,也是有悖课程精神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是B,不仅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还是对生活常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关注生活。这是2017年全国卷I的真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平时命卷的范本。
命卷过程实际上是将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标准的过程,是决定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步,洞见的是教师的见识和智慧。
另外,一份有效的语文试卷还必须切合评价对象的学习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状况,通过具体的某次书面考试想要起到怎样的诊断、激励作用也是命题前需要重点评估的对象。 二、答案拟定必须符合课改精神,避免片面单一。
一份试卷试题命好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尤其对语文教师来说。因为给语文试题拟定答案更不容易。
语文课程标准不只一次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解读、个性化写作的重要性。
而这些转化为评价标准已经不易,试卷作为评价标准的体现更不易,答案拟定就难上加难了。
但不管多难,命卷者还是应最大可能地体现课改精神,而不是以统一的答案来固化学生思维。
比如这题:
下面是“中国大学校训十大高频字”的统计情况,据此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图中反映出什么问题?请总结,字数不超过20字。
答案拟定的是:我国大學校训多有雷同,缺乏独特性。
而据调查,作答这一题的学生半数以上回答的是:我国大学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
仅从材料和题干的提供和设置上来说,学生的理解不算错。而一个书面考试试题考查的结果如果大部分都不合格,那么它要不远离了课程标准、大纲要求,要不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答案拟定显然违背了课程标准精神,也违背了评价的初衷,一旦评价结果超越或歪曲了标准,那它就是无效的。
所以,命题除选材的精心、题干设置指向明确外,答案拟定还要考虑周全。
一份切合评价对象学习特点、体现课程标准、落实相应阶段教学目标、难度系数适当、答案拟定规范、全面、可执行的语文试卷才是一份可以实现有效过程性评价的好试卷,一份好试卷会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肯定他们的所得,也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引导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完善。
三、试卷批阅可以个性多样处理,及时有效反馈学习结果。
校际、校内、年级组内流水批阅公平公正,分班级任课教师自行批阅更利于掌握学情,班级内学生互相批阅有益比对查找自身问题。
每一种批阅方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根据评价需要灵活处理,综合运用,目的都在于及时有效反馈学习结果。
比如,高三后期,网上流水阅卷就暴露出弊端:学生拿到答题卷后不能直观地明确自己每一题的得分情况。虽然网上智学APP有很精确的数据分析,但高三学生能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不能帮他们及时查找问题。这个时候几次传统的手动阅卷很有必要。阅卷附分的同时,对每一位同学的完成情况书面告知,划出他们弱势板块,提醒注意,还可以在试卷上写一些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评语,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四、试卷讲评需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任务。
试卷批阅完成,学生获知分数,并不意味着这次书面考试评价已经完成,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一半。
因为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试卷讲评可以说是后期决策的第一步。每一道试题是一个知识点,讲评时要讲透这个点,再由点及面,让学生明确这个知识点在知识坐标中的位置。对于错误率高的试题重点讲解,务必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以便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公布答案式的试卷讲评不能说是无效的,最起码也是低效的。
五、错题错点筛查统计,有针对性的反复强化练习。
试卷讲评是书面考试评价后决策的第一步,错题错点统计,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是第二步。
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同样的,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对于自己的短板,人们总是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古人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的“一”是个概数,至少是“三”。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了上面的五步,一次语文书面考试才能算有效完成了一次有效的过程性的评价,真正具备了某一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的功能。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integration)。我认为,书面考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路径也应
遵守这三个准则,这样才能让一次次书面考试建立起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这是另一个需要专门论述的问题了。
关键词:书面考试:指向:过程性评价:施
毋庸讳言,书面考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在诸多评价方式中无疑是效果最显性、结果最受瞩目的一种。在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社会的人才选拔中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与这种主流主导的事实形成对比的是关于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研究却远远少于其他评价方式。
原因自然有很多,其中一点恐怕是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指向长期以来被视为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的代名词。如今全民都在谈素质教育,谈核心素养,你却大谈特谈试卷和分数,似乎有点不合时宜。试卷和分数不过是“眼前的苟且”,素质素养才是“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矫情地以为眼前都是苟且,诗和远方永远在未来,生命的每一天就必将在“苟且”中度过;如果我们避开试卷和分数一味谈素质和素养,就目前而言,也是看不到教育教学的美好局面的。
所以,没有必要谈分色变。所以,书面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的研究理应得到重视。
首先,需要厘清书面考试的指向问题。
认为书面考试指向的仅是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指向的仅是残酷的奖惩和选汰,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书面考试是一定要落实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否则,就视作是无效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都指向的是过程性评价,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理由,书面考试指向会与此不同。
因此,书面考试当然指向的也应该是过程『生评价。
那么,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呢?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目前还没有权威性定义,但其“过程”很显然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旨在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教学形态,具有导向性。但过程性评价不该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抛开结果只谈过程是伪命题。只是,相较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侧重关注教育教学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我以为,《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可以看作是过程性评价的完美诠释:评价标准多元化,同时又具明确的阶段性;评价手段必须多样化,且有可操作性。
显而易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就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对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评价手段必须各司其职,各具使命,又通力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书面的语文考试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这是语文书面考试的职责和使命。
下面,就主要以语文书面考试为例,谈书面考试在贯彻課改精神、落实课程标准、作为过程性评价有效路径在具体实施中的几点看法。
一、试卷命定必须体现评价标准,切合对象特点。
一份有效的语文试卷必须体现相应的评价标准,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自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
比如,高三语文试卷中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这一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日”就是休假日,因为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有一天时间回家休息沐浴。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讨伐他们,是古代常见的做法。
C.“驻跸”是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D.“扈从”是皇帝出巡时的护卫侍从人员,也指一般的随从人员。
答案是B,正确解释为:“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讨伐他们,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执行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在命这一题时允许有一个选项属于次常见或不常见的范畴,这样既让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答案,也能在平时的测试中增长见识。但像上面这一题这样的四个选项的设置,显然是有悖大纲要求的,也是有悖课程精神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是B,不仅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还是对生活常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关注生活。这是2017年全国卷I的真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平时命卷的范本。
命卷过程实际上是将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标准的过程,是决定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步,洞见的是教师的见识和智慧。
另外,一份有效的语文试卷还必须切合评价对象的学习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状况,通过具体的某次书面考试想要起到怎样的诊断、激励作用也是命题前需要重点评估的对象。 二、答案拟定必须符合课改精神,避免片面单一。
一份试卷试题命好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尤其对语文教师来说。因为给语文试题拟定答案更不容易。
语文课程标准不只一次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解读、个性化写作的重要性。
而这些转化为评价标准已经不易,试卷作为评价标准的体现更不易,答案拟定就难上加难了。
但不管多难,命卷者还是应最大可能地体现课改精神,而不是以统一的答案来固化学生思维。
比如这题:
下面是“中国大学校训十大高频字”的统计情况,据此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图中反映出什么问题?请总结,字数不超过20字。
答案拟定的是:我国大學校训多有雷同,缺乏独特性。
而据调查,作答这一题的学生半数以上回答的是:我国大学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
仅从材料和题干的提供和设置上来说,学生的理解不算错。而一个书面考试试题考查的结果如果大部分都不合格,那么它要不远离了课程标准、大纲要求,要不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答案拟定显然违背了课程标准精神,也违背了评价的初衷,一旦评价结果超越或歪曲了标准,那它就是无效的。
所以,命题除选材的精心、题干设置指向明确外,答案拟定还要考虑周全。
一份切合评价对象学习特点、体现课程标准、落实相应阶段教学目标、难度系数适当、答案拟定规范、全面、可执行的语文试卷才是一份可以实现有效过程性评价的好试卷,一份好试卷会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肯定他们的所得,也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引导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完善。
三、试卷批阅可以个性多样处理,及时有效反馈学习结果。
校际、校内、年级组内流水批阅公平公正,分班级任课教师自行批阅更利于掌握学情,班级内学生互相批阅有益比对查找自身问题。
每一种批阅方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根据评价需要灵活处理,综合运用,目的都在于及时有效反馈学习结果。
比如,高三后期,网上流水阅卷就暴露出弊端:学生拿到答题卷后不能直观地明确自己每一题的得分情况。虽然网上智学APP有很精确的数据分析,但高三学生能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不能帮他们及时查找问题。这个时候几次传统的手动阅卷很有必要。阅卷附分的同时,对每一位同学的完成情况书面告知,划出他们弱势板块,提醒注意,还可以在试卷上写一些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评语,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四、试卷讲评需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任务。
试卷批阅完成,学生获知分数,并不意味着这次书面考试评价已经完成,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一半。
因为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试卷讲评可以说是后期决策的第一步。每一道试题是一个知识点,讲评时要讲透这个点,再由点及面,让学生明确这个知识点在知识坐标中的位置。对于错误率高的试题重点讲解,务必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以便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公布答案式的试卷讲评不能说是无效的,最起码也是低效的。
五、错题错点筛查统计,有针对性的反复强化练习。
试卷讲评是书面考试评价后决策的第一步,错题错点统计,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是第二步。
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同样的,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对于自己的短板,人们总是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古人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的“一”是个概数,至少是“三”。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了上面的五步,一次语文书面考试才能算有效完成了一次有效的过程性的评价,真正具备了某一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的功能。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integration)。我认为,书面考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路径也应
遵守这三个准则,这样才能让一次次书面考试建立起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这是另一个需要专门论述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