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传媒梦”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李丹阳说,从2014年夏天到现在,自己养育了两个娃,一个是她的孩子“小年糕”,一个是她创建的母婴自媒体“年糕妈妈”。
不久前,在“年糕妈妈”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B轮融资暨服务升级战略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32岁的“糕妈”李丹阳。
“我怀孕时一直吐,就爱吃年糕,那时已流行用吃的东西给孩子当小名了,‘肉包’‘小糯米’‘汤圆’‘蛋黄’都有人叫,于是我跟先生当机立断,决定给小家伙取名‘年糕’。”她说。
“忙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良药,不管是夫妻矛盾还是婆媳矛盾,只要你忙了,一切‘病’自然就好了。”“糕妈”说。
“年糕妈妈”创建初期,所有内容都是李丹阳一人负责。由于服务性极高且轻松易懂,公众号的粉丝群日益壮大。为了帮助更多妈妈解决带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李丹阳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和整理育儿知识。
“当妈妈需要极度认真。一周7天,我每天24小时待命,除了带娃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用来做微信。我每天都会看育儿书,关注权威机构的育儿指南。过去妈妈们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大多是百度,但现在很多人觉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便把我们当作育儿百科来用。慢慢地,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从几百涨到几千,有时甚至达到数万,对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
运营公众号的压力其实很大。起初,李丹阳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不定期发3篇文章。但对孩子刚刚出生不久的妈妈来说,这绝非易事。“白天跟熊孩子作斗争,晚上孩子好不容易睡着了,我还要熬夜写稿。”李丹阳表示,连父母都不理解她为何要花巨大的精力做网络公众号。
“医学硕士和临床医生,这些标签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李丹阳告诉记者,“我一直中规中矩,听父母的话,直到辞职开创公众号,我才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传媒梦。”
为了做好公众号,李丹阳常常和内容“死磕”,别人改一遍就发,她会改三五遍,其他人做到晚上10点,她会熬到12点,“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自信也可以变成胶原蛋白”
2015年春天,李丹阳成立了“年糕妈妈母婴服务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团队。实用的内容和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公众号的粉丝数迅速飙升,文章阅读量经常达到10万以上,形式也从单纯的图文向漫画、视频、动画等方向发展。应粉丝们的要求,“年糕妈妈”推送的频率从最初的每周3篇提升到每天1篇。
“糕妈是所有宝儿妈的贴心小棉袄!”“糕妈,你说得太对了,妈妈为孩子付出太多了!”“糕妈,这篇辅食食谱发的太及时,正愁明天给宝宝吃啥呢。”在“年糕妈妈”的后台,工作人员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条类似的留言。
有了群众基础,李丹阳开始尝试做电商,为妈妈们筛选、提供优质的母婴用品。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一笔销售额就达到了6位数。
平台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2015年9月,央视前主持人、现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找到李丹阳,表示想领投“年糕妈妈”的天使轮。2016年年初,“年糕妈妈”获得来自紫牛基金和经纬中国的A轮融资。
李丹阳将“年糕妈妈”的成功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赶上了对写作者最友好的内容创作时代;传播了靠谱的知识并让用户受益;得到了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的全力支持,使平台锦上添花。
“我还要感谢自己说做就做的特质。”李丹阳说,“有了小小的事业后,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好看了。虽然皮肤的胶原蛋白少了,但自信也可以变成胶原蛋白。”
“妈妈的成长最重要”
2016年年终时,李丹阳在公众号上回顾了自己两年多的创业路:“年底是总结的时候,我想用我的经历,给‘身处人生中最艰难的那两年’的你一点点启示。”
“不要觉得当了妈妈,人生就被限定了,其实人生的派对还远没有开始,你的视野、未来甚至爱情都可能发生变化。”李丹阳写道,“每个人真正拥有的只有自己,另一半和孩子都不属于你,你们只是建立了一段关系;每个人真正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把自己管好了,身边的事情都会变好。”
虽然多了创业者的身份,但妈妈这个角色永远在李丹阳心中占據着最重要的位置。“于我而言,最好的时光是睡前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我给孩子读绘本,‘糕爸’凑过来听着。‘小年糕’一会儿摸摸爸爸,一会儿摸摸妈妈,我觉得这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
“很多人问我,要带好孩子什么最重要,我觉得妈妈的成长最重要。”李丹阳表示,“对我而言,带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段,而更远的路,我还要和他爸爸一起走下去呢!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成长再成长,不光成为很酷的妈妈,还能成为有型的老婆。”
(摘自《青年参考》2017年2月15日)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李丹阳说,从2014年夏天到现在,自己养育了两个娃,一个是她的孩子“小年糕”,一个是她创建的母婴自媒体“年糕妈妈”。
不久前,在“年糕妈妈”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B轮融资暨服务升级战略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32岁的“糕妈”李丹阳。
“我怀孕时一直吐,就爱吃年糕,那时已流行用吃的东西给孩子当小名了,‘肉包’‘小糯米’‘汤圆’‘蛋黄’都有人叫,于是我跟先生当机立断,决定给小家伙取名‘年糕’。”她说。
“忙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良药,不管是夫妻矛盾还是婆媳矛盾,只要你忙了,一切‘病’自然就好了。”“糕妈”说。
“年糕妈妈”创建初期,所有内容都是李丹阳一人负责。由于服务性极高且轻松易懂,公众号的粉丝群日益壮大。为了帮助更多妈妈解决带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李丹阳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和整理育儿知识。
“当妈妈需要极度认真。一周7天,我每天24小时待命,除了带娃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用来做微信。我每天都会看育儿书,关注权威机构的育儿指南。过去妈妈们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大多是百度,但现在很多人觉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便把我们当作育儿百科来用。慢慢地,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从几百涨到几千,有时甚至达到数万,对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
运营公众号的压力其实很大。起初,李丹阳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不定期发3篇文章。但对孩子刚刚出生不久的妈妈来说,这绝非易事。“白天跟熊孩子作斗争,晚上孩子好不容易睡着了,我还要熬夜写稿。”李丹阳表示,连父母都不理解她为何要花巨大的精力做网络公众号。
“医学硕士和临床医生,这些标签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李丹阳告诉记者,“我一直中规中矩,听父母的话,直到辞职开创公众号,我才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传媒梦。”
为了做好公众号,李丹阳常常和内容“死磕”,别人改一遍就发,她会改三五遍,其他人做到晚上10点,她会熬到12点,“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自信也可以变成胶原蛋白”
2015年春天,李丹阳成立了“年糕妈妈母婴服务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团队。实用的内容和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公众号的粉丝数迅速飙升,文章阅读量经常达到10万以上,形式也从单纯的图文向漫画、视频、动画等方向发展。应粉丝们的要求,“年糕妈妈”推送的频率从最初的每周3篇提升到每天1篇。
“糕妈是所有宝儿妈的贴心小棉袄!”“糕妈,你说得太对了,妈妈为孩子付出太多了!”“糕妈,这篇辅食食谱发的太及时,正愁明天给宝宝吃啥呢。”在“年糕妈妈”的后台,工作人员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条类似的留言。
有了群众基础,李丹阳开始尝试做电商,为妈妈们筛选、提供优质的母婴用品。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一笔销售额就达到了6位数。
平台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2015年9月,央视前主持人、现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找到李丹阳,表示想领投“年糕妈妈”的天使轮。2016年年初,“年糕妈妈”获得来自紫牛基金和经纬中国的A轮融资。
李丹阳将“年糕妈妈”的成功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赶上了对写作者最友好的内容创作时代;传播了靠谱的知识并让用户受益;得到了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的全力支持,使平台锦上添花。
“我还要感谢自己说做就做的特质。”李丹阳说,“有了小小的事业后,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好看了。虽然皮肤的胶原蛋白少了,但自信也可以变成胶原蛋白。”
“妈妈的成长最重要”
2016年年终时,李丹阳在公众号上回顾了自己两年多的创业路:“年底是总结的时候,我想用我的经历,给‘身处人生中最艰难的那两年’的你一点点启示。”
“不要觉得当了妈妈,人生就被限定了,其实人生的派对还远没有开始,你的视野、未来甚至爱情都可能发生变化。”李丹阳写道,“每个人真正拥有的只有自己,另一半和孩子都不属于你,你们只是建立了一段关系;每个人真正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把自己管好了,身边的事情都会变好。”
虽然多了创业者的身份,但妈妈这个角色永远在李丹阳心中占據着最重要的位置。“于我而言,最好的时光是睡前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我给孩子读绘本,‘糕爸’凑过来听着。‘小年糕’一会儿摸摸爸爸,一会儿摸摸妈妈,我觉得这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
“很多人问我,要带好孩子什么最重要,我觉得妈妈的成长最重要。”李丹阳表示,“对我而言,带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段,而更远的路,我还要和他爸爸一起走下去呢!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成长再成长,不光成为很酷的妈妈,还能成为有型的老婆。”
(摘自《青年参考》2017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