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复杂问题。本文从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招聘会入手,揭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大学生实习制度等。
关键词:校园招聘会 大学生就业
校园招聘会几乎是各大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必修课。校园招聘会往往是高校主办,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会。在此过程中,学校起了搭建平台提供中介服务的作用。而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则是供需双方相互磋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用人单位三个利益主体,下面仅就三大利益主体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做一个简短的分析。
一、关于校园招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点思考
校园招聘会上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第一,用人单位没有招到人;第二,大学生没有单位要。上述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交易失败,交易失败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那么,下面我们通过这三个利益主体的角色分析来剖析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
1、买方--用人单位的角色分析
在就业过程中充当买方进入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通常是什么样的呢?就企业性质而言,大型国有企业、世界五百强等薪资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不会涉足普通本科院校,剩下的大多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就业人数激增,处于买方市场的企业,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并试图用最低的价格购买高素质的劳动力。
2、卖方--大学生的角色分析
企业针对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可做如下的分析:人脉关系广、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不需要,他们可以选择进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出国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基本不用,因为他们的人数少所占的比例小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抑或搞科研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是很需要,因为他们的起点低、要求低,有需要的地方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去干;"211"、"985"等国家重点建设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就业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起点高相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好就业。
经过上述分析,只有这样的大学生需要进校园招聘会。他们具备这样的特点:没有很深家庭背景、学历低、非名校出身、专业一般、学无所长、对现实社会知之甚少的普通本科大学生。
而在应聘的过程中由于工资待遇、自身素质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和企业达成共识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的尴尬局面。
3、中介机构--普通高等院校的角色分析
高等院校往往是为了完成就业率这一指标或是迫于其他各方面的压力才举办各种招聘会,而对前来参加的企业缺乏详实的核查,只是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学校作为中介人并没能保证学生拥有与将来就业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及较高的专业素养。
二、校园招聘会上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企业方面看
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资质大多较差。为大学生提供的薪酬待遇较低,与大学生理想中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企业还存在生源地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企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会倾向于选择生源地的学生,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收回投入的人员培训成本。此外,出于工作性质、结婚生育等方面年的因素考虑,绝大多数提供销售类工作的小企业会优先选择男生,而女生只能从事办公室文秘这样的工作发展的空间较小。
2、从学校方面看
学校过分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招聘企业的资质考核,只要能签就业协议就行。此外,高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没能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系统,为每个专业的学生提供该专业以往的就业情况和及时的就业信息。
对大学生的实习情况缺乏事实求是地评价和监督,没有建立实习考核制度,使大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没能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相关的经验。
3、从大学生自身看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改变。大学生都抱着一劳永逸的观念,希望能够自己找的工作能是稳定的、薪水高的。可事实往往是,大学生要面对压力大、薪酬不稳定的工作。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叠加而成的。
此外,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牢固的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上欠缺实践经验,这就减少了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三、解决校园招聘会中的问题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里的"人"即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包括以团体形式出现的中小企业及各大高校。
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赋税,并为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对待各大高校,要少一些就业率指标的要求,切实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实现。
高校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实习期间的表现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信息网,为大学生提供详细的招聘信息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学生就业前,提供相关培训。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企业应携手共建有利于促进双方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此加深彼此的了解并相互扶持共存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能为企业提供在职员工的培训,并增加对未来员工的认识。对高校而言,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接受实践的检验;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参与企业的活动,增加实践经验为日后就业做铺垫。
3、高校应切实抓好大学生实习工作
大学生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活动,既能够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又能增加在就业中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对高校而言,通过大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可以及时发现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此外,企业也应重视大学生实习。大学生的实习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降低人员成本并且可以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习情况考核指标和体系,避免大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灵活的设置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可以分散或集中进行、可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此外,需充实实习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使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①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招生与就业,2009(5):95-98.
②阮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8):62-64.
③许小石.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郎咸平.郎咸平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⑤王剑波.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D].山东经济学院,2010.
作者简介:于超群、山东荣成人,山东财经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王洋、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关键词:校园招聘会 大学生就业
校园招聘会几乎是各大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必修课。校园招聘会往往是高校主办,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会。在此过程中,学校起了搭建平台提供中介服务的作用。而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则是供需双方相互磋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用人单位三个利益主体,下面仅就三大利益主体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做一个简短的分析。
一、关于校园招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点思考
校园招聘会上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第一,用人单位没有招到人;第二,大学生没有单位要。上述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交易失败,交易失败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那么,下面我们通过这三个利益主体的角色分析来剖析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
1、买方--用人单位的角色分析
在就业过程中充当买方进入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通常是什么样的呢?就企业性质而言,大型国有企业、世界五百强等薪资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不会涉足普通本科院校,剩下的大多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就业人数激增,处于买方市场的企业,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并试图用最低的价格购买高素质的劳动力。
2、卖方--大学生的角色分析
企业针对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可做如下的分析:人脉关系广、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不需要,他们可以选择进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出国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基本不用,因为他们的人数少所占的比例小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抑或搞科研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是很需要,因为他们的起点低、要求低,有需要的地方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去干;"211"、"985"等国家重点建设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就业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起点高相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好就业。
经过上述分析,只有这样的大学生需要进校园招聘会。他们具备这样的特点:没有很深家庭背景、学历低、非名校出身、专业一般、学无所长、对现实社会知之甚少的普通本科大学生。
而在应聘的过程中由于工资待遇、自身素质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和企业达成共识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的尴尬局面。
3、中介机构--普通高等院校的角色分析
高等院校往往是为了完成就业率这一指标或是迫于其他各方面的压力才举办各种招聘会,而对前来参加的企业缺乏详实的核查,只是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学校作为中介人并没能保证学生拥有与将来就业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及较高的专业素养。
二、校园招聘会上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企业方面看
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资质大多较差。为大学生提供的薪酬待遇较低,与大学生理想中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企业还存在生源地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企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会倾向于选择生源地的学生,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收回投入的人员培训成本。此外,出于工作性质、结婚生育等方面年的因素考虑,绝大多数提供销售类工作的小企业会优先选择男生,而女生只能从事办公室文秘这样的工作发展的空间较小。
2、从学校方面看
学校过分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招聘企业的资质考核,只要能签就业协议就行。此外,高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没能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系统,为每个专业的学生提供该专业以往的就业情况和及时的就业信息。
对大学生的实习情况缺乏事实求是地评价和监督,没有建立实习考核制度,使大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没能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相关的经验。
3、从大学生自身看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改变。大学生都抱着一劳永逸的观念,希望能够自己找的工作能是稳定的、薪水高的。可事实往往是,大学生要面对压力大、薪酬不稳定的工作。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叠加而成的。
此外,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牢固的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上欠缺实践经验,这就减少了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三、解决校园招聘会中的问题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里的"人"即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包括以团体形式出现的中小企业及各大高校。
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赋税,并为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对待各大高校,要少一些就业率指标的要求,切实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实现。
高校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实习期间的表现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信息网,为大学生提供详细的招聘信息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学生就业前,提供相关培训。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企业应携手共建有利于促进双方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此加深彼此的了解并相互扶持共存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能为企业提供在职员工的培训,并增加对未来员工的认识。对高校而言,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接受实践的检验;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参与企业的活动,增加实践经验为日后就业做铺垫。
3、高校应切实抓好大学生实习工作
大学生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活动,既能够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又能增加在就业中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对高校而言,通过大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可以及时发现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此外,企业也应重视大学生实习。大学生的实习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降低人员成本并且可以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习情况考核指标和体系,避免大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灵活的设置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可以分散或集中进行、可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此外,需充实实习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使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①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招生与就业,2009(5):95-98.
②阮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8):62-64.
③许小石.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郎咸平.郎咸平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⑤王剑波.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D].山东经济学院,2010.
作者简介:于超群、山东荣成人,山东财经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王洋、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