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略读课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为此,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略读课文的"配角"地位,探索一套略读课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略读课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新思路 新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一)构建道德课堂的需要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课堂的课堂质量。同时,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指出要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的需要
就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而言,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略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比重逐步增加,四-六年级的教材中,略读课占了一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为此,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略读课文的"配角"地位,探索一套略读课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落实《课标》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明确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又作出进一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同时,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也这样描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反观当下教学现状,由于受考试这支指挥棒的影响,略读课不在考试之列,所以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课的教学,缺乏对略读课的研究,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四步走"策略研究,力求改变略读课文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模式框架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借鉴新教育实验"有效教学框架",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略读课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意在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板块为:
(一)预习反馈 质疑导入
(二)抓住提示 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四)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三、操作流程:
(一)预习反馈 质疑导入
预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我已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和疑问。"学生带着问题、疑惑、体验进课堂,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为了切实提高预习效果,教师要抓好"课前"这一阶段,精心设计"导学案"(预习作业),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的街接点。课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依学定教。
(二)抓住提示 明确目标
略读课文前教材都呈现有一段导读,导读中提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课文前,先带领学生学会阅读课前导读,抓住阅读提示,找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自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全新形态,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的快乐。略读课重在引领学生,迁移和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学中最适宜安排学生展开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是旁观者,而要像猎手一样,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适时参与,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基本步骤是:
自学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引导小结。
1."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学生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才会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课文。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大胆放权放手,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思、写,切忌走过场。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力,针对学生差异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
2."小组交流"是合作探究环节中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有效方法。这一阶段主要是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要想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建设是关键。在学习小组建设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合理划分小组,一般是4-6人一组,组员的搭配要注意优、中、差结合,性格外向的与性格内向的结合。其次要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教师要对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具体的指导。再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后要加强小组内评价,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倾听情况,以评价促进小组合作的成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交流,尤其要关注探究学习遇障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3."汇报展示"。这一阶段是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时先由小组发言人作主要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同时,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其他小组也可再做说明。汇报时要明确汇报的内容:一是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二是汇报得出这一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引导小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点,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思维方式,掌握学法。此步骤可与第3环节结合起来进行。在教学《万年牢》一课中"三次"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理解难点,老师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给予引导、总结。
(四)总结升华 拓展升华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只能是"井底之蛙"。教师只有用教材教教材,有效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离开课堂,走出教室、走向课外、走进自然,学习才学无止境,不断超越。略读课就应该更加重视课后的拓展延伸。
四、模式效应
(一)教师规范了略读课的教学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教师能熟练运用"四环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师加强了对略读课的研究,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在逐步提升,略读课不再"简略"。
(二)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步养成
在一次次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渐养成。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会自己设计预习作业,学会了做批注、收集信息等学习方法。
(三)课堂状态不断改善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
自主学习的时间、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展示交流的平台,尤其小组建设的加强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
四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以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郑州市关于道德课堂建设的文件、要求》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4]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7(6):15-16.
关键词:略读课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新思路 新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一)构建道德课堂的需要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课堂的课堂质量。同时,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指出要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的需要
就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而言,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略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比重逐步增加,四-六年级的教材中,略读课占了一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为此,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略读课文的"配角"地位,探索一套略读课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落实《课标》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明确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又作出进一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同时,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也这样描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反观当下教学现状,由于受考试这支指挥棒的影响,略读课不在考试之列,所以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课的教学,缺乏对略读课的研究,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四步走"策略研究,力求改变略读课文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模式框架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借鉴新教育实验"有效教学框架",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略读课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意在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板块为:
(一)预习反馈 质疑导入
(二)抓住提示 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四)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三、操作流程:
(一)预习反馈 质疑导入
预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我已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和疑问。"学生带着问题、疑惑、体验进课堂,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为了切实提高预习效果,教师要抓好"课前"这一阶段,精心设计"导学案"(预习作业),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的街接点。课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依学定教。
(二)抓住提示 明确目标
略读课文前教材都呈现有一段导读,导读中提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课文前,先带领学生学会阅读课前导读,抓住阅读提示,找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自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全新形态,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的快乐。略读课重在引领学生,迁移和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学中最适宜安排学生展开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是旁观者,而要像猎手一样,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适时参与,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基本步骤是:
自学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引导小结。
1."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学生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才会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课文。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大胆放权放手,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思、写,切忌走过场。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力,针对学生差异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
2."小组交流"是合作探究环节中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有效方法。这一阶段主要是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要想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建设是关键。在学习小组建设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合理划分小组,一般是4-6人一组,组员的搭配要注意优、中、差结合,性格外向的与性格内向的结合。其次要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教师要对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具体的指导。再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后要加强小组内评价,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倾听情况,以评价促进小组合作的成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交流,尤其要关注探究学习遇障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3."汇报展示"。这一阶段是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时先由小组发言人作主要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同时,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其他小组也可再做说明。汇报时要明确汇报的内容:一是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二是汇报得出这一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引导小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点,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思维方式,掌握学法。此步骤可与第3环节结合起来进行。在教学《万年牢》一课中"三次"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理解难点,老师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给予引导、总结。
(四)总结升华 拓展升华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只能是"井底之蛙"。教师只有用教材教教材,有效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离开课堂,走出教室、走向课外、走进自然,学习才学无止境,不断超越。略读课就应该更加重视课后的拓展延伸。
四、模式效应
(一)教师规范了略读课的教学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教师能熟练运用"四环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师加强了对略读课的研究,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在逐步提升,略读课不再"简略"。
(二)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步养成
在一次次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渐养成。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会自己设计预习作业,学会了做批注、收集信息等学习方法。
(三)课堂状态不断改善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
自主学习的时间、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展示交流的平台,尤其小组建设的加强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
四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以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郑州市关于道德课堂建设的文件、要求》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4]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7(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