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运行良好 加息尚存空间
□潘建成 席念霞 范宝虹/执笔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9月底进行了2006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近百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虽仍有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需求结构不太均衡,投资增长过快,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比较平稳;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股市可望保持稳定;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慢。
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坚持实施“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待适当时机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率,适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从供给、需求和落实调控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与本次调查的经济学家共78位。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程恩富、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郝福满、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翀、李国璋、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子奈、李晓西、梁优彩、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邱东、史晋川、宋国青、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珺、王小广、王小鲁、吴晓求、徐长生、夏兴园、夏业良、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军、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赵晓、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祝宝良、左小蕾等。
经济运行良好 热度有所降低
2006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6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今年二季度提高0.26点,略低于今年一季度,高于去年同期和四季度的水平(图1)。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二季度明显回升。这体现在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分为5.79和5.46,比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29点和0.26点,表明了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成效的认可和对经济走势比较乐观的情绪。
投资与信贷高速增长,是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这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查显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经济运行仍呈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
关于当前的投资需求状况,53%的经济学认为“旺盛”,比认为“正常”和“不足”的分别多16和43个百分点(图2)。从统计数字看,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9.1%,增幅比此前有所回落。尽管如此,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投资增长过快。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的多28个百分点;另有2%认为“过慢”(图3)。
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增长过快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今年8月末,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9%;1-8月新增贷款2.54万亿元,突破全年2.5万亿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32%)的多36个百分点(图4)。
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经济学家也感觉到经济运行的热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偏热”的经济学家虽仍高达51%,但比二季度减少了5个百分点;认为“过热”的也由二季度的4%减少到3%;43%认为经济运行“正常”,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另有3%认为“偏冷”(图5)。调查表明,虽然超过半数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偏热,但处于趋向正常的过程中。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关于对当前消费需求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1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旺盛”,67%认为“正常”,23%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图6)。从对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期来看,22%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趋强”,75%认为“持平”,3%认为“趋弱”(图7)。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的形势总体上呈平稳增长的态势。
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据统计,今年1-8月,全国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增幅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比同期进口总值增幅高4.3个百分点,外贸顺差达到9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扩大338.4亿美元。
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认为“正常”的多10个百分点,仅4%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图8);7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24%认为“正常”(图9)。
从未来六个月的情况看,20%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51%认为会“持平”,29%认为会“减慢”(图10)。认为进口额会“加快”的经济学家,则从二季度的46%减少到29%;认为会“持平”和“减慢”的分别达到53%和18%(图11),比二季度分别增加8个和9个百分点。综合出口和进口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外贸顺差会“增加”,比二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认为“不变”和“减少”的分别为20%和36%,比二季度分别减少3个和10个百分点(图12)。
上述结果,与经济学家对于从9月15日起实施的调整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措施对缓解贸易不平衡作用的判断是一致的。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该措施“非常有效”,44%认为“比较有效”,25%认为“效果不大”,还有28%认为“尚待观察”(图13)。也就是说,出口退税的调整对减缓贸易顺差增长趋势会有一定作用,但恐难扭转顺差增长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主要受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近四个月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5-8月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8%、12.2%、5.5%和8.5%。对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趋势,3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下降”,比二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比认为“上升”的多15个百分点。
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低位增长。今年1—8月,CPI比上年同期上升1.2%。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近五成(49%)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比今年上半年“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42%则认为会与上半年“持平”(图14)。
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CPI涨幅低于或等于2.0%,其中认为低于或等于1.5%的占63%。与2006年相比,认为2007年CPI涨幅超过2%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28%),但绝大多数(72%)经济学家仍认为CPI涨幅将低于或等于2%(图1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CPI呈稳中趋升的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将比上半年“上升”的经济学家高达61%,比二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认为“持平”和“下降”的分别为32%和7%(图16),比二季度分别下降2个和18个百分点。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关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学家出现较大分歧,但趋降预期明显增加。调查显示,认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下降”、“平稳”和“小幅上升”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2%、35%和33%(图17);其中认为“下降”和“平稳”的比二季度分别增加15个和6个百分点,认为会“小幅上涨”的则减少21个百分点。
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汇率不断温和上涨,但人民升值压力尚未解除,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美元。调查显示,当前认为美元“高估”的经济学家高达59%,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只有26%和15%(图18)。相对而言,认为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52%、50%和62%。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维持温和上升势头。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内”,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21%预期“升值3%-5%”,比二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而预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由二季度的25%减少到18%。
股市可望保持稳定。今年5月以来,国内股市一改长时间的熊市特征,呈现出震荡向上的走势。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国内股市价格,31%的经济学家预期会“上升”,63%预期保持“稳定”,比二季度增加17个百分点;仅6%认为股市价格会“下降”(图19)。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预期股市将保持稳定向上走势,而且方向性分歧缩小,这可能预示着股市的稳定性将有所增加。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来,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关于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显示,近六成(57%)经济学家认为“略有影响”,29%认为“影响较大”,10%认为“影响很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缓。2005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了10.2%,今年上半年又实现了10.9%的增长。调查中,绝大多数(94%)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GDP增长将达到或超过10%,其中64%的经济学家预期达到或超过10.5%,另有6%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低于10%(图20)。
不过,经济学家对于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降低。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10%,25%认为增长率是10%,仅22%认为会超过10%(图21)。
宏观政策应保持“双稳健”,货币调控尚嫌不足
——随着近期投资及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学家对于宏观调控有效性的认可程度有所增强。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的效果“很好”或“较好”,认同率分别达到68%、63%和62%。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72%的经济学家建议,应继续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今年一、二季度分别提高15和2个百分点;20%认为应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7%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二季度持平;1%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图22)。
基于对当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判断,经济学家认为已采取的货币调控政策尚嫌不足,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8月19日开始的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措施,对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的高5个百分点;此外,还有25%的经济学家表示效果“尚难判断”(图23)。因此,本次调查仍有近六成(58%)的经济学家认为存贷款利率应“提高”,比认为保持利率“不变”的多16个百分点(图24)。
——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是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关于什么原因导致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74%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热情较高”,一半左右的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50%),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47%)、“货币信贷增长过快”(42%)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的比重也比较高。
另外,分别有28%和22%的经济学家认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和“房地产需求存在泡沫”也是原因之一(图2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在推动投资快速增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要切实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经济学家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涉,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资源的控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资金约束和责任约束等。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针对房地产过热的调控力度。对此,调查显示,49%的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37%)的高12个百分点,此外还有14%的经济学家认为“尚待观察”(图26)。
经济学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房地产的调控。
一是调控供给。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特别是增加廉租房和限价房的供应,提高廉租房和限价房分配的透明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控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额度,增加自有资金比例;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入为物业税并进入中央财政,切断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阻止开发商囤积行为等。
二是调控需求。如通过提高商品房房贷利率,增加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税负等,挤压投资性需求,支持居民适用性需求。
三是加强调控措施落实力度。如强化对现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房地产统计工作,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尤其是关注区域性特点。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让老百姓有多种投资选择,而不是只能投资于房地产等。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确保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控制和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打击腐败力度。
二是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另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推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三是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创业,增加就业。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行差别所得税,吸引资本和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五是适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通过汇率浮动范围的适度扩大,缓解长期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外贸失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同时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可自由兑换创造条件。■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潘建成 席念霞 范宝虹/执笔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9月底进行了2006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近百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虽仍有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需求结构不太均衡,投资增长过快,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比较平稳;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股市可望保持稳定;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慢。
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坚持实施“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待适当时机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率,适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从供给、需求和落实调控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与本次调查的经济学家共78位。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程恩富、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郝福满、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翀、李国璋、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子奈、李晓西、梁优彩、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邱东、史晋川、宋国青、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珺、王小广、王小鲁、吴晓求、徐长生、夏兴园、夏业良、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军、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赵晓、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祝宝良、左小蕾等。
经济运行良好 热度有所降低
2006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6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今年二季度提高0.26点,略低于今年一季度,高于去年同期和四季度的水平(图1)。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二季度明显回升。这体现在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分为5.79和5.46,比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29点和0.26点,表明了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成效的认可和对经济走势比较乐观的情绪。
投资与信贷高速增长,是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这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查显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经济运行仍呈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
关于当前的投资需求状况,53%的经济学认为“旺盛”,比认为“正常”和“不足”的分别多16和43个百分点(图2)。从统计数字看,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9.1%,增幅比此前有所回落。尽管如此,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投资增长过快。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的多28个百分点;另有2%认为“过慢”(图3)。
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增长过快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今年8月末,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9%;1-8月新增贷款2.54万亿元,突破全年2.5万亿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32%)的多36个百分点(图4)。
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经济学家也感觉到经济运行的热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偏热”的经济学家虽仍高达51%,但比二季度减少了5个百分点;认为“过热”的也由二季度的4%减少到3%;43%认为经济运行“正常”,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另有3%认为“偏冷”(图5)。调查表明,虽然超过半数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偏热,但处于趋向正常的过程中。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关于对当前消费需求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1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旺盛”,67%认为“正常”,23%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图6)。从对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期来看,22%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趋强”,75%认为“持平”,3%认为“趋弱”(图7)。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的形势总体上呈平稳增长的态势。
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据统计,今年1-8月,全国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增幅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比同期进口总值增幅高4.3个百分点,外贸顺差达到9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扩大338.4亿美元。
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认为“正常”的多10个百分点,仅4%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图8);7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24%认为“正常”(图9)。
从未来六个月的情况看,20%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51%认为会“持平”,29%认为会“减慢”(图10)。认为进口额会“加快”的经济学家,则从二季度的46%减少到29%;认为会“持平”和“减慢”的分别达到53%和18%(图11),比二季度分别增加8个和9个百分点。综合出口和进口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外贸顺差会“增加”,比二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认为“不变”和“减少”的分别为20%和36%,比二季度分别减少3个和10个百分点(图12)。
上述结果,与经济学家对于从9月15日起实施的调整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措施对缓解贸易不平衡作用的判断是一致的。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该措施“非常有效”,44%认为“比较有效”,25%认为“效果不大”,还有28%认为“尚待观察”(图13)。也就是说,出口退税的调整对减缓贸易顺差增长趋势会有一定作用,但恐难扭转顺差增长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主要受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近四个月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5-8月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8%、12.2%、5.5%和8.5%。对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趋势,3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下降”,比二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比认为“上升”的多15个百分点。
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低位增长。今年1—8月,CPI比上年同期上升1.2%。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近五成(49%)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比今年上半年“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42%则认为会与上半年“持平”(图14)。
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CPI涨幅低于或等于2.0%,其中认为低于或等于1.5%的占63%。与2006年相比,认为2007年CPI涨幅超过2%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28%),但绝大多数(72%)经济学家仍认为CPI涨幅将低于或等于2%(图1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CPI呈稳中趋升的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将比上半年“上升”的经济学家高达61%,比二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认为“持平”和“下降”的分别为32%和7%(图16),比二季度分别下降2个和18个百分点。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关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学家出现较大分歧,但趋降预期明显增加。调查显示,认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下降”、“平稳”和“小幅上升”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2%、35%和33%(图17);其中认为“下降”和“平稳”的比二季度分别增加15个和6个百分点,认为会“小幅上涨”的则减少21个百分点。
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汇率不断温和上涨,但人民升值压力尚未解除,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美元。调查显示,当前认为美元“高估”的经济学家高达59%,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只有26%和15%(图18)。相对而言,认为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52%、50%和62%。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维持温和上升势头。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内”,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21%预期“升值3%-5%”,比二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而预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由二季度的25%减少到18%。
股市可望保持稳定。今年5月以来,国内股市一改长时间的熊市特征,呈现出震荡向上的走势。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国内股市价格,31%的经济学家预期会“上升”,63%预期保持“稳定”,比二季度增加17个百分点;仅6%认为股市价格会“下降”(图19)。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预期股市将保持稳定向上走势,而且方向性分歧缩小,这可能预示着股市的稳定性将有所增加。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来,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关于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显示,近六成(57%)经济学家认为“略有影响”,29%认为“影响较大”,10%认为“影响很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缓。2005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了10.2%,今年上半年又实现了10.9%的增长。调查中,绝大多数(94%)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GDP增长将达到或超过10%,其中64%的经济学家预期达到或超过10.5%,另有6%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低于10%(图20)。
不过,经济学家对于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降低。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10%,25%认为增长率是10%,仅22%认为会超过10%(图21)。
宏观政策应保持“双稳健”,货币调控尚嫌不足
——随着近期投资及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学家对于宏观调控有效性的认可程度有所增强。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的效果“很好”或“较好”,认同率分别达到68%、63%和62%。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72%的经济学家建议,应继续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今年一、二季度分别提高15和2个百分点;20%认为应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7%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二季度持平;1%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图22)。
基于对当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判断,经济学家认为已采取的货币调控政策尚嫌不足,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8月19日开始的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措施,对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的高5个百分点;此外,还有25%的经济学家表示效果“尚难判断”(图23)。因此,本次调查仍有近六成(58%)的经济学家认为存贷款利率应“提高”,比认为保持利率“不变”的多16个百分点(图24)。
——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是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关于什么原因导致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74%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热情较高”,一半左右的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50%),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47%)、“货币信贷增长过快”(42%)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的比重也比较高。
另外,分别有28%和22%的经济学家认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和“房地产需求存在泡沫”也是原因之一(图2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在推动投资快速增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要切实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经济学家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涉,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资源的控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资金约束和责任约束等。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针对房地产过热的调控力度。对此,调查显示,49%的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37%)的高12个百分点,此外还有14%的经济学家认为“尚待观察”(图26)。
经济学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房地产的调控。
一是调控供给。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特别是增加廉租房和限价房的供应,提高廉租房和限价房分配的透明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控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额度,增加自有资金比例;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入为物业税并进入中央财政,切断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阻止开发商囤积行为等。
二是调控需求。如通过提高商品房房贷利率,增加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税负等,挤压投资性需求,支持居民适用性需求。
三是加强调控措施落实力度。如强化对现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房地产统计工作,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尤其是关注区域性特点。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让老百姓有多种投资选择,而不是只能投资于房地产等。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确保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控制和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打击腐败力度。
二是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另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推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三是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创业,增加就业。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行差别所得税,吸引资本和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五是适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通过汇率浮动范围的适度扩大,缓解长期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外贸失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同时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可自由兑换创造条件。■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