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竞争力应当体现在办学特色上。只有课程有特色,专业有特色,教师有特色,培养的学生才有特色,这样,学校才有特色。
三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峡工程是一朵世界奇葩。
在繁忙的三峡工地上,有一块占地30亩的“闹中宁静”之地,这里可同时入住200人,不仅有简易宿舍,而且配备了专用教室、食堂,它不是工程建设者的后勤部,而是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指挥部划拔给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由学院投资建在三峡工程一线的实习基地。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大都在这里“真刀真枪”地进行过实训,或亲眼目睹了世界水电史上最现代化的设备,或亲身感受了世界水电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见识了国内外最著名的水电专家,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学习经历。
像建在三峡工程工地上的实习基地一样,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国内外闻名的水电工程前沿阵地上建起了20多个实训基地和30多个实习教学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还未踏上工作岗位,便结识了当代一个个“最”字号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当年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世界洞石开挖之最——云南溪落渡水电站;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站;世界最薄大坝——四川宜宾向家坝;国内最大的抽水蓄能水电站——宜兴电站,还有南水北调横穿工程、小浪底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世界最高的双曲拱坝——小湾水电站大坝……
无限延伸的人才培养基地
“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水电工程拓展到哪里,我们的人才培养基地就延伸到哪里”,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老师总是这样自豪地对来访者说。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合作关系的形象调侃。
为适应当年葛洲坝工程建设需要而诞生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从开办之初,便行走在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上。1975年,经原湖北省革委会和原国家水电部批准,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前身——葛洲坝职工大学成立。1994年,成为全国电力行业首批举办高职班的试点学校,从此走上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当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业内外人士的共识时,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和办学企业——葛洲坝集团公司已开始走向合作“深水区”。
每年寒暑假,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都有至少30名的专业教师活跃在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全国各地水电工程工地上,他们把各个工程中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最现代化的技术等拍摄下来,制成教学课件,与企业科研人员一道,开展技术攻关……
学院每年还选派1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逐步使每名专业教师成长为既懂得理论又能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还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聘请了50名工程技术人员、劳动模范和高级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帮助学院进行专业建设,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使学院的长线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等,始终与企业需求对接,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实现双赢。
无论是在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在西部水电大开发建设中,抑或在深圳、珠海等发达地区,从这里走出去的3万多名毕业生分布在祖国的山山川川。
仅在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清江梯级开发工程建设中,就有1.1万名工程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相当于葛洲坝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数百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集团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专家。葛洲坝集团公司在上个世纪四次截流长江,震惊世界,其中70%以上的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能手,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在三峡工程长江截流大会战中,优秀毕业生蒋再英被授予“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光荣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70万千瓦机组安装中,从学院毕业的安装能手们攻坚克难,使5号、6号和4号机组分别提前90天、115天和167天发挥发电效应。
依托“巨无霸”打造“抢手货”
未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拼的就是办学条件优势、区域优势、学校的特色和质量;实际上拼的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应当体现在办学特色上。只有课程有特色,专业有特色,教师有特色,培养的学生才有特色。这样,学校也才有特色。
进入新世纪后,已拥有在校学生6000余人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其招生规模逐年攀升,而毕业生就业率也始终稳步提高。仅近3年,该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3%,分别比全国当年同类院校平均就业率高出30个百分点左右,大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水平、高技能、高工薪的大型知名企业就业,其中焊接、起重、数控、机电等电力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成为全国电力行业的“抢手货”。
“企业有多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学习平台就有多大”,在实习教学中,学院根据各个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生产节奏、生产任务和人员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像在岗职工一样顶岗工作,并由学院和生产经营单位共同管理,几乎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有生产一线的指导师傅。凭借实习顶岗过程中的“传帮带”,许多学生搭上了“实习就业”直通车,每年都有200多名毕业生在顶岗实习中被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抢”走。
“自从实行‘2+1’、‘2.5+0.5’等多形式的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学生就业就不再发愁了。”
2003年,学院中专部(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与宜昌三峡黄牛岩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合作,共同创造了宜昌“职业教育第一单”,拉开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序幕。校企挑选24名学生组建“黄牛岩班”,由企业出资,学生零学费,采取“2+1”模式定向培养。通过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并安排到黄牛岩集团所属景区实训。毕业时,学生全部被黄牛岩旅游发展集团招收为员工。这种“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峡区域首开先河,引起了广泛关注。外地的旅游企业也慕名来校寻求合作,学校很快与北京九华山庄合作开办了“北京九华班”,与广州长隆集团合作开办了“广州长隆班”。
学院还在旅游英语专业中试点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宜昌举办“国际旅游节”,旅游行业急需服务人员。学院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宾馆、酒店、旅游景点实习,参与“国际旅游节”服务工作,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季节性用人需求矛盾。为使企业在人才培训与使用效益上最大化,校企商议学生实习时间定为一年一轮换,实习形式定为按岗定员的“顶岗实习”。这样将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真正形成了学校、企业双赢格局,达到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学院则以“水电”、“旅游”专业为突破口,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探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按照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或安排学生到葛洲坝集团的施工企业“实境训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在省级精品课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带到三峡大型发电机组安装现场,由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机组安装工艺,并对安装工艺全程录像,用于教学。旅游英语专业以旅行社导游员、景区讲解员、饭店服务员等岗位工作内容为基础,开发了《导游业务》、《旅游礼仪》等实践主导型课程。
耕耘过后是收获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水电、旅游”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在参加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队伍中,现场操作截流大型设备的操作手有80%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培养的。2009年,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落户宜昌,企业连续三次与学院签订了近200人的顶岗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
近年来,学院完成的课题成果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有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两门课程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培训机构”,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三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峡工程是一朵世界奇葩。
在繁忙的三峡工地上,有一块占地30亩的“闹中宁静”之地,这里可同时入住200人,不仅有简易宿舍,而且配备了专用教室、食堂,它不是工程建设者的后勤部,而是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指挥部划拔给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由学院投资建在三峡工程一线的实习基地。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大都在这里“真刀真枪”地进行过实训,或亲眼目睹了世界水电史上最现代化的设备,或亲身感受了世界水电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见识了国内外最著名的水电专家,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学习经历。
像建在三峡工程工地上的实习基地一样,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国内外闻名的水电工程前沿阵地上建起了20多个实训基地和30多个实习教学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还未踏上工作岗位,便结识了当代一个个“最”字号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当年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世界洞石开挖之最——云南溪落渡水电站;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站;世界最薄大坝——四川宜宾向家坝;国内最大的抽水蓄能水电站——宜兴电站,还有南水北调横穿工程、小浪底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世界最高的双曲拱坝——小湾水电站大坝……
无限延伸的人才培养基地
“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水电工程拓展到哪里,我们的人才培养基地就延伸到哪里”,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老师总是这样自豪地对来访者说。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合作关系的形象调侃。
为适应当年葛洲坝工程建设需要而诞生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从开办之初,便行走在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上。1975年,经原湖北省革委会和原国家水电部批准,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前身——葛洲坝职工大学成立。1994年,成为全国电力行业首批举办高职班的试点学校,从此走上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当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业内外人士的共识时,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和办学企业——葛洲坝集团公司已开始走向合作“深水区”。
每年寒暑假,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都有至少30名的专业教师活跃在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全国各地水电工程工地上,他们把各个工程中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最现代化的技术等拍摄下来,制成教学课件,与企业科研人员一道,开展技术攻关……
学院每年还选派1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逐步使每名专业教师成长为既懂得理论又能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还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聘请了50名工程技术人员、劳动模范和高级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帮助学院进行专业建设,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使学院的长线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等,始终与企业需求对接,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实现双赢。
无论是在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在西部水电大开发建设中,抑或在深圳、珠海等发达地区,从这里走出去的3万多名毕业生分布在祖国的山山川川。
仅在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清江梯级开发工程建设中,就有1.1万名工程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相当于葛洲坝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数百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集团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专家。葛洲坝集团公司在上个世纪四次截流长江,震惊世界,其中70%以上的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能手,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在三峡工程长江截流大会战中,优秀毕业生蒋再英被授予“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光荣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70万千瓦机组安装中,从学院毕业的安装能手们攻坚克难,使5号、6号和4号机组分别提前90天、115天和167天发挥发电效应。
依托“巨无霸”打造“抢手货”
未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拼的就是办学条件优势、区域优势、学校的特色和质量;实际上拼的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应当体现在办学特色上。只有课程有特色,专业有特色,教师有特色,培养的学生才有特色。这样,学校也才有特色。
进入新世纪后,已拥有在校学生6000余人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其招生规模逐年攀升,而毕业生就业率也始终稳步提高。仅近3年,该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3%,分别比全国当年同类院校平均就业率高出30个百分点左右,大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水平、高技能、高工薪的大型知名企业就业,其中焊接、起重、数控、机电等电力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成为全国电力行业的“抢手货”。
“企业有多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学习平台就有多大”,在实习教学中,学院根据各个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生产节奏、生产任务和人员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像在岗职工一样顶岗工作,并由学院和生产经营单位共同管理,几乎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有生产一线的指导师傅。凭借实习顶岗过程中的“传帮带”,许多学生搭上了“实习就业”直通车,每年都有200多名毕业生在顶岗实习中被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抢”走。
“自从实行‘2+1’、‘2.5+0.5’等多形式的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学生就业就不再发愁了。”
2003年,学院中专部(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与宜昌三峡黄牛岩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合作,共同创造了宜昌“职业教育第一单”,拉开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序幕。校企挑选24名学生组建“黄牛岩班”,由企业出资,学生零学费,采取“2+1”模式定向培养。通过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并安排到黄牛岩集团所属景区实训。毕业时,学生全部被黄牛岩旅游发展集团招收为员工。这种“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峡区域首开先河,引起了广泛关注。外地的旅游企业也慕名来校寻求合作,学校很快与北京九华山庄合作开办了“北京九华班”,与广州长隆集团合作开办了“广州长隆班”。
学院还在旅游英语专业中试点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宜昌举办“国际旅游节”,旅游行业急需服务人员。学院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宾馆、酒店、旅游景点实习,参与“国际旅游节”服务工作,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季节性用人需求矛盾。为使企业在人才培训与使用效益上最大化,校企商议学生实习时间定为一年一轮换,实习形式定为按岗定员的“顶岗实习”。这样将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真正形成了学校、企业双赢格局,达到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学院则以“水电”、“旅游”专业为突破口,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探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按照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或安排学生到葛洲坝集团的施工企业“实境训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在省级精品课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带到三峡大型发电机组安装现场,由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机组安装工艺,并对安装工艺全程录像,用于教学。旅游英语专业以旅行社导游员、景区讲解员、饭店服务员等岗位工作内容为基础,开发了《导游业务》、《旅游礼仪》等实践主导型课程。
耕耘过后是收获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水电、旅游”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在参加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队伍中,现场操作截流大型设备的操作手有80%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培养的。2009年,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落户宜昌,企业连续三次与学院签订了近200人的顶岗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
近年来,学院完成的课题成果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有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两门课程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培训机构”,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