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专业以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不再被社会认可,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能力培养、人文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兼具有专业知识传授的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以分析目前全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趋势为基础,针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提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构想。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块;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王云燕(1965-),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高等教育学;袁永华(1964-),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云南 昆明 650201)
  
  以专业方式培养人才是我国高校一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数据统计,1978~2008的30年间,我国英语专业总数已达到9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0余个。英语专业在校生也大幅度增加,以2009年参加英语专业四、八考试的人数为计,总数达到大约40多万。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是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英语优秀人才。但同时英语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近几年来英语专业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戴炜栋,1998、1999;张绍杰等,2000;胡壮麟,2002;何兆熊,2003)。在全民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英语专业如何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怎样才能保持并壮大自身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优势等?这些都是英语专业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
  目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已逐步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理念。课程设置使教学实施文件,课程的类别、内容和要求不仅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且也反映出所培养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发展,课程体系科学有效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本文拟在分析目前全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前提下,针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提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以期能与同行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一、全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沿革
  30年来,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制定和变化始终服务于人才的培养目标。1979年4月,教育部发出试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课教学大纲的通知,主要包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三份教学计划。这三份教学计划是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完整的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确立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框架。随后有关专家制定了理工科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这个时期主要针对不同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1989年和1990年出台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则侧重规范所有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应达到的英语水平,对各年级学生水平做出了更具体更科学的描述和规定,并制定了TEM-4和TEM-8全国英语专业水平考试,形成了英语专业教学科学的测试和监控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人才的能力要素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不再被社会认可。2000年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下称《大纲》),规定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即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大纲》设置了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大纲》在课程科目和种类上变得丰富,反映出较强的跨学科关系,主要培养以知识为本的复合型的适应性外语人才。目前我国许多英语专业主要大量培养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是学科知识的复合,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2009年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完成了外语专业(英语专业)规范的制定。《英语专业规范》将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及专业教学条件等做出规定,使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将有章可循。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2000年版《大纲》明确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从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1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大纲》对课程的调整得到外语学界积极的评价(朱长河,2002;苏新连,2002;覃修桂,2006),也有学者关注《大纲》存在的问题,如语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的比例问题或是关注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过低的问题(刘毅,2005;何兆熊,2004;王守仁,2008)。但是“如何在相对固定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即现行的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的框架中,合理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相关知识的合理分布和一定的区分度”才是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存在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重较大,与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冲突,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则因为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重(占65%)较大,相关专业课就其比重和课时量(占35%)而言,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二则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四年的本科教学几乎就变成了三年半,学生在大四的课时很少,“参加面试”、“复习考研”成了学生冠冕堂皇的缺课理由,相关专业课的课时很难保证,形同虚设,开课随意性较大,质量监控不到位。“英语专业学生知识摄入不足、知识面窄、知识结构欠合理、综合素質较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这与各类课程阶段安排不匀,语言技能与教学内容失衡很可能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专业模块的课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避免“两败俱伤”或是“两个半瓶醋相加还是半瓶醋”[8]等问题的出现。目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趋势:有的院校适当减少文学类课程,增加了一定的方向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有的院校则回归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定位,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中外人文课程。
  (2)由于长期技能本位的课程建设理念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技能机械训练过多,有意义的内容传授不多,知识课程比例偏低,加之相关专业知识课取代了以前的一些文学和语言类课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更小,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思辨缺席症”。[10]目前,英语专业正在实施增加技能课程知识量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为依据,积极开展“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研究,“旨在不改变《大纲》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大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实现内容课程和语言课程的融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技能。”
  (3)与英语国家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程雷同者占多数,不利体现各个学校及其专业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师资瓶颈制约着复合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数只具有英语文学的学历背景,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缺少真正能用英文讲授具有专业深度的专业课程的合格师资而举步维艰,其教学与科研既不能进入相关专业的主流,又与英语专业格格不入。目前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校内各专业、各院系课程资源的优化和组合,方便校内的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的教学。国内的主要外语院校如大连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都依据《大纲》规定的课程模块,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和地区定位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农业院校已由原来的单科性农业大学转变成为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其中文科专业发展尤其迅速。但目前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人文底蕴先天不足,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建设趋同于综合性大学,导致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处于与综合性院校文科专业盲目竞争的被动局面,未能形成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
  (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单一、重复,由于师资的瓶颈制约,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突出专业性。
  (3)缺乏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是新办专业,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都比较薄弱,缺乏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师资力量薄弱同样是制约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四、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社会对英语发展和应用的要求,培养各级各类英语专门人才。[14]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在课程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外语人才。
  1.课程体系改革原则
  根据农业科技化行动方案,结合“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涉农英语人才的需求,开展适农、适经外语人才的培养规划和课程建设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与区域内第三产业相联系,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各类服务型和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特色应从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入手。校本特色是指立足于服务“三农”形成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特色,地域特色是指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从中凝炼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地域特色,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设实用性强的方向课程,强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应根据各校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师资特长设置课程,不断优化英语专业课程的内涵,加强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增强方向课程的实用性及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原则,以体现各校自己的研究实力与教学特点。
  2.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针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英语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英语专业实用系列课程”两个部分。总体实施措施:科学地调整一、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力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人文素养,为其以后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在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则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在开展相关专业方向的实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探究性课程的比例。逐步形成“综合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形成特色”的专业理念。
  “英语专业基础系列课程”模块教学主要需要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把“基础系列课程”模块分为“核心技能课”和“专业基础知识课”。“扎实的基本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前提,是英语专业的看家本领,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强调了英语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改变英语专业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在外语技能培养中注意将人文知识课加载到技能课的培训中,增加技能课的知识性,却是目前英语专业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常俊跃,2007;2008a,2008b;2010)。Jurasek认为,“用第二语言教授有意义的学科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同时掌握语言和内容”。为此,在“英语专业基础系列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中应保留传统综合英语、语音、听说、基础写作等“核心技能课”,同时开设英语国家文化、地理概况、中国文化等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以期语言技能培养能和学科知识学习融合为一体,改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效果,扩展学生基础专业文化知识。
  “英语专业实用系列课程”模块教学则坚持以“服务社会,适应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指导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根本目的,注重应用意识培养,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采取“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策略,学用结合,把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以后步入社会作好相关专业知识准备的平台,并在学习中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实际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模块中主要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继续加强英语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开设英语语言学、文体学、文学选读等英语学科课程,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设置英语教育教学、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三个方向。为了保证这三个方向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对系统的相关方向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方向的基本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奖励学分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方向的行业上岗证书的考试。通过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技能接轨,进而真正提高其就业竞争率和满足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实现设立专业培养方向的初衷。
  针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描述如下。
  (1)英语教育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缺额较大,尤以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最为稀缺。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因而,这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西南边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及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为学生开设教育学、英语课程设计与测试、应用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教育核心课程。4周的教育实践则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行动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具有特殊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大四时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普通話过级考试,通过者各奖励1分学分。
  (2)商务英语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如云南是一个花卉和农产品加工的出口大省,可依托农业院校雄厚的农科知识教育平台,以学分制的实施为保证,为学生设置以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的商贸英语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上岗后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设置上既有体现学生商务英语基本听说译写能力的技能课,如《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写作与翻译》、《外贸英语函电》、《外经贸报刊阅读》、《跨文化商务交际与礼仪》、《文秘英语》等专业限选课,也有《剑桥商务英语》、《金融英语》、《物流专业英语》、《会展英语》等专业任选课以及相关的法学和贸易基础知识课,同时,利用学分制鼓励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其他学院的基础专业或专业英语课程,如园林园艺学院的专业英语(园艺)、园艺植物分类学;食品专业英语;动植物检疫专业英语;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英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以此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社会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如与翻译行业的企业结对,增加学生的商务英语翻译写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国际会展中心结对,增加学生参与国际性会展实践活动的机会等。另外,学生如果在就学期间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可考虑给予奖励学分:《报关员资格证书》(1学分)、《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初级、中级各1学分)、《全国外贸员业务证书》(1学分)、《涉外文秘资格证》(1学分)等。
  (3)旅游英语方向。旅游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云南省因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省政府已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因此,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旅游方向的教学内容应以《旅游专业英语》等基础教材为蓝本,结合各省/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实际出发,就各省/地景点、景区及文化专题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中按照“旅游英语实践型教学模式”的课程建设理念使教学重点突出,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同时,也可增加符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内容等多种实用性知识,重点进行资格认证教学,通过选择开展各种形式的鉴定方式,使学习者达到相关能力标准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书的考试,获得者给予奖励学分。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利用依托各旅游学校为学生实习基地的资源和省旅游行业教育培训定点院校的资源,或校企合建,聘请旅游公司或旅行社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在学生中聘请数十人作为学生团队,协助相关专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实习实训工作。
  在“英语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英语专业实用系列课程”两个教学模块中应充分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使两个体系中的内容做到并行或配合进行,以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主要可采用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实践基地两种形式。应用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各模块的课程特征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第二,创造良好的练习和交际环境,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以用为主的原则,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旅游英语课堂上组织的“模拟导游”,或设置口语能力培养实习周等,可形成课程教学中以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综合性大作业为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
  第三,加强和深化测试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期中、期末卷面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传统做法,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以上。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率、小组活动、课堂发言、课外作业等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可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构成。口试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小组讨论,又有辩论、表演,使学生既重视读写,更重视听说;既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
  第四,利用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不同的课型确定一些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如与学校国际合作处建立实习基地,让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的外事部门有关专家的英语接待和翻译工作,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根据择业动向和学生意向,积极和一些社会外语培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面试和培训,参加这些语言培训学校的授课以及行政事务管理;联系一些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观摩教学或参与教学,或让学生参加学院培训部门的少儿英语培训工作等,这些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切实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可操作的环节上。
  五、结语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目标来实现的。课程设置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部分;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都只有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得以实现。社会和市场对新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呼唤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也应顺应时代的召唤,结合农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摒弃过去的工具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36-40.
  [2]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3]张雪梅,戴炜栋.试析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之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1-5.
  [4]何其萃,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6.
  [5]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12.
  [7]常俊跃,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24-30.
  [8]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2001,(1):9-13.
  [9]孫玉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6-8.
  [10]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9.
  [11]常俊跃,赵永青,等.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
  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13-21.
  [12]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1,(5):28-32.
  [13]王云燕,袁永华.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1):33-35.
  [14]白解红.论英语专业学习的双重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20-23.
  [15]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整合;切入点  作者简介:郝娅杰(1982-),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李庆华(1979-),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个性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个性  作者简介:李斯璐(1983-),女,广东韶关人,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镛(1982-),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医
期刊
摘要:秦腔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秦腔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剧本的创作和保护与振兴工作方面,很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秦腔翻译工作。其实,秦腔的翻译对于秦腔打开门户,走向世界这一广阔的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参考目前京剧的翻译,对秦腔的术语进行了试译,对今后秦腔的翻译和推介工作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对于其他剧种的术语翻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秦腔;术语;翻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治学方法养成等方面,不可忽视。本文从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而采取的一些新方法、新举措。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萍(1979-
期刊
摘要:学风建设是推动大学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新的时期,必须有新的学风。云南农业大学动科科学技术学院秉承云南农大“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本文以该学院学风建设为例,分析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学风建设;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孔令富(1975-),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农学硕士,主要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中采用的网络自主学习为背景,主要研究了大学生公共英语课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杨乐然(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周锁英(197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主
期刊
摘要: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广泛开展《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本文就笔者所在学校《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就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应用调查  作者简介:赖守忠(1971-),男,湖北广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湖北 宜昌 443000)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电力企业对集控运行岗位电机理论培训的新要求,本文针对目前该岗位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整合培训内容、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大纲、丰富培训素材、提升培训师素质、注重多样化培训教学方法以及对培训效果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集控运行;电机理论;培训  作者简介:徐益敏(1965-),女,陕西潼关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机技术。(陕西 西安 710032)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获得2009年度国家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奖的大别山电厂工程质量管理特点与经验,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理团队;质量管理特色;达标投产;和谐施工环境  作者简介:侯敏(1975-),女,吉林磐石人,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孙家华(1976-),男,吉林桦甸人,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安徽 芜湖 241009) 
期刊
摘要:我国高校教师权利校内救济制度中同时存在校内教师申诉制度和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功能上均为高校在校内建立的一种纠纷解决的自我纠错制度,是保障教师权利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外部教师权利救济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足,更加需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教师权利校内救济制度。在高校对教师权利校内救济重视不够、救济力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避免功能一样的高校教师权利校内救济制度重复设置造成资源内耗与浪费,通过吸收高校校内劳动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