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初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衔接已成为学科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初高中政治学科是同一课程在两个不同教学阶段的体现,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初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衔接,以实现阶段与整体的统一。
一、“差异”是探究“衔接”的动因
1.教材的变化
虽然近年来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新教材较大幅度地调整内容,总体呈现出“浅、少、易”的特点。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政治教学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这就造成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了。
2.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教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
3.课时的变化
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而到了高中,周课时数只有两节,多者也就四节,加上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学科门类增多,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
4.考试的变化
中考与高考的难度、深度、灵活度之别不言而喻,在每年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不知考纲的情况下,有的学校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穿新鞋走老路,继续执行老一套。
二、研究《课标》,保障教学“衔接”
课程标准是教学之纲,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为我们正确处理“衔接”提供了依据,教师应该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二是要研究各学段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对“衔接”的要求,弄清课程标准是如何处理各学段的“衔接”的。三是要研究课程标准,明了新形势下各学段“衔接”的处理方向。只有吃透课程标准精神,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思想品德课与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蕴涵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在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是根本一致的,区别在于阶段上的层次要求不同。
三、研究教材,处理好教学“衔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是处理“衔接”的载体。
1.研究教材特点、编写策略
如:基于生活——提出问题;基于案例——提供情景;基于活动——强调体验等是《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策略。这一编写策略,引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即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析观点,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提炼观点。
2.研究教材内容,寻找“衔接”的切入口
(1)由旧知引出新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有许多衔接点,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注意由已知引出新知,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知识层次的提高。
(2)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明确各学段的内容层次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对衔接点的教学要注意防止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四、倾心研究教法,科学实施“衔接”
1.立足生活,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课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是: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2.注重体验,强化实践
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课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3.丰富载体,注重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与此相适应,在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这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而把教师主导的“目标 ——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适用。
4.注重渗透,培养学科素养是教学的最终要求
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从初中开始,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初高中课程衔接才能完成的过程。
五、研究学法,促进教学“衔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所以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法,有助于促进教学在各方面 的“衔接”。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高中结合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一、“差异”是探究“衔接”的动因
1.教材的变化
虽然近年来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新教材较大幅度地调整内容,总体呈现出“浅、少、易”的特点。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政治教学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这就造成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了。
2.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教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
3.课时的变化
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而到了高中,周课时数只有两节,多者也就四节,加上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学科门类增多,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
4.考试的变化
中考与高考的难度、深度、灵活度之别不言而喻,在每年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不知考纲的情况下,有的学校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穿新鞋走老路,继续执行老一套。
二、研究《课标》,保障教学“衔接”
课程标准是教学之纲,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为我们正确处理“衔接”提供了依据,教师应该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二是要研究各学段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对“衔接”的要求,弄清课程标准是如何处理各学段的“衔接”的。三是要研究课程标准,明了新形势下各学段“衔接”的处理方向。只有吃透课程标准精神,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思想品德课与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蕴涵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在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是根本一致的,区别在于阶段上的层次要求不同。
三、研究教材,处理好教学“衔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是处理“衔接”的载体。
1.研究教材特点、编写策略
如:基于生活——提出问题;基于案例——提供情景;基于活动——强调体验等是《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策略。这一编写策略,引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即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析观点,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提炼观点。
2.研究教材内容,寻找“衔接”的切入口
(1)由旧知引出新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有许多衔接点,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注意由已知引出新知,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知识层次的提高。
(2)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明确各学段的内容层次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对衔接点的教学要注意防止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四、倾心研究教法,科学实施“衔接”
1.立足生活,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课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是: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2.注重体验,强化实践
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课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3.丰富载体,注重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与此相适应,在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这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而把教师主导的“目标 ——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适用。
4.注重渗透,培养学科素养是教学的最终要求
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从初中开始,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初高中课程衔接才能完成的过程。
五、研究学法,促进教学“衔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所以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法,有助于促进教学在各方面 的“衔接”。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高中结合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