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也是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蓝圖的一个基本描述和定位。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3 X”方案
  “3”——语文、数学、外语,这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X”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中,或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参加高校所确定的科目考试。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人们最为普遍接受的。目前应用省份有: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3 X 1”方案
  该考试方案应用省份主要为山东省与浙江省,以山东省为例,其高考方案实施如下: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必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必须参加理科的综合考试。“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基本能力考试。各科考试分值为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50分,文、理科综合占240分,“基本能力”测试卷面100分,将成绩的60%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分750分。
  从2012年起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主要模式:高考一:普通本科入学考试。面向所有考生,为本科院校选拔人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考试成绩,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考二:高职入学考试。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也面向普通高中招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实行省自定政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别录取[1]。
  3.“3 1”方案
  2011年上海高考采用“3 1 X”模式——即主科: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共三门,加一门文理副科,从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个科目中选考1门;另外,还考一门“X”,即“综合能力测试”。为减轻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上海市2012年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本科类别的考试科目设定为“3 1”。“3”——三门基础课程即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1”——选修科(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科目中选一门),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总分为600分。高职(专科)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位“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总分为450分[2]。
  上海高考取消综合科目是鉴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比较系统考察了高中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情况。在取消1门科目后,从2012年起高考时间将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从而有利于减轻高考期间上海全市交通、食品卫生、考场周边环境要求、考生和家长心里负担等方面的压力。
  4.“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实行“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方案。该方案一出台,就饱受人们争议。“3”——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160 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160 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综合素质测评”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7科。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四类,报考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在高考报名时根据自己拟参加的专业加试情况确定报考科类。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设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文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历史科目外,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物理科目外,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除必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需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如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应按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的相关要求确定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如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可均选择必修测试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成绩当年有效,必修科目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算起三年有效。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A、B、C、D)表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A 、A、B 、B、C、D)表示,信息技术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表示,参加高考志愿填报条件为:学业水平必修成绩 信息技术 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经常表述为:4c 1合格。语文、数学、英语以分数表示,学生高考成绩以“语数外总分 政策加分 选修2科等级”表示。政策加分其中包含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有1个A加1分,4个A加5分[3]。
  5.“3 综合”方案
  该方案目前在山西省和广东省试行,以山西为例,其高考的具体方案实施如下:
  2011年,山西省的高考方案从“3 X”改为“3 综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三者相结合。   第一,考试科目。“3”指语数外,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综合”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改为两天“四场”,需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語(150分)、综合,其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二,实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是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由高中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所有高中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状况和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学分修习记录、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实施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特长及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基础素养评价、成长评价、成长自述、学校三年总评和附录等11个方面。
  山西省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信息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内容均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鼓励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4]。
  二、高考改革实践的基本特点
  从以上各省、市高考方案的新探索来看,体现出以下几方面显著特点。
  1.考试内容方面的特点
  第一,坚持考试科目中“3”的基础地位,即语文、数学、外语。同时,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考试内容改革,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针对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课程的安排,高考相应地增加了选考内容,如海南和宁夏高考试卷设置了15%左右的选考内容,广西和山东则设置了30%的选考内容,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选修课,避免选修课的设置流于形式。
  第三,科目设置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浙江省将文理科考试科目分为三类,在第一类的自选模块中,考生从“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个科目的十八个测试题中自主选择六个题目作答。
  2.评价体系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评价内容上,各省市在评价体系方面开始力图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统一考试科目,一方面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现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一项中,各省市方案中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是大都包括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第二,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上,各省市除了采用传统的分数形式外,在具体方案中采取了以等级形式呈现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以写实性文字、实证材料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多种呈现形式。但不可否认,评价结果中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考笔试成绩。
  3.招生录取方式方面的特点
  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将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选拔办法。
  第一,推进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可以自主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自主选拔部分优秀考生。
  第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高校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地设置录取条件和制定录取方法。如广东省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录取模式,按照普通高校的办学层次,根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科类设置普通高校专业录取资格。还有的地区明确规定了免费师范生、保送生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录取办法、标准和原则。
  第三,平行志愿的实行给学生创造多元、公正的平台。按照高考分数优先,遵循考生自愿的原则,对于提前报考及本科各批次院校的考生可以填报三个平行志愿,对于报考专科各批次学院的考生则可以填报五个平行志愿。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填报志愿时的风险与压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公开公正的原则。
  总的来看,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高考改革的精神实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各省市进一步指明了高考改革实践的方向:将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现阶段高考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为补充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高考改革的价值目标总是指向保障公平、提高效率,但是不可否认,在高考改革实践的探索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高考分数在录取中仍是决定性因素,无法真正实现“择优选才”的目标。现今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中,无论是增加的学业水平测试或是综合素质评价或其他评价,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统考科目上的压力。综合素质等评价大多只是作为高考录取时的参考,而非决定性因素,这就导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学生压力、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5]。因此,对考生来讲,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考笔试成绩,仍是以分数论英雄。
  第二,自主招生改革在未能完全实现促进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教育不公平[6]。截至2011年,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已扩至80所,且以联盟的形式联合招考。但对于自主招生特别是联考的质疑声始终不曾停歇。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高校招到与自己办学理念一致的学生,学生找到与自己发展目标一致的学校,使原本的高考体制中无法选拔出来的特色学生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实际上,经过自主招生选拔预录取和加分的学生,大多数与高考录取的高分学生重叠,因此如何确保自主考试不是加重考生负担的“小高考”,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农村学生如何避免被边缘化,这些都将是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在继续探索中面临的难题。   第三,高考地区歧视,区域招生计划配额不公平[7]。我国幅员辽阔,人口眾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区域间文化发展、教育程度以及高校数量和布局的不平衡,高校在编制分省招生计划时或因受到计划主管的控制或因自身生源取向不同,使得在文化教育较发达、毕业生就业环境较理想、高校数量多、布点集中的地方招生计划多,升学比例大。反之,文化教育欠发达、高校数量少的地区由于招生计划较少使学生升学比例就小得多。因此,有些区域间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导致考生不得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也导致了高考移民的产生。
  第四,由于缺少有关考试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出现考试舞弊以及各种高考选拔腐败现象。高考舞弊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渐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处罚太轻。
  第五,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关的诚信制度、自律意识、政府及社会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从而使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着公平性、公正性的巨大挑战。同时,高考还存在程序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8]。
  尽管现行的改革实践中高考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考试制度,在大多数国民的心中,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并且目前也尚未有能替代高考的可行性方案,高考制度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http://wenku.baidu.com/view/9ecd3f2159010202074
  09c14,html,2011-09-20.
  [2] 张炯强,焦苇.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高考政策调整方案.新民晚报,2011-09-21.
  [3] 江苏省高考考试政策.http://wenku.baidu.com/view/6addad82e53a580216fcfec1.html,2011-09-20.
  [4]山西: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http://gaokao.chsi.com.cn/gkxx/ss/201104/20110426/
  190569023,html,2011-09-20.
  [5] 闫守轩,韩玲玲.从高考改革新方案透视高中文理分科.教育学术月刊,2011(2).
  [6] 任训学.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平还是效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7] 邹继良.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性因素及修正对策.教育探索,2001(8).
  [8] 徐向东,孙永红.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学校长,2007(2).
  (责任编辑 杨 子)
其他文献
摘 要  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语文 教科书 外国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
自2009年第10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刊发拙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开始,至2012年第9期《教学与管理》刊发的《商品价值量计算的误区》为止,笔者撰写的五篇关于价值量计算的文字先后被教学期刊采用,其中四篇涉及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问题,旨在说明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中“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最近,先后有三篇质疑笔者观点的文字
摘 要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素读”在中国语文教育几千年的发展中应有所变化,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坚守与创新 素读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在翻阅北师大参与制定的
一、 男孩被边缘化:事实还是假设  教育性别公正是教育公正诉求的重要维度,追求教育公正的实现,显然不能忽视教育中因性别差异带来的公正问题。多年以来,在女权主义的推动下,教育界一直在为实现处于弱势的女性教育的性别公正而孜孜追求着,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汗牛充栋。但近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许多男孩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阴盛阳衰的现象日趋凸显,很多男孩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被悬置、压制
教材,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例题是教科书概念命题与习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教材例题在数量、水平、风格和侧重点上的差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科书的整体水平、风格和倾向,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纵观国内外文献,单独研究教科书例题功能的文献比较少。研究
美国某小学学习中国文化,教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一个学生:“你会把盘子里的大梨让给邻居男孩吗?”  这孩子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回答:“他吃什么东西都会剩下,我如果把大梨给他,他会剩很多,那不浪费了吗?”  教师问第二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  他也回答:“不会。”  教师问:“为什么?”  他说:“我拣大的吃,我爸爸妈妈才会高兴。”  教师又问第三个孩子:
在众多媒体倾情关注教师对学生如何不人道的同时,我们身边却发生着诸多学生或校外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事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2005年10月5日晚,吉林永吉县大湖镇永吉八中校园内有三名教师被学生打伤一名受伤教师被送入医院后,再次遭到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数人殴打最令人震惊的是,2005年11月11日,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中学校长黄玉生在学生家里家访时,被失去理智的学生家长持利刃割伤颈部,黄玉生当场死亡[1
社会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不禁让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感到忧虑。本文将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视角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含义  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批判许多农
为何要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  答题卡一般是用机器扫描批改,扫描的机器被称为读卡机。读卡机中装有红外线感应装置,而2B铅笔中的石墨对红外线十分敏感,能与之形成感应,这便是读卡机批改答题卡的原理。  铅笔的石墨浓度、软硬程度不同,涂出来的颜色就不同。比如2H和HB铅笔的石墨浓度较低,涂出来的颜色较浅,不易与红外线感应,感应不到就不容易扫描到答案。6B铅笔的石墨含量较高,涂出来的颜色较深,易磨出石墨粉,
摘 要针对“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不高、区分度不理想的三个特征,通过元评价的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测验法等方法,进行更加可信且有效的修订。  关键词特级教师 综合素质 量化考评 元评价  特级教师往往被视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许多中小学教师都认同:“不想当特级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特级教师成为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