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方面,不再搞过于繁琐的讲解分析,记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誉情趣。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地拓展认识领域。可以这么说,阅读与人终生为伴,人人都应该掌握较强的阅读技能。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是很丰富的。教材通过不同的文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有的课文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课文歌颂了人间美好的情感;有的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些,都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仅靠教材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帮助学生研读一些书籍,则更能增强课外阅读的方向性、目的性及思想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呢?
笔者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谈谈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按文体来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每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来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2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1 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教师在朗读时感情真挚,充分表现对总理的崇敬、热爱、怀念,伴随泪水止不住地顺着面颊流下来的情境,沉醉其中的学生甚至也会流下感动的眼泪。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按照作者思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读出童声童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2 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而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阅读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的细节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受益终生。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是很丰富的。教材通过不同的文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有的课文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课文歌颂了人间美好的情感;有的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些,都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仅靠教材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帮助学生研读一些书籍,则更能增强课外阅读的方向性、目的性及思想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呢?
笔者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谈谈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按文体来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每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来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2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1 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教师在朗读时感情真挚,充分表现对总理的崇敬、热爱、怀念,伴随泪水止不住地顺着面颊流下来的情境,沉醉其中的学生甚至也会流下感动的眼泪。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按照作者思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读出童声童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2 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而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阅读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的细节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