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国博还是央视,他们虽采用了‘后母戊鼎’的说法,但并非意味此鼎之名已盖棺定论。”
3月底,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如果你听到解说员介绍“后母戊鼎”时,别觉得陌生,这就是著名“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它改姓了。
“‘后母戊’更加贴近原来的意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告诉《北京科技报》,此鼎的名字,最早由郭沫若确认,其主要根据,来自于鼎内铸有的铭文,郭沫若将其释读为“司母戊”。
李学勤说,当时的考古专家认为,“司”字与“祀”字相通,应该就是祭祀的意思。但是在商代,字体的结构还没有定型,一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如正写、反写、侧写、倒写,多一笔少一笔也没有关系,因此“司”和“后”很可能非常近似。
另外,当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认为,将“司”改释为“后”,更加接近原来的意思。此鼎是商王所铸,用来祭祀其母,“后”字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即其生前乃商王之“后”。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界的一些学者,就建议将这件青铜器改称“后母戊鼎”。为何时隔40年后,才为其“正名”?
李学勤说,在考古学界,给文物定名,需遵循一定原则。以青铜器为例,若器物本身铸有铭文,一般根据铭文定名。但是,很多青铜器没有铭文,这时可以根据其形状定名,若有文献显示器物定过名,一般按约定俗成定名。
不过,有的文物会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更名称。例如青铜的灯具,在战国时期,器物自身没有铭文;到了汉代,器物上的铭文开始出现“锭”或“镫”的字样;到了南北朝以后,则普遍统称为“灯”。
“文物的定名,应力求准确无误。”李学勤说,因此,当发现某一文物后,为其进行定名时,需要考古专家共同来研究。而变更文物的原有名字,也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终取得学术界的认可后,名称方可被广泛采纳。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目前在考古学界,“后母戊鼎”的称呼,得到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李学勤认为,此次国家博物馆借着重新开馆的机会,对此鼎做出更名决定,应该是在广泛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后,才应运而出的。
去年12月19日,国家博物馆曾对更名一事,在其官方微博上做出回应,不过“动静”很小,知道的人也不多。但是直到近日,当“后母戊鼎”被央视主播播报时,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观众一度以为是央视主播“误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则告诉记者,此鼎究竟姓“司”还是姓“后”,其实目前在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研究古文字的学者认为,此鼎应改称“后母戊鼎”,而考古方面的学者则比较认同“司母戊鼎”。“无论是国博还是央视,他们虽采用了‘后母戊鼎’的说法,但并非意味此鼎之名已盖棺定论。”
赵朝洪认为,“司母戊大方鼎”已被叫了这么久,已经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历史知识,许多人对此都谙熟于心。国博既然选择“后母戊鼎”的说法,有必要请相关专家,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出权威的解释,以便普及知识,避免引起公众误解。
“至于教科书是否做修改,应该慎重考虑。对于一些学术界尚存争议的东西,教科书可以开放式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赵朝洪说。
3月底,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如果你听到解说员介绍“后母戊鼎”时,别觉得陌生,这就是著名“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它改姓了。
“‘后母戊’更加贴近原来的意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告诉《北京科技报》,此鼎的名字,最早由郭沫若确认,其主要根据,来自于鼎内铸有的铭文,郭沫若将其释读为“司母戊”。
李学勤说,当时的考古专家认为,“司”字与“祀”字相通,应该就是祭祀的意思。但是在商代,字体的结构还没有定型,一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如正写、反写、侧写、倒写,多一笔少一笔也没有关系,因此“司”和“后”很可能非常近似。
另外,当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认为,将“司”改释为“后”,更加接近原来的意思。此鼎是商王所铸,用来祭祀其母,“后”字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即其生前乃商王之“后”。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界的一些学者,就建议将这件青铜器改称“后母戊鼎”。为何时隔40年后,才为其“正名”?
李学勤说,在考古学界,给文物定名,需遵循一定原则。以青铜器为例,若器物本身铸有铭文,一般根据铭文定名。但是,很多青铜器没有铭文,这时可以根据其形状定名,若有文献显示器物定过名,一般按约定俗成定名。
不过,有的文物会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更名称。例如青铜的灯具,在战国时期,器物自身没有铭文;到了汉代,器物上的铭文开始出现“锭”或“镫”的字样;到了南北朝以后,则普遍统称为“灯”。
“文物的定名,应力求准确无误。”李学勤说,因此,当发现某一文物后,为其进行定名时,需要考古专家共同来研究。而变更文物的原有名字,也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终取得学术界的认可后,名称方可被广泛采纳。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目前在考古学界,“后母戊鼎”的称呼,得到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李学勤认为,此次国家博物馆借着重新开馆的机会,对此鼎做出更名决定,应该是在广泛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后,才应运而出的。
去年12月19日,国家博物馆曾对更名一事,在其官方微博上做出回应,不过“动静”很小,知道的人也不多。但是直到近日,当“后母戊鼎”被央视主播播报时,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观众一度以为是央视主播“误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则告诉记者,此鼎究竟姓“司”还是姓“后”,其实目前在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研究古文字的学者认为,此鼎应改称“后母戊鼎”,而考古方面的学者则比较认同“司母戊鼎”。“无论是国博还是央视,他们虽采用了‘后母戊鼎’的说法,但并非意味此鼎之名已盖棺定论。”
赵朝洪认为,“司母戊大方鼎”已被叫了这么久,已经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历史知识,许多人对此都谙熟于心。国博既然选择“后母戊鼎”的说法,有必要请相关专家,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出权威的解释,以便普及知识,避免引起公众误解。
“至于教科书是否做修改,应该慎重考虑。对于一些学术界尚存争议的东西,教科书可以开放式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赵朝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