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情怀的数学教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从业十余载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且有成效的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的教学任务。然而,教师的工作就仅限于此吗?我并不这么认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在我看来,教师不仅仅要“会教书”,“还应当有情怀”。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情怀的教师”呢?接下来我仅从个人数学教学生涯,加以总结和反思,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望能对其他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理解尊重是前提
  人是天地间最美好的造物之一,与这最美好的造物共同成长并引导其成长,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人之差异千姿百态、独具其美。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理解学生,善于发现并学会欣赏学生身上的美,不要将目光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罗杰斯指出,在教育中最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即人与人之间独特的心灵气氛的性质” 。因此,要成为一名有情怀的教师,就应当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
  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则应该善于在教学和相处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人性美表现在人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善于去发掘,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美的存在。当教师对学生有了欣赏的目光,就会产生恰当的期望。心理学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有适当的期望,就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意识。而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足性幸福。
  尊重和理解学生,也需要教师转变管理方式。我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而要能够理解和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个体越能敏感地感受到被理解,就
  越可能发生建设性的学习和改变。当学生感觉被尊重、被理解时,才会更加积极地接受引导、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很多学生一听到或是见到老师,能躲就尽量躲,因为害怕做错事情被老师责罚,这样只会让教学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现在我经常会在课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是邀请学生到我办公室一起交流,与学生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而在课程中,教师也需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多指导学生开展任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二、与时俱进是要求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程度高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影响。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思想,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重要命题。
  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教师更多的教学资源,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也应该是教师一生的追求。曾经的课堂,是一板板的黑板,是一盒盒的粉笔;而现在的课堂,是一帧帧的PPT,一页页的投影仪。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丰富的互聯网资源和技术,创造更加生动的课堂,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
  三、数学情感是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数学往往以公式和抽象的定理呈现给学生, 愈加功利化的数学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在数学面前往往是被动的,甚至于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公式+解题”,而忽略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有情怀的数学老师,我们应该将这种情怀传递给学生,在课程中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
  例如,我们都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进一步拓展,体现了属性结合的思想,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它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引入,并由此开启了解析几何的思想。因此,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会由笛卡尔通过蜘蛛网发现坐标系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奇特之旅。然后列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电影院找位置等,让学生明白平面直角坐标系最常见的作用就是确定位置。接着让学生头脑风暴,分小组找出生活中运用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例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发现,体现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整个教学不仅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以致用”。
  传递数学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多做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善于应用数学知识和发现生活现象,利用生活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爱上数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学生一生受益的事情。
  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历程。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我们都在工作、都在付出。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收获。收获了学生的真诚、收获了同行的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收获了我们自身的价值。愿我们都能怀揣仁爱之心,尊重和理解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追求与时俱进;心怀教育理想,教出学科境界。当我们能够成为有情怀的教师,便能实现教师生命与职业生命的和谐统一,收获自己幸福的教育人生。
其他文献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形成重要概念: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有呼吸的现象和呼吸的实质
期刊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晏子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回击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把语言的思辨之美体现淋漓尽致。文章中人物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回味。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即通读感知大意,细读体会感情,品读领悟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并能较好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大致了解事件的梗概。  教学目标:  
期刊
“语感”这一名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夏丏尊先生首次提出,叶圣陶继起,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开始提倡语感教学。20世纪90年代,语感及其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观念逐渐为学界所理解和认同,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分别从“朗读”、“阅读”、“写作”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其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并指出具体的指导方法。旨在推进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
期刊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最短路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又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数学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课就以课题学习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引导学生以“两点之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的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调动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 “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
期刊
一、导入  同学们,记得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一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高手——长妈妈,其实鲁迅在好几篇文章都提到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情景的文章,那魯迅为什么会对一个普通的保姆花这么多的笔墨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吧!  二、正课  (一)情节梳理,整体感知  1、从标题看,文中是否只写了阿长与《山海经
期刊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乐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期刊
一个人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会给其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我国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和预想有一定差距,小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一些学生认为其过于抽象,和真实的生活有区别,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其贴近于小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期刊
内容分析: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中专题4的第一单元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它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学生建立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掌握的元素与化合物更系统全面。同时本节还花费了大量篇幅重点介绍了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的过程中也会因不合理使用而引起环境污染,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合理使用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深入了解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探究聂耳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正视、尊重并乐于传承这些优秀音乐作品。  (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弘扬民族音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