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合理性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10年儿科门诊输液处方1587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配伍合理性、给药途径、频次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所抽查的1587张输液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注射剂2.71种;不合理用药处方计143张(9.01%),以剂量、频次不合理为多见,占不合理处方的62.24%,药物选择不合理与给药途径不合理次之;抗菌药物处方846张(53.31%);解热镇痛药处方198张(12.48%)。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基本合理,但需加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输液处方;门诊;合理性;分析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的一种给药方法,其优点是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儿科在门诊抢救治疗中常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然而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最多[1,2] 。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用药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应激能力低,加之对药物反应敏感,不合理用药所带来的危害就会更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找出影响儿童输液安全性的因素,从而促进输液给药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从我院2010年每月处方中随机抽取1周儿科门诊处方共计4452张,其中输液处方1587张。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药物临床信息参考》(2000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00种中西药注射液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以及药品说明书中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从输液处方抗菌药物的选用、配伍、给药途径等方面,分析评价其合理性。
  2结果
  所抽查的1587张输液处方中,按照评价依据,不合理处方计143张,抽查处方总数的9.01%,其构成见表1。
  表1:处方不合理情况构成
  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注射剂2.71种;抗菌药物应用处方有846张、应用率为53.31%;解热镇痛药处方198张,应用率为12.47%。
  3分析与讨论
  3.1给药频次与剂量:表1显示每日给药频次和给药剂量不合理在我院门诊儿科输液处方中最为多见。主要是在运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时存在每日一次给药、单次应用剂量过大现象。β-内酰胺类药物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其消除半衰期与抗菌后效应时间短。按药效学、药动学原则,应每日给药2~4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每日给药次数少,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单纯增加单次剂量不仅不能提高抗菌效果,反而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3.2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不合理也是我院在药物运用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是未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正确途径给药; 对于有明确配伍禁忌或者宜单独给药的药物,未使用组间间隔液,只采用了简单的分组给药方式,未有效规避因药物在输液管路中混合而导致的配伍变化,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3.3溶媒的选择:药物的浓度直接决定药物的疗效,稀释过度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过浓会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或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加,同时药物浓度过高,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加大,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静脉炎,且稀释时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也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稀释的液体用量,随意性较大,仅认为只要能够将药物全部溶解即可,并未考虑药物浓度对疗效和机体的影响。如一定剂量的双黄连粉针剂,处方中溶媒使用未按药品说明书所载使用,用量减少一倍以上。
  3.4抗菌药物的应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中抗菌药物应用率为53.31%,应用比例偏高。当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临床医师常选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素,从而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多。
  3.5解热镇痛药的应用:统计表明,12.47%的处方使用了赖氨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小儿抵抗力弱,体温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发热,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解热镇痛药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
  4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基本合理,但是在抗菌药物的运用、给药频次和剂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示医院进一步加强处方评价反馈、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用药安全方面的培训与规范管理;同时提示医师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治疗指数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纠正不良用药习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元春,马儒清,陈金月.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7):1347.
  [2] 刘心慧.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为了减少吃药打针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其中针灸应用于临床治疗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和神经不但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而且还有相互干淆、互相诱导的作用。本文结合作者经验,探讨了经络与神经之异同。  【关键词】经络;神经;针刺;人体;穴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
期刊
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检验质量,开展实验室质控,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报告单的质量,为了临床科提供可靠依据,避免错误结果延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做细菌室室内质控和时间质控是必要的,为了加强细菌鉴定的质量管理,我们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时间质控,并制定了质控具体操作程序结果鉴定正确率100%,联合药敏试验100%,取得了质控全优的好成绩,具体鉴定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  1.1诊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与讨论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查在小儿偏头痛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小儿偏头痛组总人数为50人与20例正常组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并对ACA、MCA、PCA、VA、BA五项指标的血流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头痛组的患儿ACA、MCA、PCA、VA、BA五项指标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患儿结论治愈小儿偏头痛的症状就要改善颅内各组织的供血情况,提高颅内血管的舒缩功能,经颅超声多普勒方法对小儿偏头痛临床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进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使用芬太尼进行麻醉,然后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如患者的苏醒时间、丙泊酚的用量以及镇痛效果等。结果:实验组所用的丙泊酚的用量要比对照组要少,从镇痛效果来看,它也比对照组要好。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效果十分明
期刊
【摘要】孕产妇猝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孕产妇猝死约占孕产妇诊断死亡的5%。引起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很多。目前大量研究认为,孕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孕产妇一旦发生猝死,要求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的探讨,已逐渐被重视,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孕产妇;猝死;妊娠高血压;合并心脏疾病;羊水栓塞;电解质紊乱;预防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他汀类药物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住院或门诊TIA患者156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每天20毫克、联合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根据情况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后180天统计两组症状控制情况,观察两组间疗效差别。结论:在TIA治疗中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
期刊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人群发病率为0.5%[1]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在增高,60岁以一人群其发病率可达6%左右,该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对房颤的病因进行分析,对于以后预防房颤的发生及房颤发生后并发症的预防都有一定的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和门诊确诊的心房颤动患者652例,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目的 为了解产妇对产褥期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便于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2011年1月~6月在我院生产孕妇200例。结果 大部分孕妇对产褥期乳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计划生育婴儿的护理及早教等方面的指导缺乏科学的认识。结论 需采取多种形式对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从而使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保证母婴身心健康。  【关键词】产褥期;健康教育;调查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春季常见皮肤病的发生原因,阐述了及时治疗春季皮肤病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预防与治疗春季皮肤病的基本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皮肤病;预防;治疗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属于过敏性皮肤病,而春季又是这些皮肤病的发病高峰期。由此可见,春季预防皮肤病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预防春季皮肤病比治疗更为重要。  1春季常见皮肤病的发生原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70例肝外胆管癌、80例肝脏局灶性占位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三组患者的扩散系数。分析肝外胆管癌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价值。结果:肝脏良性病变的患者ADC值明显高于胆管癌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外胆管癌患者ADC值明显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