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10年儿科门诊输液处方1587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配伍合理性、给药途径、频次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所抽查的1587张输液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注射剂2.71种;不合理用药处方计143张(9.01%),以剂量、频次不合理为多见,占不合理处方的62.24%,药物选择不合理与给药途径不合理次之;抗菌药物处方846张(53.31%);解热镇痛药处方198张(12.48%)。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基本合理,但需加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输液处方;门诊;合理性;分析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的一种给药方法,其优点是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儿科在门诊抢救治疗中常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然而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最多[1,2] 。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用药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应激能力低,加之对药物反应敏感,不合理用药所带来的危害就会更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找出影响儿童输液安全性的因素,从而促进输液给药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从我院2010年每月处方中随机抽取1周儿科门诊处方共计4452张,其中输液处方1587张。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药物临床信息参考》(2000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00种中西药注射液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以及药品说明书中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从输液处方抗菌药物的选用、配伍、给药途径等方面,分析评价其合理性。
2结果
所抽查的1587张输液处方中,按照评价依据,不合理处方计143张,抽查处方总数的9.01%,其构成见表1。
表1:处方不合理情况构成
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注射剂2.71种;抗菌药物应用处方有846张、应用率为53.31%;解热镇痛药处方198张,应用率为12.47%。
3分析与讨论
3.1给药频次与剂量:表1显示每日给药频次和给药剂量不合理在我院门诊儿科输液处方中最为多见。主要是在运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时存在每日一次给药、单次应用剂量过大现象。β-内酰胺类药物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其消除半衰期与抗菌后效应时间短。按药效学、药动学原则,应每日给药2~4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每日给药次数少,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单纯增加单次剂量不仅不能提高抗菌效果,反而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3.2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不合理也是我院在药物运用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是未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正确途径给药; 对于有明确配伍禁忌或者宜单独给药的药物,未使用组间间隔液,只采用了简单的分组给药方式,未有效规避因药物在输液管路中混合而导致的配伍变化,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3.3溶媒的选择:药物的浓度直接决定药物的疗效,稀释过度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过浓会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或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加,同时药物浓度过高,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加大,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静脉炎,且稀释时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也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稀释的液体用量,随意性较大,仅认为只要能够将药物全部溶解即可,并未考虑药物浓度对疗效和机体的影响。如一定剂量的双黄连粉针剂,处方中溶媒使用未按药品说明书所载使用,用量减少一倍以上。
3.4抗菌药物的应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中抗菌药物应用率为53.31%,应用比例偏高。当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临床医师常选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素,从而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多。
3.5解热镇痛药的应用:统计表明,12.47%的处方使用了赖氨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小儿抵抗力弱,体温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发热,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解热镇痛药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
4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基本合理,但是在抗菌药物的运用、给药频次和剂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示医院进一步加强处方评价反馈、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用药安全方面的培训与规范管理;同时提示医师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治疗指数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纠正不良用药习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元春,马儒清,陈金月.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7):1347.
[2] 刘心慧.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3.
【关键词】输液处方;门诊;合理性;分析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的一种给药方法,其优点是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儿科在门诊抢救治疗中常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然而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最多[1,2] 。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用药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应激能力低,加之对药物反应敏感,不合理用药所带来的危害就会更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找出影响儿童输液安全性的因素,从而促进输液给药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从我院2010年每月处方中随机抽取1周儿科门诊处方共计4452张,其中输液处方1587张。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药物临床信息参考》(2000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00种中西药注射液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以及药品说明书中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从输液处方抗菌药物的选用、配伍、给药途径等方面,分析评价其合理性。
2结果
所抽查的1587张输液处方中,按照评价依据,不合理处方计143张,抽查处方总数的9.01%,其构成见表1。
表1:处方不合理情况构成
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注射剂2.71种;抗菌药物应用处方有846张、应用率为53.31%;解热镇痛药处方198张,应用率为12.47%。
3分析与讨论
3.1给药频次与剂量:表1显示每日给药频次和给药剂量不合理在我院门诊儿科输液处方中最为多见。主要是在运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时存在每日一次给药、单次应用剂量过大现象。β-内酰胺类药物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其消除半衰期与抗菌后效应时间短。按药效学、药动学原则,应每日给药2~4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每日给药次数少,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单纯增加单次剂量不仅不能提高抗菌效果,反而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3.2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不合理也是我院在药物运用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是未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正确途径给药; 对于有明确配伍禁忌或者宜单独给药的药物,未使用组间间隔液,只采用了简单的分组给药方式,未有效规避因药物在输液管路中混合而导致的配伍变化,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3.3溶媒的选择:药物的浓度直接决定药物的疗效,稀释过度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过浓会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或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加,同时药物浓度过高,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加大,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静脉炎,且稀释时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也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稀释的液体用量,随意性较大,仅认为只要能够将药物全部溶解即可,并未考虑药物浓度对疗效和机体的影响。如一定剂量的双黄连粉针剂,处方中溶媒使用未按药品说明书所载使用,用量减少一倍以上。
3.4抗菌药物的应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中抗菌药物应用率为53.31%,应用比例偏高。当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临床医师常选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素,从而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多。
3.5解热镇痛药的应用:统计表明,12.47%的处方使用了赖氨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小儿抵抗力弱,体温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发热,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解热镇痛药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
4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基本合理,但是在抗菌药物的运用、给药频次和剂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示医院进一步加强处方评价反馈、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用药安全方面的培训与规范管理;同时提示医师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治疗指数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纠正不良用药习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元春,马儒清,陈金月.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7):1347.
[2] 刘心慧.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