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他汀类药物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住院或门诊TIA患者156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每天20毫克、联合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根据情况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后180天统计两组症状控制情况,观察两组间疗效差别。结论:在TIA治疗中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关键词】TIA、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脑缺血症候群,其病因多为血管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学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特级预警,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在近期发生有症状脑梗死,通常是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其有效性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明,本文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辛伐他汀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差异。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07-2009年门诊、住院确诊TIA患者156例,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38-82岁平均59.4岁,合并高血压者102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症89例,头颅CT显示有腔隙性脑梗死的42例。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及TIA诊断标准:(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2)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正在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二十四小时内完全缓解。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近一年有脑出血史;有心脏瓣膜病变、心房颤动等需要抗凝治疗者;近期曾做过大手术者;近期有咯血、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外伤者;血小板低于8万、出血凝血时间大于正常两倍以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或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平均持续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每日20mg、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两组患者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血压高者给予口服或静脉应用降压药物。
疗效判定显效:症状完全缓解无后遗症,无再发作;有效:症状发作减少50%以上、未发生脑梗死;无效;症状发作减少小于50%或者发生脑梗死者。
数据处理:两组间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间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2两组比较间总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小于0.01)
3讨论
TIA多发于中老年,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对于其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微栓塞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溃疡时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随血流进入脑中导致微血栓,而导致脑局灶性缺血症状 ①。TIA 是脑梗死的特级预警,未经治疗的TIA一般估计在五年内约有25%-40%患者发生脑梗死,在第一年内发生最多约占半数②。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阿司匹林也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预防TIA的发作,但对降低血脂及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无肯定作用③。本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在TIA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在TIA中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1)LDL-C,有利于斑块内脂质的清除,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和LDL-C对内皮细胞的毒性;(2)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损坏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之一,而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3)抑制血小板功能: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机制可能与减少TXA2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有关。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这可降低红细胞的致栓性。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损伤的血管的血小板的沉积,减少血栓形成。(4)增加斑块稳定性:他汀类药物增加斑块稳定性是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减少巨嗜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生成而综合实现的。(5)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炎症活动起着根本作用。动脉硬化患者不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增高,而且存在C反应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④。近年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时可抑制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龙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与诊治进展。中国医刊,2002,37(11):2-4
[2]张丽娟,李普雷,吴寒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血小板的变化及其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00-101
[3]张瑶华,李瑞。中国常用药品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5
[4]张文斌,宋筱筱,等。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新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79-80
【关键词】TIA、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脑缺血症候群,其病因多为血管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学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特级预警,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在近期发生有症状脑梗死,通常是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其有效性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明,本文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辛伐他汀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差异。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07-2009年门诊、住院确诊TIA患者156例,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38-82岁平均59.4岁,合并高血压者102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症89例,头颅CT显示有腔隙性脑梗死的42例。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及TIA诊断标准:(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2)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正在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二十四小时内完全缓解。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近一年有脑出血史;有心脏瓣膜病变、心房颤动等需要抗凝治疗者;近期曾做过大手术者;近期有咯血、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外伤者;血小板低于8万、出血凝血时间大于正常两倍以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或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平均持续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每日20mg、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两组患者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血压高者给予口服或静脉应用降压药物。
疗效判定显效:症状完全缓解无后遗症,无再发作;有效:症状发作减少50%以上、未发生脑梗死;无效;症状发作减少小于50%或者发生脑梗死者。
数据处理:两组间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间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2两组比较间总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小于0.01)
3讨论
TIA多发于中老年,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对于其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微栓塞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溃疡时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随血流进入脑中导致微血栓,而导致脑局灶性缺血症状 ①。TIA 是脑梗死的特级预警,未经治疗的TIA一般估计在五年内约有25%-40%患者发生脑梗死,在第一年内发生最多约占半数②。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阿司匹林也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预防TIA的发作,但对降低血脂及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无肯定作用③。本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在TIA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在TIA中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1)LDL-C,有利于斑块内脂质的清除,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和LDL-C对内皮细胞的毒性;(2)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损坏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之一,而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3)抑制血小板功能: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机制可能与减少TXA2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有关。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这可降低红细胞的致栓性。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损伤的血管的血小板的沉积,减少血栓形成。(4)增加斑块稳定性:他汀类药物增加斑块稳定性是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减少巨嗜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生成而综合实现的。(5)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炎症活动起着根本作用。动脉硬化患者不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增高,而且存在C反应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④。近年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时可抑制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龙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与诊治进展。中国医刊,2002,37(11):2-4
[2]张丽娟,李普雷,吴寒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血小板的变化及其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00-101
[3]张瑶华,李瑞。中国常用药品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5
[4]张文斌,宋筱筱,等。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新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