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质疑,培养学习兴趣。
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三、动手实践,启发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球和黄球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球比黄球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球的个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球和黄球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球比黄球多的部分,求红球有几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评价、鼓励学生,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质疑,培养学习兴趣。
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三、动手实践,启发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球和黄球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球比黄球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球的个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球和黄球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球比黄球多的部分,求红球有几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评价、鼓励学生,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