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诗,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由此可见,儿童诗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节奏感、美感和童趣。那么,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它的特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呢?许多教师都把住了儿童诗教学的脉搏——朗读和仿写,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下面我就以《乡下孩子》一课的教学阐述对儿童诗中读、写训练的思考。
一、学生读不出感情怎么办?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读。在《乡下孩子》的两三小节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读上感受诗的美感和童趣,但是学生的表现并不佳。
片段一:
师:课文中的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生:我最喜欢捉蝴蝶。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生:读。
师:嗯,你读得很认真。但没有听出你对这件事的喜爱。谁再来读一读?
生:平淡地读。
师:嗯,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把蝴蝶抓在手里,他在想什么?
生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这只蝴蝶真漂亮。
师:是呀,他在想这只漂亮的蝴蝶会飞到哪儿去?这只蝴蝶会看到哪些事情?
……
评析:从上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教师希望学生读好“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句话,但是两次指名读都没有读出味儿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回答“我最喜欢捉蝴蝶”时,教师应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内心的那份喜欢,让情感充盈全身,从而通过朗读表达,避免两次朗读都没有到位的尴尬。
策略:儿童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载体,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基于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出对诗句的体悟。
借助音乐激情读。音乐中明快的节奏,能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悲哀的情调……孩子在朗读时很容易对诗歌“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吹草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吹草哨的样子,更欣赏到了哨曲的动听,产生了读的欲望,然后给学生配上哨曲朗读,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读得入情入味。
借助图片想象读。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呢?在理解“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句话时,教师可紧扣诗歌想象丰富的特点,借助美丽的蝴蝶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你会怎样捉蝴蝶?”
借助动作表演读。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儿童诗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适合用表演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朗读。在指导朗读“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小猪的憨态可掬,然后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读,这时的朗读可以说是充满欢乐。
二、学生仿写困难怎么办?
片段二:
师:小朋友,这是一首儿童诗,请你仔细看2、3两小节,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每句话的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师:你真聪明,你们能学着来说一说吗?(出示:捉几条虫子_________。摘几朵野花_________。割一篮青草_________。放一只风筝_________。)
生逐句说。
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画,用刚才这种句式跟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
师:把刚才说的话写在画旁边。
指名交流,有些学生把句式都丢了。
评析: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采用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特点,体现了学结构用结构的理念,但最后学生的仿写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仿说内容和仿写内容没有有机整合,忽略仿写的梯度。如何才能使学生轻松地仿写呢?
策略:(1)内容源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不管是仿说训练还是仿写训练,内容都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乡下孩子》的两课教学中教师都重视内容的生活性,但操作不同,第一位教师是先让学生进行一些句式训练,再让学生针对课前画好的生活图片进行仿写,但是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反馈中有些学生把句式都丢了。第二位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趣事,然后出示文中的句式,让学生接着说下去,学生说得很轻松,这正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不仅使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让教师实现了预期的目标。(2)句式源于诗歌。儿童学诗要立足于仿,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先引导学生形仿。《乡下孩子》这首诗歌的一些句式很有特点:两位教师都找准了仿点,第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诗句的特点后,就出示了一些句子补白;第二位教师没有刻意地找特点,而是用文中的句子牵引着学生去补白,“意会而不言传”,对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许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一些。(3)作品源于片语。《“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对二年级的教学提出了这样一项任务:“结合童话、儿歌学习,学习创作童话和儿歌。”由此可见,二年级的说话或写话训练已不再是停留在一年级说一句完整的话的水平上,而应该进行段的训练,尤其是孩子喜欢的童话或儿歌。在《乡下孩子》的教学中,前者只停留在指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句话的目标上,后者却关注学生对儿童诗的仿说,指导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照顾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儿童诗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读、写水平,就要具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和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学生读不出感情怎么办?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读。在《乡下孩子》的两三小节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读上感受诗的美感和童趣,但是学生的表现并不佳。
片段一:
师:课文中的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生:我最喜欢捉蝴蝶。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生:读。
师:嗯,你读得很认真。但没有听出你对这件事的喜爱。谁再来读一读?
生:平淡地读。
师:嗯,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把蝴蝶抓在手里,他在想什么?
生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这只蝴蝶真漂亮。
师:是呀,他在想这只漂亮的蝴蝶会飞到哪儿去?这只蝴蝶会看到哪些事情?
……
评析:从上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教师希望学生读好“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句话,但是两次指名读都没有读出味儿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回答“我最喜欢捉蝴蝶”时,教师应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内心的那份喜欢,让情感充盈全身,从而通过朗读表达,避免两次朗读都没有到位的尴尬。
策略:儿童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载体,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基于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出对诗句的体悟。
借助音乐激情读。音乐中明快的节奏,能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悲哀的情调……孩子在朗读时很容易对诗歌“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吹草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吹草哨的样子,更欣赏到了哨曲的动听,产生了读的欲望,然后给学生配上哨曲朗读,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读得入情入味。
借助图片想象读。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呢?在理解“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句话时,教师可紧扣诗歌想象丰富的特点,借助美丽的蝴蝶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你会怎样捉蝴蝶?”
借助动作表演读。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儿童诗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适合用表演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朗读。在指导朗读“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小猪的憨态可掬,然后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读,这时的朗读可以说是充满欢乐。
二、学生仿写困难怎么办?
片段二:
师:小朋友,这是一首儿童诗,请你仔细看2、3两小节,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每句话的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师:你真聪明,你们能学着来说一说吗?(出示:捉几条虫子_________。摘几朵野花_________。割一篮青草_________。放一只风筝_________。)
生逐句说。
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画,用刚才这种句式跟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
师:把刚才说的话写在画旁边。
指名交流,有些学生把句式都丢了。
评析: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采用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特点,体现了学结构用结构的理念,但最后学生的仿写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仿说内容和仿写内容没有有机整合,忽略仿写的梯度。如何才能使学生轻松地仿写呢?
策略:(1)内容源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不管是仿说训练还是仿写训练,内容都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乡下孩子》的两课教学中教师都重视内容的生活性,但操作不同,第一位教师是先让学生进行一些句式训练,再让学生针对课前画好的生活图片进行仿写,但是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反馈中有些学生把句式都丢了。第二位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趣事,然后出示文中的句式,让学生接着说下去,学生说得很轻松,这正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不仅使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让教师实现了预期的目标。(2)句式源于诗歌。儿童学诗要立足于仿,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先引导学生形仿。《乡下孩子》这首诗歌的一些句式很有特点:两位教师都找准了仿点,第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诗句的特点后,就出示了一些句子补白;第二位教师没有刻意地找特点,而是用文中的句子牵引着学生去补白,“意会而不言传”,对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许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一些。(3)作品源于片语。《“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对二年级的教学提出了这样一项任务:“结合童话、儿歌学习,学习创作童话和儿歌。”由此可见,二年级的说话或写话训练已不再是停留在一年级说一句完整的话的水平上,而应该进行段的训练,尤其是孩子喜欢的童话或儿歌。在《乡下孩子》的教学中,前者只停留在指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句话的目标上,后者却关注学生对儿童诗的仿说,指导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照顾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儿童诗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读、写水平,就要具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和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