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读到这样一则笑话:从前有位教书先生在解释“斤斤计较”时,说:“‘斤斤计较’就是每一斤都要计较,形容气量狭小。”不料,他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问道:“先生,相差了一斤怎么还不要计较呢?”先生不乐地说:“一千斤、一万斤相差一斤,有什么了不起?连这一点点也要计较,气量不是太小了吗?”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插嘴说:“有的人不要说一斤,就是一两也要计较,要是把这个成语改为‘两两计较’不是更好吗?”先生顿时张口结舌。
看完这则笑话,大家一定会忍俊不禁。如果仅仅是杜撰的一则笑话,尚可一笑了之;但如果真的出现在教书育人的教师身上,那将多么值得使人深思。众所周知,在“斤斤计较”这个成语中,“斤斤”的“斤”,不是量词;“斤斤”合在一起,意思是看得清楚明白。古人就有“斤斤其明”之说,它引申为“琐细”“琐屑”,所以“斤斤计较”应解释为一丝一毫也要计较。正是由于这位教书先生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地“备好课”,才闹出了笑话,更贻误了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改革理念之一。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精心备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切实遵循和落实课改理念,认真挖掘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备课中重要的一环。在开篇提到的那则笑话中,正是由于那位教书先生“没有认真挖掘学习资源,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真正地备好课,才闹出了笑话。
在我的教書实践中,由于备课不充分,也曾多次出现过尴尬局面。记得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本以为备课已较为充分,但在上课过程中,有个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邱少云和其他战友都隐蔽在枯黄的茅草丛中,可燃烧弹烧着草后,为什么只烧了邱少云一人,而没有烧到其他战士呢?”是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绞尽脑汁,也说不出充分的理由。课下,我和同事们通过上网、查阅报刊资料等途径,以期找到确切解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1994年第9期《小学教学》(即小学青年教师》的前身),找到四川省李兴彦、秦大培老师专门就此问题撰写的一则资料,资料中这样说:“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走访了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四川省忠县曹家乡北坪村第七社的谭景培同志(现已退休在家)。据他讲:出发前,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全身浸透,以防敌人使用燃烧弹。然而,邱少云同志是连队的通讯员,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便将全身湿透。当大火燃烧起来时,我们全身还是湿的,所以没有着火。”得到这一资料,我如获至宝。学生听了我的讲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件事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备好课的重要性。
记得还有一次,在备《景阳冈》一课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武松拿的哨棒打在树枝上就折了,为什么那么容易折呢?请教同事,他们的解释也不够充分。于是,我又各处去找资料。终于,我从《小学教学参考》这一刊物中找到了解释。文中说:“明白了‘哨棒’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哨棒’并不是普通的棒子,它的一头是空的,是可以吹出声音的。哨棒也不是用来打虎的,而是逐狼的。过去狼群较多,人们出门在外都习惯于手拿一根哨棒。如有狼来,就把空心的一头对着嘴用力吹响,哨棒就发出深厚低沉的声音,有点像虎啸,狼一听以为是猛兽来了,就会惊慌逃跑。而且,这哨声也能通知附近的人赶来帮忙。因为这种木棒能发出声音,所以叫‘哨棒’。就因为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所以才会这么不结实,打在树枝上就折断了。”得到这一确切解释,使我更加胸有成竹。果然,在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别的同学也有同样的疑惑。听完我的解释,大家都恍然大悟,学习的氛围也更浓了。当然,这也使我更加体会到备好课的确是上好课的关键。
愿我们与时俱进,努力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用源源不断的“活水”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看完这则笑话,大家一定会忍俊不禁。如果仅仅是杜撰的一则笑话,尚可一笑了之;但如果真的出现在教书育人的教师身上,那将多么值得使人深思。众所周知,在“斤斤计较”这个成语中,“斤斤”的“斤”,不是量词;“斤斤”合在一起,意思是看得清楚明白。古人就有“斤斤其明”之说,它引申为“琐细”“琐屑”,所以“斤斤计较”应解释为一丝一毫也要计较。正是由于这位教书先生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地“备好课”,才闹出了笑话,更贻误了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改革理念之一。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精心备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切实遵循和落实课改理念,认真挖掘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备课中重要的一环。在开篇提到的那则笑话中,正是由于那位教书先生“没有认真挖掘学习资源,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真正地备好课,才闹出了笑话。
在我的教書实践中,由于备课不充分,也曾多次出现过尴尬局面。记得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本以为备课已较为充分,但在上课过程中,有个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邱少云和其他战友都隐蔽在枯黄的茅草丛中,可燃烧弹烧着草后,为什么只烧了邱少云一人,而没有烧到其他战士呢?”是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绞尽脑汁,也说不出充分的理由。课下,我和同事们通过上网、查阅报刊资料等途径,以期找到确切解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1994年第9期《小学教学》(即小学青年教师》的前身),找到四川省李兴彦、秦大培老师专门就此问题撰写的一则资料,资料中这样说:“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走访了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四川省忠县曹家乡北坪村第七社的谭景培同志(现已退休在家)。据他讲:出发前,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全身浸透,以防敌人使用燃烧弹。然而,邱少云同志是连队的通讯员,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便将全身湿透。当大火燃烧起来时,我们全身还是湿的,所以没有着火。”得到这一资料,我如获至宝。学生听了我的讲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件事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备好课的重要性。
记得还有一次,在备《景阳冈》一课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武松拿的哨棒打在树枝上就折了,为什么那么容易折呢?请教同事,他们的解释也不够充分。于是,我又各处去找资料。终于,我从《小学教学参考》这一刊物中找到了解释。文中说:“明白了‘哨棒’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哨棒’并不是普通的棒子,它的一头是空的,是可以吹出声音的。哨棒也不是用来打虎的,而是逐狼的。过去狼群较多,人们出门在外都习惯于手拿一根哨棒。如有狼来,就把空心的一头对着嘴用力吹响,哨棒就发出深厚低沉的声音,有点像虎啸,狼一听以为是猛兽来了,就会惊慌逃跑。而且,这哨声也能通知附近的人赶来帮忙。因为这种木棒能发出声音,所以叫‘哨棒’。就因为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所以才会这么不结实,打在树枝上就折断了。”得到这一确切解释,使我更加胸有成竹。果然,在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别的同学也有同样的疑惑。听完我的解释,大家都恍然大悟,学习的氛围也更浓了。当然,这也使我更加体会到备好课的确是上好课的关键。
愿我们与时俱进,努力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用源源不断的“活水”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