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应当适应社会需求,更新观念,改变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视为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生命线;校企合作
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使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掌握谋生的技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社会要求:观念转变,改变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在适应社会需要的的历史趋势导引下,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模式与方法上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高职院校把办学定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
观念转变办学定位决定培养模式,这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校企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
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必然存在职业背景、行业依托、在企业就业问题,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理论与认识问题,更重要是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以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应当做到:
1.行业、企业业界人士进入教学全过程的程度要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过程。行业、企业业界人士最清楚本行业的就业形势。现实上,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招聘并不特别关注应聘对象学了多少门课程,更关注的是应聘对象的岗位能力的应用程度。可见,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重心在于实施技能的培训过程。理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技能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到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和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掌握这技能与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与技能,业内专业人士是行家。
业内人士参予教学全过程会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技能传授更具应用性和真实性;业内人士以业务案例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业内人士通过参予教学研究过程会给教学内容的优化带来新的资源和信息;业内人士在参予教学过程中会给实践教学提供业届的资源和方便;业内人士通过参予教学过程可以熟悉和了解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援助。高职院校在专兼职专业教师的配备上,建立以业届人士为主体的兼职师资库与建立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业内人士参予教学、教改全过程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大体现。
2.行业、企业对专业设置的进入程度要高
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如何设定专业规模,从决策的层面上说似乎是学校说了算,但从专业开设的决策依据上来看,关键在于市场,即在于行业、企业的需求,离开了这点就无所谓以就业为导向了。因此,企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参予指导程度越高,专业开设的依据性就越大。由此可见,深入企业调研,找准专业开设需求依据,是规范专业规划和专业开设的必要程序和措施,也是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体现。
针对专业设置严重滞后的现象,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成立相关专业的专业委员会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从而使院校的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的需要。通过由行业专家学者、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的专业委员会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就可以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同时,还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信息、建议和技术更新信息,选取合适教材,选聘实践兼职教师,保证培养“产品”适销对路。
3.行业、企业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予程度要深
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科学性,在于使到方案设计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这里必然存在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即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框架从大体上来说是基于一致的,这是“方案”制定的共性方面。但由于不同的专业来源于不同职业,因而存在职业需求及职业标准不一样,存在着课程设置与能力方向的非一致性,包括同一专业在不同企业的需求也存着企业标准的差异问题,这就是“方案”制定的个性方面。共性方面执行起来比较容易,但个性方面要想从虚变为实,真正地反映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就必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地听取业界人士意见,熟悉和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应知和应会的标准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设课程和实施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做到这样,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使用才能合理链接。
以金融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着重面向的岗位群为网点行长、会计主管、理财经理、综合柜员等,岗位能力要求从事各岗位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结构知识,掌握基本的金融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知识,熟悉金融理财品种、操作程序和质量要求,懂得金融营销效益与风险等。因此,开设什么的课程,课程开到什么程度,都决定于金融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都决定于金融企业的营销标准。由此可见,由业内人士进入到课程设置层面是规范课程设置和课程优化的必要程序和措施,是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体现。由企业深度参予制订的各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具体行动计划,而且能够很到位。
4.生产技术及科技进步的融入程度要深
高职教育对行业企业的依托性还体现在对企业生产技术和科技进步的依托。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过程。教材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进技术与技术进步的要求,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否则,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对岗链接也是一句空话,因为技术在转化、推广、应用的过程会出现新的技术攻关难题,技术攻关一但成功,就意味着技术取得进步和新的推广应用。
电子业、制造业、IT业等专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问题总存在,只要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就存在技术进步的问题。高职教育光靠教材实施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要求的,必须关注各个专业的技术进步信息和不断地猎取信息及资料,以达到充实教学内容之作用。开展好这项工作,就要把教研工作的一部分精力通过刚性要求分配到专业新技术的研究方面去;就要定期邀请业内人士为师资提供专题的信息交流;就要与企业合作对口建立技术信息情报通道;就要依据专业的技术进步优化教学内容,自编校本教材。由此可见,最大程度地使用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成果并通过对最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使学生掌握应岗技术的要求是成功校企合作的又一体现。
5.企业资源可为与学校共享的进入程度要深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企业资源共享机制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应该探索的课题。企业资源可提供使用的范围包括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实习资源及师资、企业资质等。从专业建设的需求与资源配置的满足程度看,校内往往是配置跟不上需求,当中有投入的原因,更有设备及资源不断更新的原因。因此,专业建设的资源应当建立新的开发思路,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或争取企业赞助的方式来补充校内资源不足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如果能取得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质和旅游资源,则既可以为企业提供业务拓展的场地,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在校内为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提供真刀真枪实训设施,工学结合得以落实。换一种方式,即通过与企业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真刀真枪地为学生提供顶岗过程,也是解决工学结合的办法。
与企业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很有必要,不管共享程度如何,有总比没有好,而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能在企业资源的共享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校企合作就更进一步了。
6.校企合作的双赢程度要深
高等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的依托性并不是被动的,应该是互动互利的。所谓的互动互利体现在是否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局面,体现在是否通过这种合作使到双方各有所得从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取得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必须消除实践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误区,如果一谈校企合作仅强调企业能给我提供什么,能为我服务什么,似乎企业能按学校的要求做就存在合作,不能满足要求合作就没有意义了,这种单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企合作的障碍。这种思维的错位来自于对校企合作真正意义和内涵理解的偏差。
如果用逆位思维的方法去看待校企合作,是否存在你为企业提供了什么?企业在与你合作过程中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呢?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上一定成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把来自于企业的技术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还有,学校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有,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项目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校企合作只有到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无懈,彼此相互依赖,彼此不可分割的双赢局面,才称得上是紧密型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共赢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是目前高职教育最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既符合学校利益,也符合企业利益,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是一个共赢的选择。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采取措施,架起学校、企业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畅通人才供求信息,这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基地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会在专业设置需求、专业建设指导、课程优化、教材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技术进步信息提供、学生就业上岗等方面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源和条件,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发展、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的必由之路和生命线。
注:本文得到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教学基金资助。项目号:B08011
作者简介 :李山赓男(1958-),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 从事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生命线;校企合作
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使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掌握谋生的技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社会要求:观念转变,改变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在适应社会需要的的历史趋势导引下,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模式与方法上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高职院校把办学定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
观念转变办学定位决定培养模式,这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校企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
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必然存在职业背景、行业依托、在企业就业问题,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理论与认识问题,更重要是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以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应当做到:
1.行业、企业业界人士进入教学全过程的程度要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过程。行业、企业业界人士最清楚本行业的就业形势。现实上,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招聘并不特别关注应聘对象学了多少门课程,更关注的是应聘对象的岗位能力的应用程度。可见,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重心在于实施技能的培训过程。理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技能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到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和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掌握这技能与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与技能,业内专业人士是行家。
业内人士参予教学全过程会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技能传授更具应用性和真实性;业内人士以业务案例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业内人士通过参予教学研究过程会给教学内容的优化带来新的资源和信息;业内人士在参予教学过程中会给实践教学提供业届的资源和方便;业内人士通过参予教学过程可以熟悉和了解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援助。高职院校在专兼职专业教师的配备上,建立以业届人士为主体的兼职师资库与建立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业内人士参予教学、教改全过程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大体现。
2.行业、企业对专业设置的进入程度要高
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如何设定专业规模,从决策的层面上说似乎是学校说了算,但从专业开设的决策依据上来看,关键在于市场,即在于行业、企业的需求,离开了这点就无所谓以就业为导向了。因此,企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参予指导程度越高,专业开设的依据性就越大。由此可见,深入企业调研,找准专业开设需求依据,是规范专业规划和专业开设的必要程序和措施,也是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体现。
针对专业设置严重滞后的现象,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成立相关专业的专业委员会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从而使院校的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的需要。通过由行业专家学者、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的专业委员会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就可以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同时,还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信息、建议和技术更新信息,选取合适教材,选聘实践兼职教师,保证培养“产品”适销对路。
3.行业、企业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予程度要深
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科学性,在于使到方案设计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这里必然存在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即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框架从大体上来说是基于一致的,这是“方案”制定的共性方面。但由于不同的专业来源于不同职业,因而存在职业需求及职业标准不一样,存在着课程设置与能力方向的非一致性,包括同一专业在不同企业的需求也存着企业标准的差异问题,这就是“方案”制定的个性方面。共性方面执行起来比较容易,但个性方面要想从虚变为实,真正地反映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就必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地听取业界人士意见,熟悉和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应知和应会的标准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设课程和实施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做到这样,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使用才能合理链接。
以金融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着重面向的岗位群为网点行长、会计主管、理财经理、综合柜员等,岗位能力要求从事各岗位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结构知识,掌握基本的金融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知识,熟悉金融理财品种、操作程序和质量要求,懂得金融营销效益与风险等。因此,开设什么的课程,课程开到什么程度,都决定于金融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都决定于金融企业的营销标准。由此可见,由业内人士进入到课程设置层面是规范课程设置和课程优化的必要程序和措施,是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体现。由企业深度参予制订的各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具体行动计划,而且能够很到位。
4.生产技术及科技进步的融入程度要深
高职教育对行业企业的依托性还体现在对企业生产技术和科技进步的依托。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过程。教材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进技术与技术进步的要求,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否则,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对岗链接也是一句空话,因为技术在转化、推广、应用的过程会出现新的技术攻关难题,技术攻关一但成功,就意味着技术取得进步和新的推广应用。
电子业、制造业、IT业等专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问题总存在,只要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就存在技术进步的问题。高职教育光靠教材实施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要求的,必须关注各个专业的技术进步信息和不断地猎取信息及资料,以达到充实教学内容之作用。开展好这项工作,就要把教研工作的一部分精力通过刚性要求分配到专业新技术的研究方面去;就要定期邀请业内人士为师资提供专题的信息交流;就要与企业合作对口建立技术信息情报通道;就要依据专业的技术进步优化教学内容,自编校本教材。由此可见,最大程度地使用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成果并通过对最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使学生掌握应岗技术的要求是成功校企合作的又一体现。
5.企业资源可为与学校共享的进入程度要深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企业资源共享机制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应该探索的课题。企业资源可提供使用的范围包括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实习资源及师资、企业资质等。从专业建设的需求与资源配置的满足程度看,校内往往是配置跟不上需求,当中有投入的原因,更有设备及资源不断更新的原因。因此,专业建设的资源应当建立新的开发思路,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或争取企业赞助的方式来补充校内资源不足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如果能取得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质和旅游资源,则既可以为企业提供业务拓展的场地,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在校内为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提供真刀真枪实训设施,工学结合得以落实。换一种方式,即通过与企业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真刀真枪地为学生提供顶岗过程,也是解决工学结合的办法。
与企业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很有必要,不管共享程度如何,有总比没有好,而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能在企业资源的共享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校企合作就更进一步了。
6.校企合作的双赢程度要深
高等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的依托性并不是被动的,应该是互动互利的。所谓的互动互利体现在是否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局面,体现在是否通过这种合作使到双方各有所得从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取得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必须消除实践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误区,如果一谈校企合作仅强调企业能给我提供什么,能为我服务什么,似乎企业能按学校的要求做就存在合作,不能满足要求合作就没有意义了,这种单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企合作的障碍。这种思维的错位来自于对校企合作真正意义和内涵理解的偏差。
如果用逆位思维的方法去看待校企合作,是否存在你为企业提供了什么?企业在与你合作过程中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呢?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上一定成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把来自于企业的技术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还有,学校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有,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项目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校企合作只有到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无懈,彼此相互依赖,彼此不可分割的双赢局面,才称得上是紧密型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共赢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是目前高职教育最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既符合学校利益,也符合企业利益,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是一个共赢的选择。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采取措施,架起学校、企业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畅通人才供求信息,这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基地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会在专业设置需求、专业建设指导、课程优化、教材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技术进步信息提供、学生就业上岗等方面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源和条件,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发展、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的必由之路和生命线。
注:本文得到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教学基金资助。项目号:B08011
作者简介 :李山赓男(1958-),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 从事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