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在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散,有的内容又较抽象,学生也常反映上课听得懂,自己独立解题却不知所措等情况。加之近年高考某些地区化学试题难度有所上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要改变这些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审题、解题习惯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理论认为:激发学生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
1.培养学生在化学审题、解题过程中对最佳设疑处的观察力。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理清学生思路、畅通解题过程。具体的可能有这些情况:当学生的思路陷入某个死角无法“自拔”时;当学生对问题疑惑不解、困惑时等。
例如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升降总数守恒的练习:已知AgF+Cl2+H2O →AgCl+AgClO3+HF+O2(未配平)。①若Cl2的系数为a,则AgF的系数是?②若AgClO3的系数b,O2的系数是c,则AgCl的系数是?分析:先提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特征,问题解决应从化合价入手,然后设疑:关注化学方程式相关推断应先关注什么(相关物质——已知、未知)?这些物质在代表性上有何关联?接下来很容易发现Ag——Cl的对应关系,及联想到价态的升降统一和总数守恒问题,轻松解题。
2.注重教学中设疑内容的恰当性。
可巧妙设疑,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例如讲授高一化学教材Na2O2的性质时,先提出质疑:灭火有哪些方法?事物都有相对性,能用水和二氧化碳做点火实验吗?学生高度好奇,并通过裹有Na2O2的棉花分别在水蒸气、CO2中燃烧实验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对其中原理的强烈求知欲,余下部分也就畅通无阻,并通过讨论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了其中对比记忆的巧妙之处。通过教师的合理示范,培养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思维方法,结合学生过口、过手,最终实现了学生由模仿到自如运用的升华。
3.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
可以从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进行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自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仔细体会内在逻辑关系,形成“长久性”记忆,逐渐学会运用设疑的学习方法。
例如:碱金属、卤素内容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元素周期表内容与硫及其化合物等章节学习的关系;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对应单质状态与熔沸点大小的关系;同主族元素中结构与价态、性质趋向的关系;电解反应中阴、阳极离子放电能力与离子的还原、氧化能力大小的相互关系等。
二、注重化学学科常用解题习惯的经验传授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及习惯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减轻学业负担均有着重要作用。
1.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并有意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能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有用的信息。
例如文字繁多的推断题, 解题顺序上应先注重题干审势,从而在后面的解题中能做到底气十足,教会学生边读边推, 边推边结论(包括对暂时无法判定的内容划定范围,以备后用),通过设疑将有用信息以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散乱的信息集中起来,大胆代入尝试,注意综合联系,进行比较观察,突破重围,变复杂为简单;对一般化学应用题解题,在思路无法展开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养成先理清有关化学反应及方程式,将相关信息放在对应化学式的对应位置,再行思考的习惯。例: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A与B反应生成固体C和气体D,物质参加和生成的对应物质的量之比为2∶1∶3∶1,参与反应的A和生成的C质量分别为6g和14g,物质A、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和b,求物质B、D的质量比。
分析:2A+B=3C+D
2a b
6g 14g
此时就很容易联想到“化学计量比等于质量比”及“质量守恒”在本题运用,从容作答。
2.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学习自查、独立总结经验的能力和习惯。
具体内容可以是如何对知识内容归类整理、理解记忆,常见题型存在的解题技巧,自己常错题型甚至应试问题和改进办法等。能不断总结经验是学生会学习的具体表现,它能使学生学会该如何正确思考问题,是学法上的一条重要捷径。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向学生展示、说明经验总结的方法和对解决问题的益处,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适合学生自己的经验感受多提倡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法上的不断总结,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理论认为:激发学生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
1.培养学生在化学审题、解题过程中对最佳设疑处的观察力。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理清学生思路、畅通解题过程。具体的可能有这些情况:当学生的思路陷入某个死角无法“自拔”时;当学生对问题疑惑不解、困惑时等。
例如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升降总数守恒的练习:已知AgF+Cl2+H2O →AgCl+AgClO3+HF+O2(未配平)。①若Cl2的系数为a,则AgF的系数是?②若AgClO3的系数b,O2的系数是c,则AgCl的系数是?分析:先提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特征,问题解决应从化合价入手,然后设疑:关注化学方程式相关推断应先关注什么(相关物质——已知、未知)?这些物质在代表性上有何关联?接下来很容易发现Ag——Cl的对应关系,及联想到价态的升降统一和总数守恒问题,轻松解题。
2.注重教学中设疑内容的恰当性。
可巧妙设疑,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例如讲授高一化学教材Na2O2的性质时,先提出质疑:灭火有哪些方法?事物都有相对性,能用水和二氧化碳做点火实验吗?学生高度好奇,并通过裹有Na2O2的棉花分别在水蒸气、CO2中燃烧实验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对其中原理的强烈求知欲,余下部分也就畅通无阻,并通过讨论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了其中对比记忆的巧妙之处。通过教师的合理示范,培养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思维方法,结合学生过口、过手,最终实现了学生由模仿到自如运用的升华。
3.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
可以从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进行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自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仔细体会内在逻辑关系,形成“长久性”记忆,逐渐学会运用设疑的学习方法。
例如:碱金属、卤素内容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元素周期表内容与硫及其化合物等章节学习的关系;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对应单质状态与熔沸点大小的关系;同主族元素中结构与价态、性质趋向的关系;电解反应中阴、阳极离子放电能力与离子的还原、氧化能力大小的相互关系等。
二、注重化学学科常用解题习惯的经验传授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及习惯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减轻学业负担均有着重要作用。
1.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并有意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能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有用的信息。
例如文字繁多的推断题, 解题顺序上应先注重题干审势,从而在后面的解题中能做到底气十足,教会学生边读边推, 边推边结论(包括对暂时无法判定的内容划定范围,以备后用),通过设疑将有用信息以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散乱的信息集中起来,大胆代入尝试,注意综合联系,进行比较观察,突破重围,变复杂为简单;对一般化学应用题解题,在思路无法展开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养成先理清有关化学反应及方程式,将相关信息放在对应化学式的对应位置,再行思考的习惯。例: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A与B反应生成固体C和气体D,物质参加和生成的对应物质的量之比为2∶1∶3∶1,参与反应的A和生成的C质量分别为6g和14g,物质A、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和b,求物质B、D的质量比。
分析:2A+B=3C+D
2a b
6g 14g
此时就很容易联想到“化学计量比等于质量比”及“质量守恒”在本题运用,从容作答。
2.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学习自查、独立总结经验的能力和习惯。
具体内容可以是如何对知识内容归类整理、理解记忆,常见题型存在的解题技巧,自己常错题型甚至应试问题和改进办法等。能不断总结经验是学生会学习的具体表现,它能使学生学会该如何正确思考问题,是学法上的一条重要捷径。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向学生展示、说明经验总结的方法和对解决问题的益处,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适合学生自己的经验感受多提倡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法上的不断总结,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