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写作读后感不能放任自由,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应从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为学生撰写读后感开掘素材、积累方法。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特质;感受抒发;教材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8-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阅读的表层,没有深入思考,导致课外阅读效益无法提升。因此,撰写读后感就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凭借。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无法将读后感与自身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失去了读后感撰写应有的价值。笔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充分开掘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在撰写读后感时,常常会无从下笔。不少学生都存有这样的误解,即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就是要重点写感想。这显然是对读后感文体认知的严重误解。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容和结构设置,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来历、内容、感想、总结。”在这些内容中,学生对书本来历的介绍相对陌生。因此,教师紧扣这一认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来历呢?让学生意识到这本书是从作者的祖辈代代传下来,特殊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值得一写;另一個方面,祖父和父亲在书本的扉页上所题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学会生存”的内容,对这本书内容和价值已经做出了准确的概括。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串联梳理,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课文的内在结构。
这样教学,不仅从理解、感悟的层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明确了读后感应该、可以承载的内容,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二、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
不少学生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华美、深邃,读后感也是如此。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过高地提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不仅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与表达。
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在语言表达方面给学生做出一个极好的示范。教学中,教师紧扣作者对《鲁宾逊漂流记》内容简介的几个段落,首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将一整本书的内容用几个自然段就介绍出来了?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时间顺序铺陈、安排来表达思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简介故事内容时,并没有插入自己的体悟,而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还原书本的内容,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故事框架,从而使读者不受到主观情绪的干扰。
读后感的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要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词语,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再现文本的真实面貌,为之后的感想抒发奠定基础。
三、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
不管文本内容如何丰富,阅读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读后感写作的主体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要么低效阅读,毫无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会表达。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写的两处感想:一是对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与体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明家和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首先,作者的表达点面结合,以名言的理解为点,以人物形象的想象为面,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将理解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解名言时作者紧扣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在体验人物时作者将自己阅读书本时的感受为基础,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学生感想抒发的表达策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两处感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容选择的维度和感想抒发的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感知,为学生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价值就在于此,教师应该转变视角,将其视为学生解读、剖析的范例,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与解构中,明晰读后感的特点,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特质;感受抒发;教材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8-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阅读的表层,没有深入思考,导致课外阅读效益无法提升。因此,撰写读后感就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凭借。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无法将读后感与自身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失去了读后感撰写应有的价值。笔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充分开掘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在撰写读后感时,常常会无从下笔。不少学生都存有这样的误解,即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就是要重点写感想。这显然是对读后感文体认知的严重误解。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容和结构设置,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来历、内容、感想、总结。”在这些内容中,学生对书本来历的介绍相对陌生。因此,教师紧扣这一认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来历呢?让学生意识到这本书是从作者的祖辈代代传下来,特殊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值得一写;另一個方面,祖父和父亲在书本的扉页上所题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学会生存”的内容,对这本书内容和价值已经做出了准确的概括。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串联梳理,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课文的内在结构。
这样教学,不仅从理解、感悟的层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明确了读后感应该、可以承载的内容,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二、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
不少学生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华美、深邃,读后感也是如此。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过高地提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不仅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与表达。
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在语言表达方面给学生做出一个极好的示范。教学中,教师紧扣作者对《鲁宾逊漂流记》内容简介的几个段落,首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将一整本书的内容用几个自然段就介绍出来了?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时间顺序铺陈、安排来表达思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简介故事内容时,并没有插入自己的体悟,而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还原书本的内容,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故事框架,从而使读者不受到主观情绪的干扰。
读后感的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要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词语,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再现文本的真实面貌,为之后的感想抒发奠定基础。
三、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
不管文本内容如何丰富,阅读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读后感写作的主体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要么低效阅读,毫无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会表达。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写的两处感想:一是对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与体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明家和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首先,作者的表达点面结合,以名言的理解为点,以人物形象的想象为面,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将理解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解名言时作者紧扣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在体验人物时作者将自己阅读书本时的感受为基础,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学生感想抒发的表达策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两处感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容选择的维度和感想抒发的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感知,为学生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价值就在于此,教师应该转变视角,将其视为学生解读、剖析的范例,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与解构中,明晰读后感的特点,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