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夹缬《西厢记》之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实甫的《西厢记》家喻户晓,它影响了中国很多工艺作品。温州蓝夹缬上的戏文《西厢记》又有着温州本土特点,其学术价值、工艺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一、《西厢记》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共有三个版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及王实甫《西厢记》。
  元稹的《莺莺传》是最初版本,此传带有自叙性质,描写的是一段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最后以两人离异收场。它表现出了唐人的门第观念、父权主义,如张生遗弃莺莺,推托是女方红颜祸水、妖媚乱性。到了金代,董解元将前作加以合理组织,让张生和莺莺始终如一,反映对统治者压迫和封建制度的反抗,歌颂爱情,最终结局圆满。董解元将《莺莺传》的名称改为《西厢记诸宫调》,后又被人称为《董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承接《董西厢》而来,在剧情发展上也是大团圆结局,更突显了对自由恋爱的歌颂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又被后人称为《北西厢》。
  二、蓝夹缬上的《西厢记》
  蓝夹缬《西厢记》现收藏于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净水村的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经蓝夹缬博物馆王馆长鉴定为民国时期染制的作品。此块蓝夹缬上的内容均采用不对称的纹样来表现热闹的场面。在戏文情节上,这块蓝夹缬故事情节铺叙娴熟,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又具有华丽的意味。
  (一)初遇
  图1-1表现了张生带着书童初次抵达普救寺時与莺莺相遇的场面,最左为书童,手里拿着类似于圆形的香筒,中间为张生,最右为莺莺,张生扭头望向莺莺,惊叹于莺莺的美貌,而莺莺则呈“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神态,张生便“魂灵儿飞在半天”,从此害了相思病。
  张生为了能接近莺莺,他就决定借住普救寺,于是在图1-2中,张生向普救寺的法本长老借一间厢房住,张生手持折扇,扭过身子,向法本长老打听莺莺,法本长老则呈半弯腰之状,双手别在身后,整个身体动态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张生听闻崔母携莺莺要在普救寺设祭追逝崔相国,张生即下大喜并捐钱恳请法本长老以祭祀自己的父母为由带他一同前去。
  图1-3就是设祭道场,最左边的是头戴孝帽的莺莺,中间的是张生,最右边的是法本长老。张生虽是一同前来祭祀自己的父母,但是目光却在不停地打量莺莺,而莺莺双手合拢呈祈祷的姿态,失去父亲后心里难免难过不已。
  自道场别过后,一场灾难降临于普救寺的众人头上。图1-4中最左的是小厮慌慌张张进来禀报寺外叛军孙飞虎久闻莺莺美色,准备劫了莺莺做压寨夫人。崔母出于无奈,只好在寺内宣称谁能救其女儿就将女儿许配给谁。图1-4中间是张生转头向最右边的惠明和尚献计自己有一朋友可以出手相助,并将书信交由惠明和尚送给白马将军。
  图1-5中间是寺外引兵包围普救寺的叛军孙飞虎,身着铠甲,最左边的是出来对话孙飞虎的法本长老,孙飞虎向寺内的莺莺望去,手里紧握武器,要求三日内献出莺莺,否则杀人烧寺庙,图中孙飞虎和莺莺之间有一墙之隔,莺莺虽未踏出普救寺,但她头朝向寺外看,十分关切外面的情形变化。
  图1-6最左边是白马将军杜确,他右手持兵器,左手行至胸前,一副武将的威武之风。白马将军杀退叛军,活捉孙飞虎等人,将普救寺内的众人解救于水火危难之中。图1-6中最右是张生,他的双手呈作揖状,感谢白马将军的帮助。
  (二)暗生情愫
  张生原以为自己与莺莺的婚事将会板上钉钉,不料崔母以崔相国生前已将莺莺许配给前礼部郑尚书之子郑恒为由,悔却诺言,令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张生内心郁闷至极,每到夜晚便弹琴解闷,图2-1最左是张生,中间是拖着琴的琴童,琴童望向自己的主人,最右边是执扇的莺莺,莺莺听了张生弹的《凤求凰》被深深地打动,内心不禁缱绻。
  此后,张生又卧病在床,红娘见状内心忍不住同情起张生来,图2-2最左是红娘,中间是张生转头与红娘对话,红娘愿为张生和小姐牵线搭桥,图中最右是普救寺里的一位和尚。
  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张生收到莺莺的信后大喜,就按两人约定的时间翻墙进来了,图2-3就是张生赴约的场面。画面里最左边的红娘手提着灯笼,代表着夜晚,中间的是莺莺,最右边的是刚从墙头跳下来的张生,整个画面中尤其是张生的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人此后又经历了一段波折的心路历程后,莺莺终于确定心意,在一个夜晚赴往张生的厢房,图2-4便是故事情节中的佳期。图中最左的张生忙请莺莺进屋来,中间的莺莺害羞地停在门前,最右边的红娘用手肘轻轻地将莺莺推进房去,这对情侣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相思的苦恼,终于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笼,结为百年之好。
  (三)棒打鸳鸯
  不料二人相聚的时间一长便被莺莺的弟弟发现,告知崔母。图3-1,崔母用家法拷问红娘,图中最中间的家丁撸起袖子准备对红娘进行家法“伺候”,最右边的红娘则屈膝诉说情由。由于红娘有理有据,无可奈何之下,崔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
  十里长亭送别,一对有情人难舍难分。图3-2中最右边是张生,张生身体向前倾,他的前方便是莺莺,二人紧紧依偎在一起享受离别前的最后一点儿时光。而在图中左边两个人物,则是红娘和张生的书童,二仆望向自己的主人,内心也不禁为他们的分别发出感慨。
  后张生进京赶考,路上住在旅馆里。这天夜里,他做梦梦见莺莺追上来了,图3-3中间的书童已经靠在门边上睡着了,最右边的张生直勾勾地望向门外,最左边就是门外的莺莺,二人分别后都受着相思之苦,彼此凝望泪水涟涟。此场景描绘的就是张生与莺莺分别后因太思念莺莺而梦见了她。
  而后张生考中即将回来迎娶莺莺时,郑恒从中作梗欺骗崔母张生考中之后已入赘成婿,崔母将张生臭骂一顿后命莺莺嫁郑恒为妻,但莺莺坚决不信也不从,图3-4中最左的就是已经考取功名的张生,身着官服,驼背耸肩,一副探头探脑的神态,想要试探清楚莺莺是否已嫁郑恒,中间的是惠明和尚与张生说明莺莺的真实情况。最右边的是莺莺,她身体前倾,似乎是想要听清楚二人之间的谈话。该情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并未出现,笔者采访王河生馆长时他说蓝夹缬《西厢记》里的情节会有一定的温州特点,所以在融入温州时可能会做一些改编,但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变的。
  (四)团圆
  图4-1,张生最后和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左边是崔母,崔母的旁边是证婚人法本长老,右边则是莺莺和张生二人,莺莺身穿凤冠霞帔,张生一身官服,好不气派。
  三、笔者的几点疑惑
  (一)十六片图里还有一片未指认戏文情节
  此图上的人物与“说媒”上的人物形象非常接近,都有一女子、一和尚和一男子,仅是三人的位置不同。笔者猜测这片未指认的图片可能与说媒情节是连带关系,或者是和闹斋情节是连带关系。左边应该是法本长老,中间的女子不是红娘便是莺莺,最右边的应该是张生,但张生一边手里好似拿着一根细长的东西,一边转头瞧女子。若是将该情节视为拈香,似乎又能说得通了。张生在拈香时忍不住回头端详莺莺。
  (二)说媒情节中的和尚是谁
  在说媒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到一名戴着斗笠的和尚,和尚为何要戴着斗笠?这名和尚又是谁呢?此疑点还需笔者做更深入的调查。
  四、总结
  本文是笔者在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的调查,目前只研究了部分图案所匹配的故事情节,并对里面的人物和人物动态做了深入的分析,但在研究花布的辅助纹样上还有很大的空白。另外,对于某些情节如图1-2“借厢”中,最上面的孩童不是该情节的主要人物,但是仍出现在画面中,是因为温州人民对于戏文的解释是“两人不成戏,三人才成戏”,故所有蓝夹缬的图样中一定会出现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人数。
  最后,温州蓝夹缬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它的学术价值也是值得深挖的,希望美丽的蓝夹缬能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焕发出它灿烂的光彩。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其在中国文学界的评价非常高,也被赋予了非常多的含义,比如它是我国历史上演义小说类型的鼻祖,是对历史上民心、人才以及谋略方面的具体写照。《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一批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并且其文化意义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理念,从传播的形式、传播的主体、传播的渠道以及传播的受众四个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
期刊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历来被人们解读为捍卫封建伦理,没有自身思想,随遇而安的“无情”的木头人,更被视作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本文将以脂评本《红楼梦》为基调,从脂砚斋所作评语的角度去解读薛宝钗的“无情”,来探析薛宝钗其端厚温雅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巨作,通篇以假笔写真情之处不胜枚举,观者若以巨眼观之,当自能窥其堂奥,得其本真旨意。但把“宝黛”之爱情推得极高的读者人数众多,因此
期刊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写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小说。小说描写了外省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的独生女爱玛悲剧的一生。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通过爱玛的悲剧,控诉了恶浊鄙俗的社会,指出爱玛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国内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爱玛的形象,指出了爱玛身上鲜明的女性意识。但该分析仅停留在人物的表层形象,并未对人物背后真正的形象特点进行深挖,且未能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视角对爱玛
期刊
自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这一地区新出土的材料既补充了历史文献,又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本楼兰本《急就篇》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历史上少见的墨迹本《急就篇》,楷书书写部分显示了时代的书写特征,另一部分墨迹是宋代之前唯一的《急就篇》章草书墨迹材料。  斯坦因于1913年至1915年进行第三次中亚行,在楼兰地区,发掘到了
期刊
“神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继陆机《文赋》后,刘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形象思维”学说,在其《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神思”学说。“神思”不是与世隔绝的胡思乱想,而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精神活动。可将“神思”理解为一种不羁绊于眼界而随心想象的“思理”。  一、创作发生阶段,创作主体需进入虚静状态  刘勰“神思”学说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
期刊
《孔乙己》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全文不到3000个字,却贯穿了孔乙己的一生。从他青年时期一直考不上秀才,到中年时期的贫困潦倒,沦落到偷书,又因为偷书而挨打,甚至被打断了两条腿,直到最后的消失。原文中对孔乙己的结局是这样描述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对孔乙己的死,没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也没有调侃性的幽默,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叙述,“大约”“的确”既不确定又确定,给我们留下的仅仅只有
期刊
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多有对于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孔子诗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也开启了后世诗学人格化的道路,对整个诗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作为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贯穿着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  一、孔子诗学思想基础—“仁”与“礼”  (一)依于仁  “仁”是《论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甚至有学者由此认为“仁”就是儒家哲学的本体,儒
期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一首咏七夕的词,作者是宋代词人秦观。该词以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作为创作灵感,赞颂了纯洁细腻、真挚动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一、概述  三美原则最早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后有许渊
期刊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其出版的作品相对较多,其中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也比较多。欧·亨利对于短篇小说的整体结构以及人物形象有着非常精妙的把控,语言风格幽默而真实。欧·亨利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小说的意外结局,其诸多作品中都有这种比较明显的结尾艺术修饰,虽然剧情看似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但是除非读到结尾,否则读者并不能很好地预判结局,而且欧·亨利善于利用结局来宽慰读者,看似不好的故事发展却在最后给
期刊
一  “呵,到果树剪枝的时节了!”鸟儿叫。  “呵,到果树剪枝的时节了!”鸟儿連续地叫。不知是哪里飞来的鸟儿,也不知是什么品种的鸟儿。  2016年的春天,胶东半岛一带的田野间呈现出如画一样的迷人景色。但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微风轻拂,鸟语花香;壮树吐嫩芽,柔草含娇颜;老农乐耕田地中,夫妇喜攀果林间。  上午九点半,位于陈家庄村西南头大约八九百米处,就在这只不知名的鸟儿鸣叫着的土山往南不足五十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