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虽然人们对语感的定义及特征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语感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在品读中感悟
首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也依靠大量的阅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提高语言感受力、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得到感悟,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1、“读”中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读的训练,特别要读得正确、连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梗概。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里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中把握语感的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能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使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推敲比较,品味字词。咬文嚼字,推敲比较是提高字词感受力的关键环节。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替换“冒”,进行比较、讨论。学生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通过这种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注意意象积累
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彩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内容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融合,尽力缩小学生认识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
三、注重生活体验
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志趣了。”“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使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日积月累,产生灵敏的语感。当然,不一定只有直接的现实行动才会产生感悟,以往的生活经验也为语感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积淀提供了条件。因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生活,勤写日记,多作总结与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惯,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信息,由人及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语感能力。
一、在品读中感悟
首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也依靠大量的阅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提高语言感受力、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得到感悟,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1、“读”中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读的训练,特别要读得正确、连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梗概。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里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中把握语感的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能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使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推敲比较,品味字词。咬文嚼字,推敲比较是提高字词感受力的关键环节。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替换“冒”,进行比较、讨论。学生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通过这种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注意意象积累
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彩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内容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融合,尽力缩小学生认识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
三、注重生活体验
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志趣了。”“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使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日积月累,产生灵敏的语感。当然,不一定只有直接的现实行动才会产生感悟,以往的生活经验也为语感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积淀提供了条件。因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生活,勤写日记,多作总结与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惯,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信息,由人及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