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注重积累引导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虽然人们对语感的定义及特征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语感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在品读中感悟
  
  首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也依靠大量的阅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提高语言感受力、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得到感悟,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1、“读”中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读的训练,特别要读得正确、连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梗概。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里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中把握语感的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能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使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推敲比较,品味字词。咬文嚼字,推敲比较是提高字词感受力的关键环节。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替换“冒”,进行比较、讨论。学生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通过这种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注意意象积累
  
  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彩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内容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融合,尽力缩小学生认识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
  
  三、注重生活体验
  
  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志趣了。”“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使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日积月累,产生灵敏的语感。当然,不一定只有直接的现实行动才会产生感悟,以往的生活经验也为语感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积淀提供了条件。因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生活,勤写日记,多作总结与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惯,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信息,由人及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语感能力。
其他文献
欣赏绘本《风中的树叶》  1. 感受自然物树叶的美感,体验印花活动的乐趣。  2. 尝试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并能表现出动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3. 掌握正确的粘贴、裁剪、拓印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4. 体验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功后的自豪。  工具材料  小班:树叶拓印画《秋天多么美》  1. 用水粉笔蘸取墨汁画出树干大体形状。  2. 再用吸管把多余的墨汁吹向上下、左右,形成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同时也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冲击。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黑板、挂图就像两只小猫让主人难以取舍。那么究竟是白猫好还是黑猫好呢?还是看看我最近听的两节课后再作评议吧。    [案例1]:Step I Warming up  1、Everyday English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完成从用汉语思维到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过渡)  2、Do some 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杨春林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儿童画和语言是相通的,绘画活动中蕴涵着语言发展。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能有效运用手、口、身、行全方位讲述其创作的作品,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因此,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从幼儿熟悉、经历过的事物出发,将“绘画”与“会话”相结合,在欣赏、绘画、评价的环节中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愉悦交流,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科学教学中,是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亲自“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一些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认识事物,从而自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只有加强创新教育,让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充分表露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呢?我认为,一是重方法,二是重设计,三是重活动
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而幼儿园美工室的设计更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满足其功能实用,同时要用美的环境来熏陶、感染,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及情趣。对于“美”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人类起源至今,人们一直在追寻着美——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学科中对“美”的认知有既定的规则与规律,运用这样的规律会让人们对“美”的概念有一个准则。本期为大家解读美工室环境设计中的美学法则。  一、对比  对比是美工室
黄秀丽,幼儿园一级教师。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工作30多年,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幼儿美术教育优秀教师。运用创想性艺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美术作品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力、欣赏力和表现力。辅导的幼儿作品在《早期教育》等多家期刊发表,多人在全国幼儿绘画比赛中获金奖。  外星人来了  林瑞琳(6岁)  孩子的话:星星排着队和白云笑眯眯地看着外星人,他们坐着各种各样漂亮的飞碟来到地球。  教师点评:该图线条流
室内公共环境会影响人的感知和情绪体验,进而对创造力产生影响。因而,对室内公共环境的生成进行细致周全的考量极为重要。幼儿作品是众多因素中可变性和灵活性最强之一,对其进行艺术化管理和展示,将使室内公共环境在设计与教育一般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发挥园所理念与幼儿主体性。幼儿作品的艺术化管理和展示需要彰显多样性,充分发挥每一种方式独特的风格和存在价值。  一、幼儿作品的艺术化展示方式  幼儿艺术作品是幼儿自我
藍晒法是英国科学家约翰·赫歇尔爵士于1842年发明的一种能长久保存的成像工艺。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将蓝晒法发扬光大,在她出版的作品集《不列颠海藻类》中,一片片植物的叶片随着茎蔓优美地舒展开来,完美地构成了一幅幅生趣盎然的装饰图案。蓝晒法所产生的美感逐渐被艺术家提炼出来,作为一种除了摄影术之外,能跟绘画及其他领域结合的艺术种类,是一种以光为笔,用光照作用留住最美时刻的“光的绘画”,有别于传统绘画的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获得数学经验和思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求进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抽象数学、形成分析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二、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