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崔峦老师觉得,群文阅读是围绕着某种阅读目的,比如获取某方面的信息群,比如为了受到某方面人文的或科学的熏陶,比如要研究某种文体的文章,比如要赏读某一个作家一系列的作品,比如要学习某种阅读策略或者某种文体、文章的表达方法等等。“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是对教师课堂阅读教学的教育理念的一种挑战。
关键词:单元型;群文阅读;单元重点;单元整组;组合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存在着的联系
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的共同点来看,虽说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式,但是我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单元型”教材,每一单元通过单元提示,暗示知识的重点。
群文阅读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群文的阅读,整合从群文中得到信息,并且在群文之间进行连接。在连接的时候,要和先前阅读的文本,要和以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比对,达到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从而加深理解,最后迁移运用。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组合阅读教材,能够凸显文章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强化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强化求异出新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抓文本亮点,分类组合
其实一线教师们或许已经发现,新编语文教材已经尝试以课文单元为基础,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指向性的引导阅读,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群文阅读教学的分类设想和构思方向。尽管各单元重点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但是由于孩子们对本单元课文已经有一定教学认知的基础,再结合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同类文章对比阅读,当然能够得到最鲜明最直观的阅读体验!
1.写人的文章常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那么我们在教材组合时,就应該围绕这一特点进行选材,寻找文本的相同点,或比较,或分析,或质疑,集思广益才能尽善尽美。
2.记事的文章《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用“飞蛾求生”“瓜苗破壳”和“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就文本而言,文章说的是几个小故事,但透过文本语言,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教育意义
(二)以单元重点为主线,求同组合
若干年前,崔峦老师就提出要和单纯地分析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得意、得言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们还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于是出现了主题阅读学习,出现了阅读教学的单元整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一文来说,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征,我们则可以将本文放在整个单元里展开教学。即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可以自主学习单元里包括的所有文章,并进行相关主题的资料搜集,教师可以设计出比较细致而精炼的预习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补充《道德经》中的相关文句扩充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通过阅读,学生明自“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法则是不能违背的,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相关联的,与之有相同点的文章还有《蝴蝶的启示》。
(三)善于发现,多元组合
课堂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知、情、意、行相融合的“大本营”,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是学习的主体,更是生活的“社会人”。群文阅读教学中,几篇文字一堂课,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和底蕴,甚至能够陶冶和净化孩子们的内心和灵魂。当然,这是最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我们因为各种认知差异和条件局限,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水平!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症结!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激荡着思想,闪烁着灵性,升腾着人格。
一线教师一定深有体会: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阅读的收获必然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心境下阅读的效果也必然不一样。文学阅读很多时候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体验,其实这只是阅读的角度不同而已。故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时,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尽可能地寻找新的发现。当学生独辟蹊径,收获意外是时候,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群文阅读中“群”的组合须注意的问题
现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都在实践一篇带多篇,单元整组、单元整体教学等等。我们要持续地推进儿童阅读,包括群文阅读,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教科书之外阅读实践多一点,阅读能力强一点。所以希望老师们既做教科书学习的引路人,又做儿童阅读、群文阅读的点灯人,在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幸福自己。群文阅读中“群”的组合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选择,但点一定要集中,相关度、关联性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所以选文、组织群文,这一点非常重要。总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生涯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绚烂多姿,才能让我们的文本亮点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翁素芹.群文阅读,让语文阅读教学绽放光彩[J].学周刊,375(27):132-133.
[2]吴敏.“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J].教育2016.
关键词:单元型;群文阅读;单元重点;单元整组;组合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存在着的联系
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的共同点来看,虽说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式,但是我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单元型”教材,每一单元通过单元提示,暗示知识的重点。
群文阅读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群文的阅读,整合从群文中得到信息,并且在群文之间进行连接。在连接的时候,要和先前阅读的文本,要和以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比对,达到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从而加深理解,最后迁移运用。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组合阅读教材,能够凸显文章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强化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强化求异出新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抓文本亮点,分类组合
其实一线教师们或许已经发现,新编语文教材已经尝试以课文单元为基础,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指向性的引导阅读,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群文阅读教学的分类设想和构思方向。尽管各单元重点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但是由于孩子们对本单元课文已经有一定教学认知的基础,再结合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同类文章对比阅读,当然能够得到最鲜明最直观的阅读体验!
1.写人的文章常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那么我们在教材组合时,就应該围绕这一特点进行选材,寻找文本的相同点,或比较,或分析,或质疑,集思广益才能尽善尽美。
2.记事的文章《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用“飞蛾求生”“瓜苗破壳”和“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就文本而言,文章说的是几个小故事,但透过文本语言,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教育意义
(二)以单元重点为主线,求同组合
若干年前,崔峦老师就提出要和单纯地分析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得意、得言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们还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于是出现了主题阅读学习,出现了阅读教学的单元整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一文来说,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征,我们则可以将本文放在整个单元里展开教学。即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可以自主学习单元里包括的所有文章,并进行相关主题的资料搜集,教师可以设计出比较细致而精炼的预习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补充《道德经》中的相关文句扩充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通过阅读,学生明自“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法则是不能违背的,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相关联的,与之有相同点的文章还有《蝴蝶的启示》。
(三)善于发现,多元组合
课堂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知、情、意、行相融合的“大本营”,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是学习的主体,更是生活的“社会人”。群文阅读教学中,几篇文字一堂课,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和底蕴,甚至能够陶冶和净化孩子们的内心和灵魂。当然,这是最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我们因为各种认知差异和条件局限,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水平!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症结!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激荡着思想,闪烁着灵性,升腾着人格。
一线教师一定深有体会: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阅读的收获必然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心境下阅读的效果也必然不一样。文学阅读很多时候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体验,其实这只是阅读的角度不同而已。故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时,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尽可能地寻找新的发现。当学生独辟蹊径,收获意外是时候,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群文阅读中“群”的组合须注意的问题
现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都在实践一篇带多篇,单元整组、单元整体教学等等。我们要持续地推进儿童阅读,包括群文阅读,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教科书之外阅读实践多一点,阅读能力强一点。所以希望老师们既做教科书学习的引路人,又做儿童阅读、群文阅读的点灯人,在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幸福自己。群文阅读中“群”的组合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选择,但点一定要集中,相关度、关联性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所以选文、组织群文,这一点非常重要。总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生涯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绚烂多姿,才能让我们的文本亮点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翁素芹.群文阅读,让语文阅读教学绽放光彩[J].学周刊,375(27):132-133.
[2]吴敏.“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J].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