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习迁移;搭建;选择;把握;实施;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53—01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尤其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但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还在于它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
一、 搭建好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建立两种学习情境的联系是迁移的前提条件。两种学习之间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为知识的迁移搭建平台。例如:教师在讲述减数分裂的内容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有丝分裂,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因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先引领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为减数分裂的学习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这样比纯粹讲解减数分裂的效果要好。
二、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培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概括能力。但概括能力的获得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所采用的教法不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从生物学本身的特点来说,比较法、归纳法及演绎法等是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在这些基本知识全部学完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二者发生的场所、条件、分解产物、能量多少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归纳。再如对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解与学习,教师使用演绎法,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 把握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其原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使旧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就是有效的迁移过程。
如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1.光合作用的概念(此为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旧知识);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这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桥梁);3.光合作用的过程(此为新知识的学习);4.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新知识的升华)。
四、实施跨学科迁移的教学应用
生物学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自然学科,如果将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完全割裂,势必会造成“单科孤立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关注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联系,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强各方面知识,在教学中实现广泛、有效的知识迁移,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广泛联系、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1.有关数学学科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例如:在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一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供这样一道题目“已知豌豆的基因RrYy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亲本是YyRr × yyRr,求子一代中①黄色圆粒个体出现的概率;②基因型YyRr个体出现的概率。
对这样的习题,笔者引用了学生熟知的数学定律:“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各自出现概率的乘积。”运用这个定律,学生对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现象和实质都有了本质的认识,在实际做题时得心应手,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大大节省了时间。
2.物理学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物理学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色素带的光谱分析。
3.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了《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内容之后,不仅要让学生深深了解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还应让他们了解关于优生的知识,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
五、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教师仅教给学生良好的知识信息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掌握应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预测迁移的效果如何等等。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53—01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尤其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但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还在于它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
一、 搭建好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建立两种学习情境的联系是迁移的前提条件。两种学习之间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为知识的迁移搭建平台。例如:教师在讲述减数分裂的内容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有丝分裂,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因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先引领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为减数分裂的学习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这样比纯粹讲解减数分裂的效果要好。
二、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培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概括能力。但概括能力的获得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所采用的教法不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从生物学本身的特点来说,比较法、归纳法及演绎法等是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在这些基本知识全部学完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二者发生的场所、条件、分解产物、能量多少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归纳。再如对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解与学习,教师使用演绎法,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 把握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其原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使旧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就是有效的迁移过程。
如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1.光合作用的概念(此为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旧知识);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这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桥梁);3.光合作用的过程(此为新知识的学习);4.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新知识的升华)。
四、实施跨学科迁移的教学应用
生物学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自然学科,如果将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完全割裂,势必会造成“单科孤立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关注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联系,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强各方面知识,在教学中实现广泛、有效的知识迁移,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广泛联系、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1.有关数学学科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例如:在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一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供这样一道题目“已知豌豆的基因RrYy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亲本是YyRr × yyRr,求子一代中①黄色圆粒个体出现的概率;②基因型YyRr个体出现的概率。
对这样的习题,笔者引用了学生熟知的数学定律:“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各自出现概率的乘积。”运用这个定律,学生对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现象和实质都有了本质的认识,在实际做题时得心应手,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大大节省了时间。
2.物理学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物理学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色素带的光谱分析。
3.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了《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内容之后,不仅要让学生深深了解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还应让他们了解关于优生的知识,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
五、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教师仅教给学生良好的知识信息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掌握应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预测迁移的效果如何等等。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