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孩子是社会的未来,要培育新世纪的接班人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教育力量,应当在统一的思想目标之下相辅相成,协调同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教育,促使孩子品德良好地发展呢?我认为家庭教育必须突破旧有模式,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能力,这是作为父母责无旁贷的。
一、 爱而不溺 爱而有度
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儿童感到自己处于幸福之中。父母的爱能为培养孩子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伟大的,如果溺爱是“爱”的形式化,它将促使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促成犯罪。父母爱孩子失去分寸和理智,就会成为溺爱。
案例一:早晨上学,一路上,给孩子背着书包的许多家长为孩子买早点而忙碌,而孩子却像少爷一样在一旁等待;食堂里,当孩子大口大口品尝父母为自己买来的早点时,父母却侍立两旁恭候。一会儿,孩子将吃剩的早点往前一推说:“我吃饱了。”父母硬是劝他多吃点,甚至一口一口地喂,直到孩子扭头就走方才罢休。这种现象是现有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因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忙于家务,在他们看来把子女服侍好是应该的,这是爱孩子。殊不知,父母在溺爱孩子的同时也将自私、怠惰、贪婪和为所欲为的毒汁注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关心体贴父母,孝敬老人吗?一个连自己父母也不去爱的人能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吗?
案例二:一位爷爷护送二年级的孙子去上学,路上,孙子将果皮随手扔在地上,走在后面的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请把垃圾拣起来。”爷爷生气地说道:“他还这么小,懂什么事,我来替他拣。”如果这位爷爷能趁机说道:“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爱护环境,快把它拣起来扔在垃圾箱里吧。”我想,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爱孩子是必然的,但必须用心去爱,当孩子出现不良苗头时,父母切忌采用高压手段,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最温和的语调传达极严格的要求,努力做到“严爱结合”,严出于爱,严寓于爱。
二、尊重孩子 善于诱导
进入小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和生活需要都是依赖于家长的,他们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家长作为一种外部规范所给予的,这时的儿童是生活的客体,其基本需要主要是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进入小学以后,老师和同伴直接参与到儿童的生活中来,学校教育将各种生活规范和生活意识教给儿童,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逐步确定了在与老师、家长、同伴等关系中的地位,有了受尊重的需要,有了表现自我的要求,自我意识渐渐发展起来,行为表现变被动为主动,并有了理想意识,萌发了自我成就的需要,这正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如果家庭教育引导得当,将为儿童以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素质基础。
父母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压力、过重的负担、强制性的灌输和无休止的教育,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乐趣来换取家长的理想,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和对孩子童真权利的剥夺。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我到朋友家去玩,我们在客厅聊天,朋友的丈夫在房间里辅导上一年级的孩子做作业。一会儿,房间里传出丈夫的训斥声:“这个字教你写了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是写不好,真笨。”出于教师职业的反应,我便去看孩子的作业。其实孩子的作业是很不错的,字的笔画、结构都达到二年级甚至超过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作为家长,我认为首先要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学習上千万不要拔高,;其次应考虑给孩子一点自信,一点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前后对比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长切忌对孩子用“真笨,真没用”这样有损自尊的语言批评,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无论是教孩子学做人还是学知识,都不要忘记“欲速则不达”的名言。
三、 热爱生活 笑对挫折
一个人受点挫折并非坏事,它对于磨练意志催化社会性成熟、增强适应能力都有好处,因为孩子总是要成人走向社会的。人生难免会遭受各种挫折,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敢于面对,敢于正视。例如:一天晚上,一位五年级同学的家长打电话说他的孩子还没有回家,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我放下电话就出去找,最后在大桥下找到他。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爸爸说每次测验数学必须在90分以上,语文必须在85分以上,否则就要挨打。我今天数学没考好,不敢回家。”父母应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理解善待孩子的过失。在孩子受挫折时,首先要安慰孩子,因为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理解,此时父母的安慰带给孩子的教育远远超过训斥或打骂而起到的教育效果。父母的理解能让孩子放下包袱,勇气倍增地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另外,父母应冷静地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求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父母还应在抗挫折能力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可以把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怎样走出困境的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从小以父母为榜样,懂得现实生活的艰辛,从而笑对人生。
四、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形成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有人把家庭教育喻为一道染缸,因此父母必须加强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建设,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另外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反驳。父母也并非完人,难免出现缺点错误,要允许孩子反驳,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如果父母认为这是冒犯自己尊严的“犯上行为”而加以制止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诡辩,必然会在对待错误和缺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上使自己充当反面教育的角色,不但降低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为今后的教育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平等交流,有错能坦然向孩子道歉,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更高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家庭受益,但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自己。愿所有父母走进孩子广阔的心灵世界中去,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雕琢的美玉。
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教育,促使孩子品德良好地发展呢?我认为家庭教育必须突破旧有模式,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能力,这是作为父母责无旁贷的。
一、 爱而不溺 爱而有度
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儿童感到自己处于幸福之中。父母的爱能为培养孩子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伟大的,如果溺爱是“爱”的形式化,它将促使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促成犯罪。父母爱孩子失去分寸和理智,就会成为溺爱。
案例一:早晨上学,一路上,给孩子背着书包的许多家长为孩子买早点而忙碌,而孩子却像少爷一样在一旁等待;食堂里,当孩子大口大口品尝父母为自己买来的早点时,父母却侍立两旁恭候。一会儿,孩子将吃剩的早点往前一推说:“我吃饱了。”父母硬是劝他多吃点,甚至一口一口地喂,直到孩子扭头就走方才罢休。这种现象是现有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因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忙于家务,在他们看来把子女服侍好是应该的,这是爱孩子。殊不知,父母在溺爱孩子的同时也将自私、怠惰、贪婪和为所欲为的毒汁注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关心体贴父母,孝敬老人吗?一个连自己父母也不去爱的人能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吗?
案例二:一位爷爷护送二年级的孙子去上学,路上,孙子将果皮随手扔在地上,走在后面的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请把垃圾拣起来。”爷爷生气地说道:“他还这么小,懂什么事,我来替他拣。”如果这位爷爷能趁机说道:“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爱护环境,快把它拣起来扔在垃圾箱里吧。”我想,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爱孩子是必然的,但必须用心去爱,当孩子出现不良苗头时,父母切忌采用高压手段,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最温和的语调传达极严格的要求,努力做到“严爱结合”,严出于爱,严寓于爱。
二、尊重孩子 善于诱导
进入小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和生活需要都是依赖于家长的,他们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家长作为一种外部规范所给予的,这时的儿童是生活的客体,其基本需要主要是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进入小学以后,老师和同伴直接参与到儿童的生活中来,学校教育将各种生活规范和生活意识教给儿童,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逐步确定了在与老师、家长、同伴等关系中的地位,有了受尊重的需要,有了表现自我的要求,自我意识渐渐发展起来,行为表现变被动为主动,并有了理想意识,萌发了自我成就的需要,这正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如果家庭教育引导得当,将为儿童以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素质基础。
父母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压力、过重的负担、强制性的灌输和无休止的教育,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乐趣来换取家长的理想,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和对孩子童真权利的剥夺。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我到朋友家去玩,我们在客厅聊天,朋友的丈夫在房间里辅导上一年级的孩子做作业。一会儿,房间里传出丈夫的训斥声:“这个字教你写了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是写不好,真笨。”出于教师职业的反应,我便去看孩子的作业。其实孩子的作业是很不错的,字的笔画、结构都达到二年级甚至超过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作为家长,我认为首先要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学習上千万不要拔高,;其次应考虑给孩子一点自信,一点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前后对比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长切忌对孩子用“真笨,真没用”这样有损自尊的语言批评,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无论是教孩子学做人还是学知识,都不要忘记“欲速则不达”的名言。
三、 热爱生活 笑对挫折
一个人受点挫折并非坏事,它对于磨练意志催化社会性成熟、增强适应能力都有好处,因为孩子总是要成人走向社会的。人生难免会遭受各种挫折,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敢于面对,敢于正视。例如:一天晚上,一位五年级同学的家长打电话说他的孩子还没有回家,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我放下电话就出去找,最后在大桥下找到他。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爸爸说每次测验数学必须在90分以上,语文必须在85分以上,否则就要挨打。我今天数学没考好,不敢回家。”父母应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理解善待孩子的过失。在孩子受挫折时,首先要安慰孩子,因为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理解,此时父母的安慰带给孩子的教育远远超过训斥或打骂而起到的教育效果。父母的理解能让孩子放下包袱,勇气倍增地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另外,父母应冷静地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求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父母还应在抗挫折能力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可以把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怎样走出困境的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从小以父母为榜样,懂得现实生活的艰辛,从而笑对人生。
四、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形成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有人把家庭教育喻为一道染缸,因此父母必须加强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建设,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另外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反驳。父母也并非完人,难免出现缺点错误,要允许孩子反驳,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如果父母认为这是冒犯自己尊严的“犯上行为”而加以制止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诡辩,必然会在对待错误和缺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上使自己充当反面教育的角色,不但降低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为今后的教育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平等交流,有错能坦然向孩子道歉,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更高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家庭受益,但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自己。愿所有父母走进孩子广阔的心灵世界中去,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雕琢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