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精神 生生不息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一个出身於黄埔军校的父亲,这是她一生的荣耀。在那烽火年代,为保国家平安,父亲不惜投笔从戎,从黄埔军校毕业後投入抗战;和平时期,又竭思尽虑,造福於民。即使身陷困境仍没有棄对祖国的挚爱。父亲的形象,是王渔生女士心中最鲜明的形象,鼓励着、引导着她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公平,並在今日香港,团结同行,致力业界发展,从爱国的情愫中,延伸出贡献、尽职、重责等优良品质。
  【王渔生女士,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理事、香港註册中医学会永远会董兼稽核部长、中国医药学会会长、香港针灸医师学会副理事长,由重庆中医学院全科毕业,曾任重庆市医院针灸医师(专科)。】
  父亲影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他让我懂得,大家一起爱国,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王渔生女士的父亲王务农先生,原名王乃述,早年毕业於广州中山大学工程系,因为时值抗日战爭时期,不忍看着神州大地被敌寇践踏,在一股年轻的满腔爱国热情推动中,他考取广州黄埔军校,成为一名军人报效祖国。此时,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现在王渔生女士在回忆中开始为之自豪的地方:
  “我爸爸是一个爱国者,他大学毕业之後,刚好是抗日战爭,因为爱国,所以背着父母,自己毅然去考黄埔军校,在军校里,他的成绩很好。上了战场,还立过战功,做了骑兵团的将领,带领麾下的勇士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
  在那个峥嵘岁月里,王渔生女士的父亲在炮火纷飞的前方,为保卫祖国挥洒青春,他负过伤,也得过勳章,始终心怀天下,关注民生。当时他看到国情告急,动荡的局势加上国内尚未提升的生产力,难以为庞大的军队提供补给。於是给国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後方军队在训练的同时,加入务农的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国家物资缺乏的局面,还能磨练军队、造就团队互助的坚强性格。为此他还改名“务农”,希望以身作则,在军队中推广爱国爱民的思想。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时,王渔生女士的父亲也随之落户山城,直到抗战结束,退役的他已经在当地扎根。因为战事结束,不想浪费专业知识的他重新开始建筑工程的工作,为重庆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在重庆有一处每年都会被涨潮侵蚀河岸的地方,王务农先生结合力学、地理学等专业知识,精心分析计算,构造一道可用锐角构造分解波浪,令随潮而至的泥沙堆积起来,使得结构日益坚固稳定的堤坝。至今,这道仍坚挺矗立的堤坝,仍服务着河岸上的居民。
  “後来在文革时期,我父亲和家人卻受了很多苦难。”时过境迁,经历国共战爭、新中国成立等一连串变动後,王渔生女士的父亲,卻在十年浩劫中遭遇命运的转折。今日王渔生女士回忆起来,禁不住潸然淚下:“那时我父母过得很凄惨,我爸爸扪心自问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参加黄埔军校是保家卫国 ,搞土木工程也是为了社会建设,这些都是好事,怎麽现在就遭受这种待遇?”
  那个至今造福人民的堤坝,在文革中被人扣上了“浪费资源、从中牟利”等空穴来风的罪名。为王渔生女士一家带来多年的苦难,不仅家人被强制劳动,还备受人们的漠视,甚至,在其父母都患上重病之时,卻无人伸出援手,只有十几岁的王渔生女士不得不连拖带扶,把父母送到医院。
  幸好,家人的相互鼓励,让王渔生女士一家度过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改革开放後,其父母得以移民香港,终於在平和安稳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在这段人生最後的岁月里,王务农先生卻始终牵掛祖国的发展,心中始终还保留着鲜明的爱国之情,一如年轻时血气方刚的豪迈,常年不息的奔流着。
  团结同行:“如果中医不团结起来,业界就没有代表性的组织。试想每个团体都不团结,全部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妒忌、竞爭、相互攻击,所以社会就不会加以重视,人们也会觉得中医界是滥竽充数和乌合之众 。”
  王渔生女士笑言,她的人生中有两样是从祖辈、父辈身上学习的:“第一我跟我爸爸学到怎麽去爱国,第二则是跟爷爷学习中医,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父亲的光辉,是自己今日学习的榜样,而来自医学世家的荣耀,同样让她自豪,令她乐於延续。
  从祖父一辈开始,王渔生女士的家人多是悬壶济世之人:其爷爷是一位仁心仁术的中医,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二伯曾任广东卫生厅厅长,与革命先贤陈毅有过交情。其三伯也成为一名中医师,其五叔夫妇皆就职於广州中山医学院。而其表哥更是一名出色的脑科医生,曾在越战时期,从一群专家中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勇气、高明的医术,为一名将军从脑部取出子弹……
  与亲人一样医术精湛的王渔生女士,定居香港前为重庆市医院的专科针灸医师,运用祖传及医科专业知识,为患者祛除病癥。但是,移民香港後,她卻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而遭遇过了不少波折。
  八十年代,王渔生女士落户香港,开设中医诊所。可是当时港人並不重视中医,更有甚者散佈谣言,恶意攻击,有失公平……从此,王渔生女士意识到,香港虽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国粹之一的中医卻在这里举步维艰,因此团结同行,发展中医,是大家必须重视的事情,也是能让国粹在香港能焕发新生的必要措施。
  於是,团结四十多个中医团体的香港註册中医学会在大家的努力下成立了,该会由本港註册中医师组成的中医专业团体,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医药学,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等。而在香港註册中医学会成立之初,会所的问题就困扰着大家,王渔生女士一直坚持,必须要拥有了固定的会所,方可便於日後会务的顺利进行。所以她克服当时业界的种种困难,购置会所之餘还不惜以自己的名字为会所开设网络、电讯,自掏腰包支付水电费、押金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为王渔生女士为香港註册中医学会完成了大量的初期工作,一众同仁得以在会里团结互助,共谋行业发展大计。这位为香港中医尽己所能作出贡献的杏坛巾帼,为行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归根到底,王渔生女士对行业的贡献,仍与其父亲传承的爱国之心有所关联。爱国的精神,於个人,是关怀他人、关心社会的贡献,於团体,是互帮互助、和睦亲密的协作。
  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能以个体的一时利益,而导致集团受损:“国家等於一个家庭,里面住着各有特色的儿女,父母不仅需要爱护儿女,还要引导与教育,教导年轻一代有所贡献,培养大家的责任感,从而家庭和睦,国家兴盛。”在王渔生女士的心里,“国”与“家”是不可分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深爱着这片土地,並在上面播种着爱的种子,同时还唱着父辈的讚歌,传承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秉承的优秀品质,一路的繁花似锦、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蘇鳳蘭女士是一位懸壺濟世的中醫師,幾十年來,她用專業的醫術,治病救人,為患者健康護航;作為香港東方之珠獅子會前會長,她組織人員向內地送光明,助教育,將大愛灑向弱勢群體;作為香港專業護老院的領頭人,她將人性化的辦園理念引入家鄉英德,承辦起了英德市社會關愛互助中心之德善園,為老年人營造了一個溫馨、舒服、快樂的家園。  【蘇鳳蘭女士,香港東方之珠獅子會2010—2011年度會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員、英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2013年12月8日,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简称“和发会”)假座香港北角英皇438号富临皇宫举行“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庆祝5周年暨‘台湾研究中心’成立联欢晚会”。  中联办台务部副部长何建华,香港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大壮,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仇长根,台湾中华教高文化贸易促进会教授周玠等出席晚会,与该会会长陈守仁、孙必达,荣誉会长林广兆,理事长吴天赐,常务副理事长陈金烈
期刊
林东先生是一个慈善的代名词,被称誉为“当代济公”、“慈善活佛”。他出生贫苦,卻博施济众,他虽非富贵商贾,卻慈悲大义,其所创办的东井圆慈善诊所,诊治患者无数,济世胸怀广及五湖四海,美好声誉响彻两岸四地,挥写了一名平民慈善家的精彩传奇!  【林东先生,2007年及2008年中国十大慈善家、“爱心中国”首届百名中华慈善人物、2005中国慈善排行榜获颁最无私奉献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人道服务奖章、影响中
期刊
刘文瑛女士 的直爽、大气让人可亲,豁达、淡定让人可敬。居港二十七年,她以此为基,回应起伏,活出洒脱,可谓笑看人生起与伏,诚对世事风和雨。沧桑过后,终归平静,如今的她,既为人延续青春,提升美丽,又关怀子女,享受温馨,俨然已抓住幸福,收获稳定,找到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谢谢她 让我进入美容业”  刘文瑛女士原籍福建漳平,到港时已20岁,在决定进入美容界以前,她的一切一马平川地顺利。“家父在香港经商,
期刊
梁海明先生,“香港速度”的締造者之一;他是第一代電訊人,曾配合教育部開創了網路遠端教育的先河;他並非“律師”,卻是仲裁調解專家,推動了香港的和諧,大大提升了內地法院調解的成功率。在不同的行業領域,他都寫下了“成功”二字,不斷的嘗試,讓他的生活充滿驚喜。他的人生就如同他的基礎事業一樣,萬丈豪情平地起,努力、勤奮為地基,用才華壘砌成一幢幢建築,奪人眼球,亮麗著自己的人生畫卷。  從他的身上,讓人看到了
期刊
担任了多个从事公益的社会职务,延续着他在退休前作为一位公务员的服务之情。带着温暖的微笑、向周围渗透着乐观的感染力,尽心尽力的付出,似一潭清澈的温泉,为社会的海洋源源不绝地注入暖流。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都默默地支持着他,帮助他把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慈善春风化雨,洒向人间。  【林明丰先生,大圣佛堂有限公司理事长、林氏家族互助会名誉会长、秀茂坪街坊福利会名誉会长、美国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哲学荣誉
期刊
黎有先生,是千千万万离开家乡却牵挂家乡的奋斗者之一。有一种感情,能夠让人振奋到不知疲惫;无私奉献卻能满心欣慰。正是这样一份情感,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时时刻刻的用心牵挂。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从筹备创建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和英国朴茨茅斯华人中文学校到退休後仍然心繫桑梓,他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种感情,建就满腔的爱国之情!  【黎有先生,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最高荣誉会长,中国内蒙古兴安盟扎莱
期刊
郑爱娴女士 师从香港著名爱国艺人、中医师关德兴,因为勤奋、努力、上进,深得其师之心,于是收其为唯一的女弟子,传授其医技。沿着师傅的行医轨迹,她继续向前。她说:“师傅教给我的除了医术,更多的是医德,是做人,是用最快的速度,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将病治好。”她不善言谈,却用行动:治愈不同的人;用快乐的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这两种无声的语言将医者的高尚情怀言说。  拜师学医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堪称中华瑰
期刊
黄祥汉先生真心真意做服务,在他的理念里,工作无论做得多好,都是进步的空间。身为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有限公司理事长的他,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将服务工作办得更好,如何服务到更多的人。  在精诚努力之下,粉岭潮侨盂兰胜会一改往日的传统风格,朝着弘扬孝文化、传播善信念的方向转变,慢慢地发展成为一项无宗族之分、无籍贯之分,全民参与的慈善活动。  【黄祥汉先生,祖籍广东,粉岭潮侨盂兰胜会有限公司理事长、深圳汉达中港
期刊
扎根於香港观塘秀茂坪。当地是家喻户晓的公屋区域之一,这里环境整洁乾净、交通规划良好、基础设施完善,还有一所对外开放的议员办事处,这里的主人以热情的态度迎接络绎不绝、上门拜访的市民,他就是麦富宁先生。  【麦富宁先生,新华社香港区事顾问(1995-1997)、观塘区议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1997-1999)、观塘区议会财务及行政委员会副主席(2000-2003)、观塘区议会环境及卫生委员会副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