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课标,准确把握教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好,2011年版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于去年公布,今年秋季,全国初中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版地理教材,在此,期待您为大家谈一谈,与实验稿相比,修订的基本思路与改动的主要方面?
  王民: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修订策略侧重于课标的时代性、准确性、可行性。
  课程标准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其中,对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说明地理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点的一门基础课程。
  2.对初中地理特点进行了完善:实验版课标中指出,初中地理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同时也是地理科学的特点。然而,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不同,它还兼有教育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2011年版课标中对地理课程特点的描述增加了思想性、实践性、生活性三个方面。
  3.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特别是目标中明确增加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等意识。
  4.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5.具体内容做了部分调整,使思想理念更注重前瞻性、时代性;课程标准与活动建议更注重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实施建议方面更注重适用性、实用性。
  总体来说,前言部分与课程目标有所变化,课程内容部分根据国家发展变化有所改动,总量与实验版基本持平,删减或调整了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算是降低了一些难度。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前面提到了在课标修订时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精简或归并。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这部分的“地理理念”由原来的6条变成了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比以前阐述更加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对于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动,王教授能否给老师们作进一步的解释?
  王民:总的来说,地理课程理念基本思想没有太大变化,形式更简洁一些。前两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对学习内容的定位,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地理素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提到,而在初中阶段提出“对生活有用”“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素养”培养的阶段性。
  原来四条归到最后一条,“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讲的是三件事,一个是地理方法,一个是技术手段,一个是评价,其中提到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评价部分归纳到课标后面实施建议中去了。我个人觉得这些变动就是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应该说现在的课标更加简明、清楚。
  《中国教师》:为了使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王民: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对教师们谈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
  2011年版课标特别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既然性质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那么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这种特点。以前的地理课程属于文科,而实际上地理是兼有文科与理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早已明确这一观点,而现在初中地理课标的标准版中也已经明确,地理应该注重自然科学的性质。说得明确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增加一些实验、观察等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实际操作的方法就算不上是自然科学。
  2.认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的几个特征
  区域性、综合性是实验稿课标中已有的,而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是本次修订稿中新增的。教师们既要了解课标的性质,又要知道它的具体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区域性与综合性以外,思想性是不是应该表现出来,表现在哪一方面,生活性怎么表现,实践性又如何体现等问题。
  3.关注、理解初中地理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思路方面,义务教育地理分为四大块: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师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程设计的思想。比如,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地球与地图”部分是基础,“乡土地理”是联系实际,“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是主体。“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又分为两块:概况与认识区域,这一点很多教师刚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注意。“概况”主要是从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去介绍的,如气候、居民、位置、经济等方面。而“认识区域”部分,“中国地理”也是从区域开始讲起: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世界地理”部分,主要是从区域层次方面去讲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这一点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即怎样从学习地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4.关注教材的变化
  “世界地理”部分:原来实验稿中区域要求掌握5个地区,即1个大洲、5个地区、5个国家,而在2011年版课标中,对区域的要求是从全世界选择至少1个大洲、4个地区、5个国家。但是大家得注意,前面还有一句话,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应该说在区域数目上没有变化。同时,各位教师应该关注中国这部分的变化:以前是选择5个不同分辨尺度的区域进行教学,现在前面加了一句话——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一般我们将香港、澳门放在一起组织教学,所以新课标中区域数目至少8个,这对于地区的数目要求就等于增加了。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变化。   5.关注新的提法
  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是实验版课标所没有的,现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来了。那么,什么是地理视角?简单讲就是会使用地理知识解释问题,会使用地理观点去分析问题,强调要引导学生使用地理视角去关注环境。另外,“教学建议”中指出,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与要求。
  《中国教师》:对于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您认为尚需解决哪些问题?
  王民:我想说一些实际的问题。首先,资源分配、使用的问题。
  我在参加国培义务教育地理远程培训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尤其是农村教师提出了教学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资源使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教师们对其理念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要很好地贯彻下去,资源、条件成为重要的问题。农村教师们经常反映缺少必要的材料、挂图。在城市中,教学资源丰富,这个根本不是问题,然而农村教师什么也没有,一旦这些基本必需材料缺失的话,教师就没法上课。因此,怎样给教师们更多的可用的资源,这是我们要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学科不受重视问题。
  目前地理课程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被认为是副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师资成为一个显著问题,很多地理教师不是本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代课教师,教师们教学活动进行得比较费劲。由于副科不考试,很多课就被减掉了。主科、副科这样的划分可能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产物,其他国家没有这么明显,可能在数学、语文等科目课时会多一些。不能以课时多少来划分主副科,尤其是不能说课时少就被边缘化,就干脆被轻视、忽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教师们落实地理课标中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国培义务教育地理远程培训过程中,这个也是广大教师反复提出的问题。
  再次,缺乏野外考察、观察等活动。
  地理课程中如果没有野外的考察观察,地理课程特点就体现不出来。现在由于过度强调安全因素,这些活动基本全部被取消了,如果没有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地理,那么地理课程就失去了它的特性。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如果学生出错了,应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国培义务教育地理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也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评价?有的教师举例说,现在课堂上问学生,1 1=?学生回答:3,教师回答:好,如果是2就更好了。现在很多教师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哄孩子,这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效果。廉价的称赞,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错误的东西应该指出来。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目前我看来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刚刚提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而在2011年版的课标的“评价建议”部分,也提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于地理教育评价的实施,您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民:我觉得有这么几条应该注意:首先,一定要知道评价是干什么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评价要实事求是。学生的回答正确,应肯定;回答有新意,应赞扬;回答有问题,应明确告诉学生,同时告诉该怎么修改。一味的表扬没有意义,廉价的称赞没有价值。再者,到底什么评价方法好?我觉得这个没有一定的规定,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好的,这个得根据实际情况。评价方法是不是一定得要求很多种形式,这个也得看各地各教师的实际情况。最后,评价结果与过程缺一不可。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评价的结果,现在我们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过分强调过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中国教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以后,在各个版本教材修订过程中,王教授,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民:第一,必须深入理解课标,这肯定是最先要注意的。第二,对教材的修订要选择最新的事实材料。地理内容是发展的、变化的,比如工业、农业布局十多年前和现在不一样了,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是商品粮基地,现在产业早已发生转移,所有教材修订应该赶上时代的进程。第三,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图像,这是地理的特点,地理是看图说话的。第四,各个版本修订过程中,教材、图册包括学生用书,挂图要配套。这些要形成配套的东西,否则只有教材修改了,其他材料没有跟进,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五,关于教参问题。我建议给教师一些更好的、更具体的、更容易操作的材料。比如目前我在中图版地理教参中,有探究活动的设计材料,就像是半成品,就如同超市里卖的宫保鸡丁半成品,鸡块、花生、辣椒等材料都为你准备妥当,你回家后跟据自己的情况一加热就可以了,教参也是如此,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教师根据自己情况去加工操作,变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中国教师》:2011年版地理课标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了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有什么变化呢?
  王民:课标对“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但要注意这不是纯粹的删减而是进行了归类:将一些具体的东西进行了归类。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越具体的东西应用范围越小。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我们将活动建议按照活动的基本方面进行了归类,给广大教师一个方面性的指导,具体如何操作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使得课程标准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师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同时可能要需要教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活动内容,一定意义上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有所提高。
  《中国教师》: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乡土地理”部分相对改动较大一些,新标准将原有8项精简为6项,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梳理,对于这部分教学,王教授对教师有什么建议?
  王民:这次“乡土地理”修改后更加清晰,学生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有利于他们从地理学角度对家乡看得更清楚,了解家乡的位置、未来的规划、将来的发展,树立起建设家乡的志向。我觉得修改得很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乡土地理的教学与教材的编写是归到各省了,我希望各位教师能把握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于乡土地理的教学一定要落实。
  其次,乡土地理的教学情况各地区不尽相同,有地方是以省为范畴,有地方是以地区为范畴,有地方是以县为范畴。什么是乡土地理,一般的看法是到县一级行政区域。当然,教学实际情况不一样,学生所在省的地理也可以称为乡土地理,但我建议学习本省地理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县或本区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乡土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再次,乡土地理要安排一些野外观察与社会调查活动。课标中也要求至少要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个建议要切实落实,如果对乡土没有切身体会与感受,那么学生对乡土就没有什么深的概念,也不会关心家乡,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中国教师》:新课标中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尊重个性,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对于这一点王教授怎么看?
  王民:课标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提出的,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它是一个目标。我觉得如果要凸显以人为本,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不是家长要学、教师要学,而是我要学”。
  其次,重点是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的培养。
  再者,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部分怎样对待现实问题?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觉得应该告诉学生现实,告诉学生中国的国情与世界的形势。教师是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学生应该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有责任。如果天天将学生当小孩来哄,他们也不会责任感。
  比如,什么是中国的地理国情?20世纪90年代初,我参与教育部有关国情教学大纲的编制,还有地理国情教育图册的编写,那时对地理国情的表述总结为四点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那么现在中国的地理国情是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人地关系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严酷的一面。2000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处于有史以来环境最狭窄通道,这段时间人口将达到最多,经济也在一直高速发展,人口与经济都对环境造成压力,使得环境处于最狭窄通道.学生应该知道这些,环境的好坏是依靠每一个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那就应该让学生了解真实情况。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地理新课标的宗旨与目标,是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接下去要努力和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和希望要寄语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
  王民:我想先谈谈教材的问题,我给教师的建议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里要弄清楚几点:
  第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它与课标的关系是,教材是对课标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充分地使用教材。
  第二,教材就是一个学习资料。社会在变化,知识也在变化,而且各地各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不同,教师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补充一部分内容。
  第三,教材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了有用的材料、设计、建议等,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地理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转化为学生真实的成长。
  第四,所有的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迷信教材。如何利用它呢?教师应该本着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再谈谈教师态度的问题。这次课改宗旨很清晰,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好好反思,你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与研究后,回头仔细想想,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有的教师会说,我们不受重视,大环境不允许我们做深一步研究。我的看法是,受不受重视,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但也有你自身努力的因素,给了你课时,你在课堂上课,就要充分发挥你的作用。我建议教师采取积极态度,认真对待教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希望初高中地理教师加强联系,或者初中教师应该关注高中地理教材,这样也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进行。
  (责任编辑:熙婷)
其他文献
“激励教育”,即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就自己、服务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教学实践,很多普通高中都自觉以“激励教育”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于“激励教育”,我国古代先贤早已提出各种至理名言。例如:《论语》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
《社会心理学》(第2版)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书。  学生离不开群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的影响。那么,学生是如何与群体互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群体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读完金盛华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一书后,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现采撷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贯穿
“有效”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追溯源头,追问本真。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恰当地设定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具体而言,大致要做到三方面。  一、制定教学目标既要明确而具体,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以“上海版《牛津英语》4B教材Module 3 Unit 1 P37的Look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高负轻质”的顽症:一是识字教学“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没有生命力;二是阅读教学“问题转”,知识总动员,零零散散,背离探究精神,丧失生成力;三是写作评价“老大难”,学习主体错位,自说自话,评价活动匮乏,缺少生成力。想要破解以上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切实引入新的课堂策略,让“技术”催化“艺术”,改变课堂教学,从而丰富课堂学习,走向“轻负高
《成长路径》一书系统介绍了江苏徐州本土地区12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故事,细细品读,受教匪浅。  在序言中,成尚荣先生谈到这本书的编辑模式——“编辑者言,自己笔下的自己,他人眼中的他,成长历程”四个板块,这提示了教师成长的路径和一般模式。“自己”,成长的主体,自己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把握;成长过程中,少不了“他人”的指点、提携与帮助;也少不了编者的发现与提升;教师的成长就在自己的“历程”中。而经历
超重、肥胖主要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小学生超重、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会造成他们自卑、运动能力差等不良状况。针对超重、肥胖的小学生,凤江小学积极采取了体育干预防治策略。  超重、肥胖的判定,主要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见表1),其中,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kg/m2(体重/身高的平
左相平 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盘县响水镇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教龄42年。他在鹅毛寨小学潜心教学,用“油漆黑板”打造出三尺讲台。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学生回乡任教,他的孩子毅然继续了父亲的执教生涯。曾获中国陶行知教育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百名优秀校长、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我扎根农村教书教了42年,算一算,也有半辈子了。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感到教
阅读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不禁会让我们想起曾有人这样评价过我们的教育:“教育的最大悲哀之处在于它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我们顺着这条路即可到达光明的前方,但是当我们在路上时,却发现我们永远无法抵达曾经的理想。”理想中的教育应是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大同社会,但在平行时空下,现实中的教育却病态万分,由此就会引发一个超龄愤青的愤懑,满怀对中国教育的关切,踏上穷
变异理论是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系教授马飞龙(Ference Marton,又译“马腾”)创立的。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话题,变异理论作为一种指导工具,在教师教学和课程分析中获得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变异理论对学习的看法入手,分析如何借助变异理论进行有效教学。  一、学习必须有所指向  德国哲学家卡布塔诺(F. Bretanno,1838—1917)指出
余秋雨先生曾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的规则。”语文教师要做到与学生沟通,就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规则,如何激发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生命表达,是语文教师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尝试从四个方面浅谈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手法。  一、创造自主的写作环境  1.题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