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同时,在教育领域,钱学森也有着丰富的道德实践与道德教育思想。本文从服务国民的目标观、求真务实的科研观、素质教育的发展观三个方面,探讨钱学森的道德实践与德育思想。
关键词:钱学森;道德实践;德育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4-0012-03
2009年10月31日,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不幸逝世。钱老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老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科学界的缺憾。斯人已逝,其芳仍存。钱老不仅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思想。关于钱老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有集大成之作。作者不揣鄙陋,以井底之见,对钱老的道德实践与德育观念做粗浅探讨,意在发掘钱老优秀思想遗产,勉励今人;亦以此小文对钱老聊表悼念。
一、服务国民的目标观
钱学森曾说过:“我自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以身作则,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实现着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目标观,在教育思想和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
钱学森曾就读办学思想十分先进的北师大附中。他后来确认了北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1]
1947年,钱学森回国完婚后重新回到美国学习工作,但其在美国的老师冯·卡门以及其他同事很快发现,钱学森夫妇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注意攒钱,看来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金钱、地位、声誉并不能打动钱学森回国报效的心。1950年,现为西北交通大学教授的罗时钧当时正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由钱学森指导做博士论文。罗时钧每周都要去钱学森的办公室答疑。答疑中,钱学森和他谈起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得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在钱学森的影响和引导下,罗时钧的学业还没结束,就提前回国了。[2]许多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中国人,那时候尽管对新中国了解甚少,但当他们得知在美国有优厚待遇和一定地位的钱学森已经决定回国时,也纷纷表示准备抛弃在这里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服务。
1954年9月,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来到钱学森家,这是他在返回祖国前,特意来向老师辞行。临别之前,钱学森特别叮嘱郑哲敏:“你回国后,要宣传两件事情。一是运筹学,希望你能和清华大学钱伟长教授说一说,美国也是刚刚开始研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加强计划性方面,运筹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讲力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象流体力学是马上能够应用的,如解决工厂里的管道问题等。总的精神是要让科学技术尽快为生产服务,早日转化为生产力。”[3]钱学森虽然身困异乡,但时刻不忘报效祖国,时刻关心祖国建设,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1955年,钱学森在祖国人民的帮助下,突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将自身所学知识贡献给国家和人民。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二、求真务实的科研观
作为一名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是基本功。不能求真务实,就不能搞好科研,也培育不出高徒。钱学森在科研与教育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求真务实的科研观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科研观来源于教育和学习,又折射回他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之中。
当钱学森还在孩提时代,父亲钱钧夫就对其管教严格而得法,从小培养他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出门上学一定要衣着整洁,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回家后衣帽、鞋袜、书包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这对钱学森后来在科学事业上严谨务实、一丝不苟作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4]
1927年中学毕业后,钱学森为复兴祖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读期间,钱学森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务实。一次水力学考试,所有试题钱学森全部正确完成,老师都打了对号。试卷发下来之后,钱学森发现有一个不起眼的笔误,而老师判卷时没有注意到。他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并把试卷退给老师。交大当时判卷打分十分严格,老师为这一个小错误扣掉钱学森4分。[5]钱学森自青年时代就形成的这种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学风,贯穿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也成为他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之后,钱学森开始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他遍阅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文献,力求掌握这门科学的全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一半时间看书,一半时间讨论,晚上接着再干。这样苦战三年,钱学森不仅掌握了这门学科的根本,而且站在了这门学科的最前沿,为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做好了准备。这种科研方式,虽然看上去花了较多的时间,但钱学森认为这是很值得的。因为有了这种重点突破,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从事新的研究工作。钱学森曾经把他的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三年出货”。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有些年轻人觉得三年出货太慢,很着急。可是,做研究工作性急是不行的。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一定要先积下足够的看家老本。”[6]
1936年,钱学森转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从此,他们结下了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在以导师冯·卡门为首的航空实验室内所有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拘礼仪、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冯·卡门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认真严格的,毫不含糊;另一方面,冯·卡门强调民主学风,上课时从来不点名,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话而无碍师长尊严。在一次学术讨论中,钱学森和冯·卡门发生了争论。钱学森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退让,冯·卡门十分生气。事后冯·卡门经过思考,认识到在该学术问题上钱学森是正确的。于是第二天一上班,冯·卡门便亲自来到钱学森的办公室,先给钱学森行了个礼,然后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错了”。[7]冯·卡门博大胸怀和求真务实的学风给钱学森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乃至于潜移默化,对钱学森后来形成严密的学风以及细致的工作作风都有很大影响。
钱学森回到祖国之后,力图把冯·卡门的学风也带回来,多次以冯·卡门的例子影响教育学生以及其他学者。他一直强调在学术研究中一定要谦虚民主,并且自己以身作则。1964年,一位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年轻人郝天护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对他新近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纠正意见。信发出之后,郝天护一直惴惴不安,不知这位世界力学权威会有什么想法。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几天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信中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在钱学森的积极鼓励下,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该文由钱学森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1966年第1期上。[8]在钱学森的鼓励下,郝天护投身力学事业,后来成为东华大学教授。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观
教育作为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新时期,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和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钱学森主张“大成智慧”,认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丰富潜力的有用之才,“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成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学是古老的‘爱智慧’概念的深化和具体化。”[9]用当下的词汇来阐释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即素质教育,应当体现为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
钱学森认为,科研人员应努力掌握广博的科技和文学知识,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冲破学科界限,从多视角发挥全面认识的功能,才有可能找到创新的道路。他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大成智慧学教人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10]他将这种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自己的科研行动中,并从实际出发,探寻最合理的教育途径。在钱学森回国之后,受命主持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所初期,人才和干部培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此,钱学森一方面给当时还在美国的郭永怀写信,促成郭永怀回国,参与力学所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理工科的各专业吸取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进所后,分配到各研究组,按指定的方向学习,参加讨论班并参与一定的研究工作,强调要在干中学。为了加速干部培养,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力学研究班,从理工科青年助教、应届毕业生和高班大学生中抽调学员,在应用力学方面进行专门培训,以达到研究生水平。此外又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近代力学系,他兼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按照理工结合的精神,培养新一代的专业人才。[11]
钱学森在1989年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他认为,人才必须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素养和知识;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并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工作。二是要知道他所在的世界,熟悉世界的地理环境,知道世界各国的历史。三是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前的科技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四是要有文学艺术的修养。五是要学点军事科学。六是要懂得卫生和体育锻炼。[12]在六点素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较高的德智体素质,而且要懂文史哲,军事与艺术,方法与谋略,甚至学贯中西;六点素养既涵盖了专业技能与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就是主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纵观钱老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大力倡导服务国民的目标观、求真务实的科研观、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而且将这些观念融入到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中,用他的德育观念教育或影响着广大学者和学生。实践证明,钱学森通过不断思索和创新,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见的主张,对于培育人才、振兴教育、复兴中华,都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钱学森的德育思想是老一辈科学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经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值得探讨、继承和推广。
注释:
[1]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4.
[2]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
[3]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
[4]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9.
[5]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7.
[6]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
[7]涂元季.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3-14.
[8]涂元季.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4.
[9]钱学森1994年2月13日致钱学敏的信,转引自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182.
[10]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87.
[11]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4.
[12]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194.
(作者单位:山东广饶一中历史教研组
山东东营257300)
责任编辑 李贤
关键词:钱学森;道德实践;德育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4-0012-03
2009年10月31日,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不幸逝世。钱老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老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科学界的缺憾。斯人已逝,其芳仍存。钱老不仅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思想。关于钱老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有集大成之作。作者不揣鄙陋,以井底之见,对钱老的道德实践与德育观念做粗浅探讨,意在发掘钱老优秀思想遗产,勉励今人;亦以此小文对钱老聊表悼念。
一、服务国民的目标观
钱学森曾说过:“我自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以身作则,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实现着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目标观,在教育思想和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
钱学森曾就读办学思想十分先进的北师大附中。他后来确认了北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1]
1947年,钱学森回国完婚后重新回到美国学习工作,但其在美国的老师冯·卡门以及其他同事很快发现,钱学森夫妇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注意攒钱,看来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金钱、地位、声誉并不能打动钱学森回国报效的心。1950年,现为西北交通大学教授的罗时钧当时正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由钱学森指导做博士论文。罗时钧每周都要去钱学森的办公室答疑。答疑中,钱学森和他谈起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得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在钱学森的影响和引导下,罗时钧的学业还没结束,就提前回国了。[2]许多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中国人,那时候尽管对新中国了解甚少,但当他们得知在美国有优厚待遇和一定地位的钱学森已经决定回国时,也纷纷表示准备抛弃在这里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服务。
1954年9月,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来到钱学森家,这是他在返回祖国前,特意来向老师辞行。临别之前,钱学森特别叮嘱郑哲敏:“你回国后,要宣传两件事情。一是运筹学,希望你能和清华大学钱伟长教授说一说,美国也是刚刚开始研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加强计划性方面,运筹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讲力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象流体力学是马上能够应用的,如解决工厂里的管道问题等。总的精神是要让科学技术尽快为生产服务,早日转化为生产力。”[3]钱学森虽然身困异乡,但时刻不忘报效祖国,时刻关心祖国建设,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1955年,钱学森在祖国人民的帮助下,突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将自身所学知识贡献给国家和人民。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二、求真务实的科研观
作为一名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是基本功。不能求真务实,就不能搞好科研,也培育不出高徒。钱学森在科研与教育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求真务实的科研观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科研观来源于教育和学习,又折射回他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之中。
当钱学森还在孩提时代,父亲钱钧夫就对其管教严格而得法,从小培养他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出门上学一定要衣着整洁,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回家后衣帽、鞋袜、书包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这对钱学森后来在科学事业上严谨务实、一丝不苟作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4]
1927年中学毕业后,钱学森为复兴祖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读期间,钱学森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务实。一次水力学考试,所有试题钱学森全部正确完成,老师都打了对号。试卷发下来之后,钱学森发现有一个不起眼的笔误,而老师判卷时没有注意到。他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并把试卷退给老师。交大当时判卷打分十分严格,老师为这一个小错误扣掉钱学森4分。[5]钱学森自青年时代就形成的这种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学风,贯穿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也成为他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之后,钱学森开始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他遍阅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文献,力求掌握这门科学的全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一半时间看书,一半时间讨论,晚上接着再干。这样苦战三年,钱学森不仅掌握了这门学科的根本,而且站在了这门学科的最前沿,为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做好了准备。这种科研方式,虽然看上去花了较多的时间,但钱学森认为这是很值得的。因为有了这种重点突破,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从事新的研究工作。钱学森曾经把他的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三年出货”。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有些年轻人觉得三年出货太慢,很着急。可是,做研究工作性急是不行的。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一定要先积下足够的看家老本。”[6]
1936年,钱学森转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从此,他们结下了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在以导师冯·卡门为首的航空实验室内所有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拘礼仪、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冯·卡门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认真严格的,毫不含糊;另一方面,冯·卡门强调民主学风,上课时从来不点名,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话而无碍师长尊严。在一次学术讨论中,钱学森和冯·卡门发生了争论。钱学森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退让,冯·卡门十分生气。事后冯·卡门经过思考,认识到在该学术问题上钱学森是正确的。于是第二天一上班,冯·卡门便亲自来到钱学森的办公室,先给钱学森行了个礼,然后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错了”。[7]冯·卡门博大胸怀和求真务实的学风给钱学森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乃至于潜移默化,对钱学森后来形成严密的学风以及细致的工作作风都有很大影响。
钱学森回到祖国之后,力图把冯·卡门的学风也带回来,多次以冯·卡门的例子影响教育学生以及其他学者。他一直强调在学术研究中一定要谦虚民主,并且自己以身作则。1964年,一位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年轻人郝天护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对他新近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纠正意见。信发出之后,郝天护一直惴惴不安,不知这位世界力学权威会有什么想法。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几天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信中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在钱学森的积极鼓励下,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该文由钱学森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1966年第1期上。[8]在钱学森的鼓励下,郝天护投身力学事业,后来成为东华大学教授。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观
教育作为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新时期,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和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钱学森主张“大成智慧”,认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丰富潜力的有用之才,“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成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学是古老的‘爱智慧’概念的深化和具体化。”[9]用当下的词汇来阐释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即素质教育,应当体现为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
钱学森认为,科研人员应努力掌握广博的科技和文学知识,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冲破学科界限,从多视角发挥全面认识的功能,才有可能找到创新的道路。他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大成智慧学教人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10]他将这种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自己的科研行动中,并从实际出发,探寻最合理的教育途径。在钱学森回国之后,受命主持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所初期,人才和干部培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此,钱学森一方面给当时还在美国的郭永怀写信,促成郭永怀回国,参与力学所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理工科的各专业吸取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进所后,分配到各研究组,按指定的方向学习,参加讨论班并参与一定的研究工作,强调要在干中学。为了加速干部培养,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力学研究班,从理工科青年助教、应届毕业生和高班大学生中抽调学员,在应用力学方面进行专门培训,以达到研究生水平。此外又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近代力学系,他兼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按照理工结合的精神,培养新一代的专业人才。[11]
钱学森在1989年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他认为,人才必须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素养和知识;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并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工作。二是要知道他所在的世界,熟悉世界的地理环境,知道世界各国的历史。三是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前的科技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四是要有文学艺术的修养。五是要学点军事科学。六是要懂得卫生和体育锻炼。[12]在六点素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较高的德智体素质,而且要懂文史哲,军事与艺术,方法与谋略,甚至学贯中西;六点素养既涵盖了专业技能与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就是主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纵观钱老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大力倡导服务国民的目标观、求真务实的科研观、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而且将这些观念融入到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中,用他的德育观念教育或影响着广大学者和学生。实践证明,钱学森通过不断思索和创新,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见的主张,对于培育人才、振兴教育、复兴中华,都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钱学森的德育思想是老一辈科学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经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值得探讨、继承和推广。
注释:
[1]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4.
[2]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
[3]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
[4]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9.
[5]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7.
[6]文洋.钱学森在美国(1936-19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
[7]涂元季.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3-14.
[8]涂元季.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4.
[9]钱学森1994年2月13日致钱学敏的信,转引自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182.
[10]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87.
[11]涂元季.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钱学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4.
[12]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194.
(作者单位:山东广饶一中历史教研组
山东东营257300)
责任编辑 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