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受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因素着手,分别以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教育功能这三个发面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团伙化、凶残化等特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有社会、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对人性格最易发生影响、而且影响最深刻的是家庭。家庭的影响主要是发生在父母的养育态度、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的气氛上。从一些青少年犯罪背景材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性格特点,绝大多数与他们的家庭有关。其中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环境
(一)家庭关系不和睦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家长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中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家庭关系和睦会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对抗和有效解决来至家庭外部的危机的能力,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有助于子女形成良好、健康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员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矛盾不断激化升级,则会给青少年产生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会使孩子在心灵上遭受创伤,情感上受尽煎熬,从而会产生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反应。家长忙于争吵,还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反应,对青少年所产生的不良心理不能及时处理,使得孩子的性格往内向、孤僻自卑等不好方向发展,甚至孩子为逃避紧张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极易离家出走。此时,孩子心理脆弱、空虚,一旦受到社会上不法份子的诱惑,极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理上。
(二)家庭的经济贫困
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虽然不是青少年犯罪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仍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经济贫困的家庭,往往父母是就业的失败者,工作上的失利经常导致婚姻不和睦、感情不稳定甚至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低,一方面使得子女无法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自卑、不满、仇视、嫉妒的心理,长期以后,会形成孤僻、内向等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才,甚至有的青少年在抵挡不住物质上的诱惑时,为了满足物欲,容易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处居住的地区普遍较差,有的甚至比较恶劣,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地下、治安管理混乱、文明程度不高等等都会对青少年的犯罪产生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长行为失范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启蒙性的关键作用,家长的生活习惯、态度、品行等都会对其子女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少年此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尚未形成,这时的青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这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监控自己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态度、品行都符合着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就会对孩子起到一个模范示范的作用,使得青少年往正确、健康的方向成长。反之,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若发生偏差,其不良的生活习惯、态度、行为则会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内化,直接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健康地成长,甚至可能会成为青少年日后犯罪的一个潜在原因。
(四)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权威性以及对青少年教养方式的是否正确。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少数,而家长素质不高使得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较合理科学,甚至在子女学习上的督促时,还会引起子女的反感,使得子女觉得父母文化程度低,产生逆反心理等。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智育上,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埋下了一个隐患。
除了家庭环境影响之外,家庭的结构对青少年犯罪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
二、家庭结构
(一)破碎、重组型家庭
家庭结构缺损,是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1]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2]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
(二)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
松散型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3]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和精力也有限,无法很好地抚养教育青少年。另外,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宠小孩子,小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会让青少年形成娇生惯养的个性,青少年得不到严加管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犯罪。
三、家庭教育
(一)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方式
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往往视子女为“太上皇”,“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几乎是有求必应,给子女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这种盲目的爱,久而久之还会让青少年养成自私自、娇惯、任性、贪图享乐、一切以我为中心和占有欲极强的性格,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青少年会变现为手足无措,在外界一定的刺激下和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导致其违法犯罪。
(二)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粗暴体罚、、训斥、打骂等不科学合理的管教方式。父母之所以粗暴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式,出发点是好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时,子女没有达到期望目标时,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下,就会对青少年采用一系列的粗暴管教手段,促使子女上进。然而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手段,不仅不会到达教育子女的目的,还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重创,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甚至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隔阂,可能隔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致使青少年走上邪路。青少年在长期的粗暴教育方式之下,可能会对父母粗暴手段进行模仿,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极易以类似的粗暴手段报复社会,形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三)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教育放任自流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往往忙于工作和赚钱,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在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时,往往忽视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教育,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求。家长的这样放任自流,管教宽松无度是对子女极不负责的行为,会使得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极易出现行为的偏差,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上扭曲,行为上目无法纪,容易走上歪路、邪路,形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悲剧。
(四)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着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背弃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无视青少年的天性。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这种片面强调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会挫伤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产生抵触学习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会使得青少年的人格出现缺陷,成为青少年走向犯罪之路的潜在因素。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家庭作为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第一启蒙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言一行都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将是深远的,极易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参考文献:
[1]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沈惠章.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探究[J].青年探索,2008,(1).
[3]王雪燕.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团伙化、凶残化等特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有社会、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对人性格最易发生影响、而且影响最深刻的是家庭。家庭的影响主要是发生在父母的养育态度、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的气氛上。从一些青少年犯罪背景材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性格特点,绝大多数与他们的家庭有关。其中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环境
(一)家庭关系不和睦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家长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中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家庭关系和睦会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对抗和有效解决来至家庭外部的危机的能力,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有助于子女形成良好、健康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员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矛盾不断激化升级,则会给青少年产生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会使孩子在心灵上遭受创伤,情感上受尽煎熬,从而会产生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反应。家长忙于争吵,还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反应,对青少年所产生的不良心理不能及时处理,使得孩子的性格往内向、孤僻自卑等不好方向发展,甚至孩子为逃避紧张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极易离家出走。此时,孩子心理脆弱、空虚,一旦受到社会上不法份子的诱惑,极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理上。
(二)家庭的经济贫困
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虽然不是青少年犯罪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仍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经济贫困的家庭,往往父母是就业的失败者,工作上的失利经常导致婚姻不和睦、感情不稳定甚至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低,一方面使得子女无法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自卑、不满、仇视、嫉妒的心理,长期以后,会形成孤僻、内向等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才,甚至有的青少年在抵挡不住物质上的诱惑时,为了满足物欲,容易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处居住的地区普遍较差,有的甚至比较恶劣,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地下、治安管理混乱、文明程度不高等等都会对青少年的犯罪产生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长行为失范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启蒙性的关键作用,家长的生活习惯、态度、品行等都会对其子女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少年此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尚未形成,这时的青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这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监控自己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态度、品行都符合着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就会对孩子起到一个模范示范的作用,使得青少年往正确、健康的方向成长。反之,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若发生偏差,其不良的生活习惯、态度、行为则会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内化,直接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健康地成长,甚至可能会成为青少年日后犯罪的一个潜在原因。
(四)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权威性以及对青少年教养方式的是否正确。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少数,而家长素质不高使得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较合理科学,甚至在子女学习上的督促时,还会引起子女的反感,使得子女觉得父母文化程度低,产生逆反心理等。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智育上,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埋下了一个隐患。
除了家庭环境影响之外,家庭的结构对青少年犯罪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
二、家庭结构
(一)破碎、重组型家庭
家庭结构缺损,是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1]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2]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
(二)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
松散型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3]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和精力也有限,无法很好地抚养教育青少年。另外,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宠小孩子,小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会让青少年形成娇生惯养的个性,青少年得不到严加管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犯罪。
三、家庭教育
(一)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方式
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往往视子女为“太上皇”,“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几乎是有求必应,给子女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这种盲目的爱,久而久之还会让青少年养成自私自、娇惯、任性、贪图享乐、一切以我为中心和占有欲极强的性格,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青少年会变现为手足无措,在外界一定的刺激下和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导致其违法犯罪。
(二)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粗暴体罚、、训斥、打骂等不科学合理的管教方式。父母之所以粗暴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式,出发点是好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时,子女没有达到期望目标时,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下,就会对青少年采用一系列的粗暴管教手段,促使子女上进。然而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手段,不仅不会到达教育子女的目的,还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重创,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甚至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隔阂,可能隔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致使青少年走上邪路。青少年在长期的粗暴教育方式之下,可能会对父母粗暴手段进行模仿,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极易以类似的粗暴手段报复社会,形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三)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教育放任自流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往往忙于工作和赚钱,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在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时,往往忽视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教育,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求。家长的这样放任自流,管教宽松无度是对子女极不负责的行为,会使得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极易出现行为的偏差,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上扭曲,行为上目无法纪,容易走上歪路、邪路,形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悲剧。
(四)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着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背弃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无视青少年的天性。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这种片面强调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会挫伤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产生抵触学习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会使得青少年的人格出现缺陷,成为青少年走向犯罪之路的潜在因素。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家庭作为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第一启蒙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言一行都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将是深远的,极易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参考文献:
[1]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沈惠章.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探究[J].青年探索,2008,(1).
[3]王雪燕.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