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深刻,更富有创造性。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兴趣的动力。
[关键词]导入 兴趣 物理情境 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只有學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深刻,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事物及多种方式,创造各种新颖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需要。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兴趣的动力,一节课好的开头,等于把全体学生的“心”带进了课堂。下列是我在物理教学创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以此引入新课、新概念,研究物理新规律。如《压力和压强》这一节可这样导入:用两块和物理课本一样大的木板,一块钉上一根钉子,另一块钉上8排6列同样的钉子,准备两个气球、两块砖,把这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用砖分别压在两个气球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发言:“一个被钉子刺破了,一个没破。”老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全班的学生眼睛发亮,被这个实验紧紧吸引住了。他们积极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老师在表演魔术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在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休的时候,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入压力和压强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寻找答案。既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理解知识的能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目的。这种以小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要求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选取素材,并且对实验操作要非常熟练。
二、精彩的演讲
这种形式的关键在于演讲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可以讲科学家小故事、科学创传说等),语言表达要精彩生动,要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电磁感应》一节,介绍安培、科拉顿、法拉第等科学家逆向思维、进行试验探索的趣味小史料。如安培 、科拉顿坐失良机,详细介绍法拉第坚持用自然对称性法则来看待物理现象,既然通电可以产生磁场,为什么不能让磁场来产生电呢?也就是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通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实验研究,在一次小实验中意外地发现导线通电后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细心的他终于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这样,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而且为安培、科拉顿与科学失之交臂而惋惜,更重要的是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逆向思维在创新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许多科学的发现都是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同时学生又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三、生活中的小常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很多常识都与物理有关。教师要利用这些小常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培养他们对物理的热爱。
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开始新课前问学生:早晨的太阳又大又圆,而中午的太阳又小又亮,为什么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太阳离我们的远近不同,还有的说是光的路线不同引起的,教师不做解答,让学生们留有悬念,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真听今天的课——光的折射。当新课讲完时,让学生再来分析开始的问题,有些学生就会想到早晨看到的太阳是在地平线下的,由于大气层中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又大又圆,但并不热;而中午太阳在头顶上,阳光垂直射向大气层,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看到的是太阳的实像,又小又亮,温度较高。
这样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学会发现问题,觉得物理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用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如分子、自由电子和磁场等,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以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效果。如讲述分子运动时,可借助电脑课件展示分子及其运动过程,实现把微观的、看不到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过程的这一特点采用“放大”的效果给展示出来。这能让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加丰富,加深了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导入的创设需要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学生的好奇,对物理的喜欢、热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导入 兴趣 物理情境 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只有學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深刻,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事物及多种方式,创造各种新颖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需要。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兴趣的动力,一节课好的开头,等于把全体学生的“心”带进了课堂。下列是我在物理教学创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以此引入新课、新概念,研究物理新规律。如《压力和压强》这一节可这样导入:用两块和物理课本一样大的木板,一块钉上一根钉子,另一块钉上8排6列同样的钉子,准备两个气球、两块砖,把这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用砖分别压在两个气球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发言:“一个被钉子刺破了,一个没破。”老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全班的学生眼睛发亮,被这个实验紧紧吸引住了。他们积极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老师在表演魔术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在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休的时候,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入压力和压强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寻找答案。既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理解知识的能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目的。这种以小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要求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选取素材,并且对实验操作要非常熟练。
二、精彩的演讲
这种形式的关键在于演讲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可以讲科学家小故事、科学创传说等),语言表达要精彩生动,要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电磁感应》一节,介绍安培、科拉顿、法拉第等科学家逆向思维、进行试验探索的趣味小史料。如安培 、科拉顿坐失良机,详细介绍法拉第坚持用自然对称性法则来看待物理现象,既然通电可以产生磁场,为什么不能让磁场来产生电呢?也就是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通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实验研究,在一次小实验中意外地发现导线通电后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细心的他终于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这样,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而且为安培、科拉顿与科学失之交臂而惋惜,更重要的是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逆向思维在创新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许多科学的发现都是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同时学生又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三、生活中的小常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很多常识都与物理有关。教师要利用这些小常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培养他们对物理的热爱。
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开始新课前问学生:早晨的太阳又大又圆,而中午的太阳又小又亮,为什么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太阳离我们的远近不同,还有的说是光的路线不同引起的,教师不做解答,让学生们留有悬念,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真听今天的课——光的折射。当新课讲完时,让学生再来分析开始的问题,有些学生就会想到早晨看到的太阳是在地平线下的,由于大气层中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又大又圆,但并不热;而中午太阳在头顶上,阳光垂直射向大气层,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看到的是太阳的实像,又小又亮,温度较高。
这样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学会发现问题,觉得物理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用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如分子、自由电子和磁场等,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以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效果。如讲述分子运动时,可借助电脑课件展示分子及其运动过程,实现把微观的、看不到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过程的这一特点采用“放大”的效果给展示出来。这能让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加丰富,加深了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导入的创设需要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学生的好奇,对物理的喜欢、热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