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连接政府和地方群众之间的桥梁,对于地方治理和谐稳定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共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以B公益服务中心为例,介绍公益组织如何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的教育援助,就该组织自身方面出发分析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社会治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 社会共治 参与
一、相关概念介绍:
1.社会组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以及称谓也有所区别,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清华大学王名教授认为,社会组织,泛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2.社会共治:说到共治,这显然不是任何一个组织或简单的组织间合作就能够承担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对公共事务承担责任。对多元共治的主体理解的是五个层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益性和互益性)、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这些多元合作的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他们可能是委托代理关系,也可能是合作关系,还可能是兼具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在多元治理的五个主题层面中,社会组织将成为社会共治的核心主体。因为这种独立于体制之外又表现出体制内吸的公民社会组织,能够较多的吸纳来自于社会的公益或共益资源,是政府培养和支持的社会共治主体。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倡导为己任,致力于满足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弥补了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到的空白地带。
下图就是该公益中心、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教育被认为是解决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发展教育。下面就B公益中心对于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来看下该社会组织是怎样在实施援助的过程中与企业和市场合作的。
二、北京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介绍:
1.介绍:
2016年5月10日,成立自2010年6月的民间公益组织“B公益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一家民办非营利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体育、音乐、美术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因为坚信体音美课程是除自然科学知识之外可以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心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帮助平衡社会的教育资源。公益中心的愿景:通过音乐和创意等技能改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同时支持志愿者的个人发展。公益中心关注教育和公益,主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是:外来务工子弟(打工子女)和盲人。
2.谁是外来务工子弟?
外来务工子弟是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到的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跟随父母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缝地带”,是所谓的“户籍”农民、“编外”农民。那些孩子伴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因为户籍、学籍等因素,他们只能上私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他们没有在当地中考和高考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上完小学以后大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考一些技术学校将来走上和父母一样的道路。他们虽然身处大城市,但是生活的圈子极其狭窄,几乎没有与外界平等的机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成为了社会中的一种不稳定因素。但是这些孩子对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像爱心公益中心这样的社会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带。
三、公益中心项目服务
子弟学校的教育需求及公益中心援助:
1.许多学校可支配的经费和条件有限,只能够勉强提供给孩子们数学、语文、英语主科教学,副科全部都是班主任或者校长代课。孩子们对于体音美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和需求,可是无法开展。
援助:与组织合作的相关企业为学校捐赠物资(如篮球架、篮球、体音美教学用具等)帮助学校开展体音美教育课程, 2010-2017年,中心累计提供公益音乐、体育、美术的志愿者服务超过13000小时。
走访调研感受:走访过程中对于蒲公英中学体育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些孩子其实和城市里的孩子都一样,他们就是希望开心,就是喜欢玩耍,有一颗简单的心。他们渴望的是平等的教育,别人能够上体育课、能够唱歌,他们希望自己同样可以,仅此而已。”老师的话让我觉得公益中心的服务方向很正確,我们走访调研是值得的,最起码把握到了学生真正的需求。
2.由于薪资条件有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双肩教学的担子过重,流动性大。
援助:与凯风基金会合作,寻找教育专家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讲授一些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并参与教案的编写。部分门票对外销售,相关合作企业是主要的购买力。
3.学生缺少父母的支持与关怀,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
援助:开办音乐会,邀请学生和家长一同观看演出,部分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合唱演出,使学生和家长增加交流和沟通,增进感情。
走访调研感受:在走访海淀行知学校是采访一位数学老师时曾无奈的讲道:“孩子们真正缺少的是那些本和笔吗?不是,他们需要的是被关怀和被引导。“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很多公益组织在进行帮助的时候可以更多的走进孩子和老师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怀,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公益中心帮助政府实现为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在此可以称之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但是教育发展还必须重视制度性建设,应积极发挥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倡导”功能。监督、督促政府部门履行其应有的职责,改善公共政策环境,也促使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形成有限有效政府、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良性社会发展趋势。 四、公益中心与政府的合作
以上所讲的内容中公益中心更多的扮演了一个“辅助者”的角色,辅助政府参与社会治理,弥补了政府对于打工子女的教育空白。据了解注册成功以后公益中心会有一些和政府的合作项目,大都是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会发出关于购买服务的需求列表,公益中心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服务项目,与政府交谈成功以后得到项目的承办权力,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起到了资助和监督的作用。
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将公共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以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力。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中标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
其中,政府是购买的主体,购买必须有外在于购买主体的受托者,购买的主要形式是外包合同。其中委托授权的方式最符合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内涵,要求政府持续积极的介入,国家依然承担全部的责任,只不过把实际生产活动委托给民营部门。
五、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1.社会治理需要的是专业性社会组织,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可是现在还有很多的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及组织调研活动。很多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前期并没有扎根于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并不了解学校和学生真正的需求。此外,缺乏专业志愿者培训,导致在进行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学生和老师的教育需求,甚至于散漫、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建议社会组织设立专业走访调研活动和志愿者培训机制,这是社会组织项目开展前期必不可少的一环。
2.项目活动中的问题:专业性水平不强,缺少规范的流程。在我的理解来看。草根组织那种无规范流程的运作模式,就像是田地的耕作一样,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需要在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他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运作流程,总是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和草根组织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流动性过大有关系,很多草根组织内部的专职人员大都只有1-2人,现有的志愿者人数大多在30-40人左右,流动性很强。每年都会有接近一半的志愿者流失。
组织中的领导人员的流动和换届对组织活动的开展和活动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清华大学的学生社团每年都会做一些公益活动,从他们历年的总结报告来看,每年出现的问题其实都一样,并没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社团团长的换届,下一任团长并没有继续实施上届团长的方案,也不了解之前活动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组织活动,发现的问题基本一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草根组织普遍缺乏专业性,没有规范的企业运作流程。同时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事务之间缺少衔接,延续性不强都是很大的问题。
3.社会转型过程中的NGO组织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空缺。首先就是面对现行法规和政策上严格的制度限制。现行的双重管理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GO通过登记注册获得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一旦登记成立,处理象征性的接受财务管理方面的“年检”之外,没有任何日常性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方面的约束。今年来出现的公益腐败现象其根本的原因也就是NGO管理上长期寻在的制度缺陷。
中国NGO还面临文化方面的挑战。西方的NGO发展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包括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公益精神等。而中国缺少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使得NGO发展道路上缺少了一些志愿和公益精神。法制和文化的建设对NGO的发展最为重要,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不仅仅需要有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努力,还要有NGO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
虽然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总体在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为了办政府办不了的事情,做政府的帮手,公益事业的补充等等。它更是社会自治的独立主体,体现了新的治理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中国公共管理论坛,2002,(8):30-43.
【2】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05,(6):12-20.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吴忠泽.民间组织管理局[J].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1999,(13):15-20.
【5】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門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文军,王世军.社会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社会组织 社会共治 参与
一、相关概念介绍:
1.社会组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以及称谓也有所区别,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清华大学王名教授认为,社会组织,泛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2.社会共治:说到共治,这显然不是任何一个组织或简单的组织间合作就能够承担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对公共事务承担责任。对多元共治的主体理解的是五个层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益性和互益性)、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这些多元合作的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他们可能是委托代理关系,也可能是合作关系,还可能是兼具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在多元治理的五个主题层面中,社会组织将成为社会共治的核心主体。因为这种独立于体制之外又表现出体制内吸的公民社会组织,能够较多的吸纳来自于社会的公益或共益资源,是政府培养和支持的社会共治主体。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倡导为己任,致力于满足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弥补了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到的空白地带。
下图就是该公益中心、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教育被认为是解决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发展教育。下面就B公益中心对于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来看下该社会组织是怎样在实施援助的过程中与企业和市场合作的。
二、北京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介绍:
1.介绍:
2016年5月10日,成立自2010年6月的民间公益组织“B公益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一家民办非营利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体育、音乐、美术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因为坚信体音美课程是除自然科学知识之外可以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心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帮助平衡社会的教育资源。公益中心的愿景:通过音乐和创意等技能改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同时支持志愿者的个人发展。公益中心关注教育和公益,主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是:外来务工子弟(打工子女)和盲人。
2.谁是外来务工子弟?
外来务工子弟是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到的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跟随父母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缝地带”,是所谓的“户籍”农民、“编外”农民。那些孩子伴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因为户籍、学籍等因素,他们只能上私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他们没有在当地中考和高考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上完小学以后大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考一些技术学校将来走上和父母一样的道路。他们虽然身处大城市,但是生活的圈子极其狭窄,几乎没有与外界平等的机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成为了社会中的一种不稳定因素。但是这些孩子对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像爱心公益中心这样的社会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带。
三、公益中心项目服务
子弟学校的教育需求及公益中心援助:
1.许多学校可支配的经费和条件有限,只能够勉强提供给孩子们数学、语文、英语主科教学,副科全部都是班主任或者校长代课。孩子们对于体音美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和需求,可是无法开展。
援助:与组织合作的相关企业为学校捐赠物资(如篮球架、篮球、体音美教学用具等)帮助学校开展体音美教育课程, 2010-2017年,中心累计提供公益音乐、体育、美术的志愿者服务超过13000小时。
走访调研感受:走访过程中对于蒲公英中学体育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些孩子其实和城市里的孩子都一样,他们就是希望开心,就是喜欢玩耍,有一颗简单的心。他们渴望的是平等的教育,别人能够上体育课、能够唱歌,他们希望自己同样可以,仅此而已。”老师的话让我觉得公益中心的服务方向很正確,我们走访调研是值得的,最起码把握到了学生真正的需求。
2.由于薪资条件有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双肩教学的担子过重,流动性大。
援助:与凯风基金会合作,寻找教育专家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讲授一些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并参与教案的编写。部分门票对外销售,相关合作企业是主要的购买力。
3.学生缺少父母的支持与关怀,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
援助:开办音乐会,邀请学生和家长一同观看演出,部分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合唱演出,使学生和家长增加交流和沟通,增进感情。
走访调研感受:在走访海淀行知学校是采访一位数学老师时曾无奈的讲道:“孩子们真正缺少的是那些本和笔吗?不是,他们需要的是被关怀和被引导。“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很多公益组织在进行帮助的时候可以更多的走进孩子和老师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怀,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公益中心帮助政府实现为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在此可以称之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但是教育发展还必须重视制度性建设,应积极发挥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倡导”功能。监督、督促政府部门履行其应有的职责,改善公共政策环境,也促使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形成有限有效政府、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良性社会发展趋势。 四、公益中心与政府的合作
以上所讲的内容中公益中心更多的扮演了一个“辅助者”的角色,辅助政府参与社会治理,弥补了政府对于打工子女的教育空白。据了解注册成功以后公益中心会有一些和政府的合作项目,大都是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会发出关于购买服务的需求列表,公益中心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服务项目,与政府交谈成功以后得到项目的承办权力,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起到了资助和监督的作用。
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将公共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以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力。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中标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
其中,政府是购买的主体,购买必须有外在于购买主体的受托者,购买的主要形式是外包合同。其中委托授权的方式最符合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内涵,要求政府持续积极的介入,国家依然承担全部的责任,只不过把实际生产活动委托给民营部门。
五、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1.社会治理需要的是专业性社会组织,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可是现在还有很多的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及组织调研活动。很多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前期并没有扎根于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并不了解学校和学生真正的需求。此外,缺乏专业志愿者培训,导致在进行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学生和老师的教育需求,甚至于散漫、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建议社会组织设立专业走访调研活动和志愿者培训机制,这是社会组织项目开展前期必不可少的一环。
2.项目活动中的问题:专业性水平不强,缺少规范的流程。在我的理解来看。草根组织那种无规范流程的运作模式,就像是田地的耕作一样,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需要在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他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运作流程,总是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和草根组织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流动性过大有关系,很多草根组织内部的专职人员大都只有1-2人,现有的志愿者人数大多在30-40人左右,流动性很强。每年都会有接近一半的志愿者流失。
组织中的领导人员的流动和换届对组织活动的开展和活动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清华大学的学生社团每年都会做一些公益活动,从他们历年的总结报告来看,每年出现的问题其实都一样,并没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社团团长的换届,下一任团长并没有继续实施上届团长的方案,也不了解之前活动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组织活动,发现的问题基本一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草根组织普遍缺乏专业性,没有规范的企业运作流程。同时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事务之间缺少衔接,延续性不强都是很大的问题。
3.社会转型过程中的NGO组织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空缺。首先就是面对现行法规和政策上严格的制度限制。现行的双重管理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GO通过登记注册获得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一旦登记成立,处理象征性的接受财务管理方面的“年检”之外,没有任何日常性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方面的约束。今年来出现的公益腐败现象其根本的原因也就是NGO管理上长期寻在的制度缺陷。
中国NGO还面临文化方面的挑战。西方的NGO发展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包括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公益精神等。而中国缺少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使得NGO发展道路上缺少了一些志愿和公益精神。法制和文化的建设对NGO的发展最为重要,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不仅仅需要有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努力,还要有NGO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
虽然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总体在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为了办政府办不了的事情,做政府的帮手,公益事业的补充等等。它更是社会自治的独立主体,体现了新的治理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中国公共管理论坛,2002,(8):30-43.
【2】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05,(6):12-20.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吴忠泽.民间组织管理局[J].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1999,(13):15-20.
【5】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門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文军,王世军.社会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