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给学生搭好“脚手架”: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二、让学生敢问 、善问;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四、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五、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六、精心预设学生情况,给学生搭“脚手架”;七、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关键词】培养习惯分层作业激发兴趣
目前小学数学成绩普遍不太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其它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业本的使用、作业时间的安排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在课前课后我十分注意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反思总结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这就形成了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就会终身受益,就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二、让学生敢问 、善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让学生敢问 、善问,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把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探究学习相结合,防止机械接受学习和机械探究学习。例如,教学《统计》前,我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类统计自家图书的本数,统计每月水、电、煤气和电话费的钱数,统计本年级各班男、女学生的人数等比较熟知的数据,让学生初步尝试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方法,感知、体验统计的意义、价值与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统计知识的愿望和兴趣,课内再引导学生认识并制作统计图、表。这样,课内与课外,“学”与“导”相互结合,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五、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有些问题还可借助于多媒体的作用,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思考,也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六、精心预设学生情况,给学生搭“脚手架”。
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思考与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備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精心预设学生情况,给学生搭“脚手架”。
七、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培养习惯分层作业激发兴趣
目前小学数学成绩普遍不太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其它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业本的使用、作业时间的安排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在课前课后我十分注意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反思总结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这就形成了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就会终身受益,就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二、让学生敢问 、善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让学生敢问 、善问,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把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探究学习相结合,防止机械接受学习和机械探究学习。例如,教学《统计》前,我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类统计自家图书的本数,统计每月水、电、煤气和电话费的钱数,统计本年级各班男、女学生的人数等比较熟知的数据,让学生初步尝试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方法,感知、体验统计的意义、价值与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统计知识的愿望和兴趣,课内再引导学生认识并制作统计图、表。这样,课内与课外,“学”与“导”相互结合,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五、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有些问题还可借助于多媒体的作用,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思考,也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六、精心预设学生情况,给学生搭“脚手架”。
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思考与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備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精心预设学生情况,给学生搭“脚手架”。
七、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