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建议“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人结合教学、教研工作,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靠灌输和说教毫无效果,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触动真情,震撼心灵,从中受到教育。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无不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我指导学生应切实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思想,无论是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还是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以及对中国看客的哀怒,都要求学生透过文字细心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精神和伟大品格。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不迷信,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更深层次地激活。教师应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不住,最主要的是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放任式,即一切由学生自己学习,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拔,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以至于思维水平难以提升。例如,给学生一篇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教师本认为对于同桌嘛,应该很有内容可写,可是写出来一看,却是千篇一律,没有写出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教师只需让学生以介绍一个人的口吻把自己的同桌介绍给父母或朋友,力争让看了作文的人通过作文一看就认出同桌,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仅会考虑介绍者的特征,还会考虑读者的认知特点,从而使得写出的作文各具特色,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习的思维,收益是很大的。二是包揽式,即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应鼓励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学、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提问、交流、合作学习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知道,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产生情感体验。对此,教学时可采用多种道具来渲染气氛,如,录音,录像,挂图,投影机等,还可以用表演、讲故事、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情境,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其次,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喜怒哀乐、反复无常,授课时教师的语言必须发自内心,表达时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这样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语言要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课,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丰富性,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的精神世界的工程。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最微妙的接触,课堂上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并能促进教学质量发生质的变化。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典范的文章,教会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今有的农村学生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不强,思想品德令人堪忧,有的学生无视父母务农、打工的艰辛和良苦用心,不但不努力学习,还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还在盲目攀比,大肆挥霍浪费。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讲授《背影》时特别强调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教育学生从细微处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在讲授《我的母亲》时,极重视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文中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并当堂拓展提升,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看待父母之爱”,“如何感恩”,让学生回忆父母之爱,列举出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再想想自己可曾为父母做过什么,同学们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之爱,珍惜之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总之,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画龙点睛的关系,智育教育搞好了,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文化素质提高了,德育教育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主要看教师有没有德育渗透的意识,看这个“睛”点未点,点得如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靠灌输和说教毫无效果,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触动真情,震撼心灵,从中受到教育。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无不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我指导学生应切实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思想,无论是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还是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以及对中国看客的哀怒,都要求学生透过文字细心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精神和伟大品格。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不迷信,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更深层次地激活。教师应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不住,最主要的是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放任式,即一切由学生自己学习,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拔,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以至于思维水平难以提升。例如,给学生一篇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教师本认为对于同桌嘛,应该很有内容可写,可是写出来一看,却是千篇一律,没有写出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教师只需让学生以介绍一个人的口吻把自己的同桌介绍给父母或朋友,力争让看了作文的人通过作文一看就认出同桌,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仅会考虑介绍者的特征,还会考虑读者的认知特点,从而使得写出的作文各具特色,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习的思维,收益是很大的。二是包揽式,即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应鼓励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学、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提问、交流、合作学习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知道,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产生情感体验。对此,教学时可采用多种道具来渲染气氛,如,录音,录像,挂图,投影机等,还可以用表演、讲故事、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情境,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其次,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喜怒哀乐、反复无常,授课时教师的语言必须发自内心,表达时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这样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语言要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课,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丰富性,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的精神世界的工程。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最微妙的接触,课堂上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并能促进教学质量发生质的变化。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典范的文章,教会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今有的农村学生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不强,思想品德令人堪忧,有的学生无视父母务农、打工的艰辛和良苦用心,不但不努力学习,还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还在盲目攀比,大肆挥霍浪费。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讲授《背影》时特别强调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教育学生从细微处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在讲授《我的母亲》时,极重视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文中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并当堂拓展提升,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看待父母之爱”,“如何感恩”,让学生回忆父母之爱,列举出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再想想自己可曾为父母做过什么,同学们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之爱,珍惜之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总之,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画龙点睛的关系,智育教育搞好了,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文化素质提高了,德育教育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主要看教师有没有德育渗透的意识,看这个“睛”点未点,点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