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唐卡这个行当突然间热闹了起来。夹杂着对高原与仁波切的神秘充满好奇和敬仰,各样的文艺人群,涌入了各式的画风地带,以为认识几位拉萨八廓街、黄南吾屯的画师,家里收藏了一幅藏人画的唐卡,就具备了艺术格调。
古玩艺术自从它的兴盛开始,就始终充斥着内行与外行的博弈。我从1999年初入藏至今,将近20个春秋,写下对此的些许感慨,算是抛砖引玉吧。
在我看来,唐卡艺术的价值仅仅限于“佛教艺术价值”,是人文情趣、是美学鉴赏、是历史沉淀。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保利时间博物馆《昆塔才让的黑金艺术》的讲座上,我提道:“佛法有缘者得之,无需标价,也不该标价。”
在我个人看来,一万种“忽悠”的套路,比不过一双过硬的眼睛。人们总说收藏要记住“物以稀为贵”的训导,然而这个稀缺怎么解读呢?通过精挑细选?选什么、又要挑什么?归根结底,收藏者所追求的,更应是艺术品质,是美学境界。回到藏品的择选,最直观的还是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或是说第一眼要看什么呢?对此笔者总结成三个字“精品流”——这一篇,咱们以唐卡收藏为例,先聊聊“精和品”。
精源于画师的修为
先说说精。这个“精”专指对画师要筛选。“一个寻常平庸的人,断然画不出伟大的画作”。唐卡绘制,也符合“相由心生”这个铁律。唐卡无论大小,如何构图延展内涵,用不用彩色,用什么级别的黄金颜料,从根本上来讲都取决于人——这个“画师”。
那么对于一位优秀出色的画师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硬件呢?首先,佛教修养要过关。无论是在画布上绘制《佛本生图》,还是《观音弘法图》,都表现的是佛菩萨“清净与圆融、智慧与慈悲”的境界,而透彻理解这种境界的内涵,最终才有可能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我们收藏的逻辑里,第一步需要去了解画师的修为。
言及此,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三世佛>。
认识仁青扎西是很偶然的,我本是到青海去看望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师老扎西,可惜他出去云游未得见,便顺道去见了彼时已经为我们弘唐搭建了很重要的藏区平台的罗藏扎西,也是因这一次转道,我结识了罗藏扎西的师弟仁青扎西。
“他是仁青扎西,画得好。”罗藏很少当着我们的面去夸赞一位画师,我稍有些意外,仔细地打量着罗藏身边这位年轻的藏人,仁青扎西看起来笑容可掬,很平和。
“方便的话,仁青扎西,看看你的画。”热贡不大,没半个小时,仁青扎西就取来了这幅《三世佛》。当时我们已然很疲惫,看了十几天的画,没几张入眼的正经精品——我们称之为行货太多。画卷刚打开几寸,我和助手当时就屏住了呼吸:无论气韵、笔法,还是整体表现的佛像的庄严慈悲,都令人屏气凝神。
直到今天,这幅作品仍是我翻阅手机图片库时,停驻最久的作品之一。在一米三左右较大尺幅的同类作品里,我还未见过超越它的唐卡作品。仁青扎西是个善良平静的人,爱佛法,对家人尽心尽责,对寺庙的事不遗余力。而这幅《三世佛》也传达出他那份难得的“清净”。
品来自艺术自信
“品”是指绘画品质。品质里又蕴藏着怎样的细节元素呢?
“勾线,晕染,着色”等等内容,在我们前几期文章里多处提及。本文想重点解读的是结构。唐卡有明确的细分画风。目前流行的传统热贡,也是我最早入行时接触的画派。
经典艺术首先在于其深入传统。比如我们常见的“长寿三尊”,长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的三尊结构,很端庄,也很严肃,这是传统的表达,这非常重要。但热贡唐卡并不应仅仅限于这类表达。
昆塔才让师傅是我看到的在绘画品质上最有追求的画师之一。他的传统基本功很扎实,在热贡老师傅十几年的辅导下,他自己也极为用功,在“线、晕、色”方面,早已出师了。
“我想做些自己的设计,我觉得可以画得很美!”当昆塔师傅这样说时我很诧异,藏人很少有这么说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会这么想——改变传统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知道,复制和临摹传统很难高级,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情感、需要视角、更需要提炼,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融会贯通且个性表达的基础上。
这幅《罗汉图》达到了新的境界。我印象里,清代有过一幅结构与之相似的作品,但那幅是彩唐,而昆塔师傅的这幅作品用的是黑金技法。对地面淡淡的晕染,没有丝毫的做作,也没有任何的繁琐,画面张弛有度,弹性松紧自然,冲突感极为出色。
这几年,我们和昆塔师傅常常会探索“画面张力”这样的话题。在我看来,这才是“品质”的第一步。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唐卡的“负面评价”,比如,唐卡结构如年画、画工过满不透气、颜色艳俗刺眼等等。但倘若像嘎玛德勒师傅那样在颜料上功夫下到了极致,画面叉怎能刺眼呢?养眼才对呀。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艺术自信,这才是画面品质的内在缘起。
没有个性,不会成为大师一一无论是毕加索、梵高,或是八大山人、齐白石、张大干,唐卡也不例外。但个性的彰显,需要对传统有着极为深入系统的梳理认知,乃至提炼,需要画师对传统、对祖辈的艺术,深耕不辍到一定程度,个性表达才能有生长的土壤,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自说自话了。
作为画师,同样需要先爱這行,其次是深入与专注。
古玩艺术自从它的兴盛开始,就始终充斥着内行与外行的博弈。我从1999年初入藏至今,将近20个春秋,写下对此的些许感慨,算是抛砖引玉吧。
在我看来,唐卡艺术的价值仅仅限于“佛教艺术价值”,是人文情趣、是美学鉴赏、是历史沉淀。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保利时间博物馆《昆塔才让的黑金艺术》的讲座上,我提道:“佛法有缘者得之,无需标价,也不该标价。”
在我个人看来,一万种“忽悠”的套路,比不过一双过硬的眼睛。人们总说收藏要记住“物以稀为贵”的训导,然而这个稀缺怎么解读呢?通过精挑细选?选什么、又要挑什么?归根结底,收藏者所追求的,更应是艺术品质,是美学境界。回到藏品的择选,最直观的还是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或是说第一眼要看什么呢?对此笔者总结成三个字“精品流”——这一篇,咱们以唐卡收藏为例,先聊聊“精和品”。
精源于画师的修为
先说说精。这个“精”专指对画师要筛选。“一个寻常平庸的人,断然画不出伟大的画作”。唐卡绘制,也符合“相由心生”这个铁律。唐卡无论大小,如何构图延展内涵,用不用彩色,用什么级别的黄金颜料,从根本上来讲都取决于人——这个“画师”。
那么对于一位优秀出色的画师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硬件呢?首先,佛教修养要过关。无论是在画布上绘制《佛本生图》,还是《观音弘法图》,都表现的是佛菩萨“清净与圆融、智慧与慈悲”的境界,而透彻理解这种境界的内涵,最终才有可能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我们收藏的逻辑里,第一步需要去了解画师的修为。
言及此,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三世佛>。
认识仁青扎西是很偶然的,我本是到青海去看望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师老扎西,可惜他出去云游未得见,便顺道去见了彼时已经为我们弘唐搭建了很重要的藏区平台的罗藏扎西,也是因这一次转道,我结识了罗藏扎西的师弟仁青扎西。
“他是仁青扎西,画得好。”罗藏很少当着我们的面去夸赞一位画师,我稍有些意外,仔细地打量着罗藏身边这位年轻的藏人,仁青扎西看起来笑容可掬,很平和。
“方便的话,仁青扎西,看看你的画。”热贡不大,没半个小时,仁青扎西就取来了这幅《三世佛》。当时我们已然很疲惫,看了十几天的画,没几张入眼的正经精品——我们称之为行货太多。画卷刚打开几寸,我和助手当时就屏住了呼吸:无论气韵、笔法,还是整体表现的佛像的庄严慈悲,都令人屏气凝神。
直到今天,这幅作品仍是我翻阅手机图片库时,停驻最久的作品之一。在一米三左右较大尺幅的同类作品里,我还未见过超越它的唐卡作品。仁青扎西是个善良平静的人,爱佛法,对家人尽心尽责,对寺庙的事不遗余力。而这幅《三世佛》也传达出他那份难得的“清净”。
品来自艺术自信
“品”是指绘画品质。品质里又蕴藏着怎样的细节元素呢?
“勾线,晕染,着色”等等内容,在我们前几期文章里多处提及。本文想重点解读的是结构。唐卡有明确的细分画风。目前流行的传统热贡,也是我最早入行时接触的画派。
经典艺术首先在于其深入传统。比如我们常见的“长寿三尊”,长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的三尊结构,很端庄,也很严肃,这是传统的表达,这非常重要。但热贡唐卡并不应仅仅限于这类表达。
昆塔才让师傅是我看到的在绘画品质上最有追求的画师之一。他的传统基本功很扎实,在热贡老师傅十几年的辅导下,他自己也极为用功,在“线、晕、色”方面,早已出师了。
“我想做些自己的设计,我觉得可以画得很美!”当昆塔师傅这样说时我很诧异,藏人很少有这么说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会这么想——改变传统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知道,复制和临摹传统很难高级,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情感、需要视角、更需要提炼,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融会贯通且个性表达的基础上。
这幅《罗汉图》达到了新的境界。我印象里,清代有过一幅结构与之相似的作品,但那幅是彩唐,而昆塔师傅的这幅作品用的是黑金技法。对地面淡淡的晕染,没有丝毫的做作,也没有任何的繁琐,画面张弛有度,弹性松紧自然,冲突感极为出色。
这几年,我们和昆塔师傅常常会探索“画面张力”这样的话题。在我看来,这才是“品质”的第一步。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唐卡的“负面评价”,比如,唐卡结构如年画、画工过满不透气、颜色艳俗刺眼等等。但倘若像嘎玛德勒师傅那样在颜料上功夫下到了极致,画面叉怎能刺眼呢?养眼才对呀。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艺术自信,这才是画面品质的内在缘起。
没有个性,不会成为大师一一无论是毕加索、梵高,或是八大山人、齐白石、张大干,唐卡也不例外。但个性的彰显,需要对传统有着极为深入系统的梳理认知,乃至提炼,需要画师对传统、对祖辈的艺术,深耕不辍到一定程度,个性表达才能有生长的土壤,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自说自话了。
作为画师,同样需要先爱這行,其次是深入与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