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聚落址、居室葬共性比较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_CBSC_C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兴隆洼文化与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粗略的对比得出:两地虽因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各具地区特色;但在新石器时代,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到蒙古国东方省甚至到外贝加尔地区的远古先民们在居住址的选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居住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居室葬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06-03
  聚落遗址是远古先民在当时那个年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居室葬是远古先民对于已故的亲人埋葬的一种古老的方式。
  一、兴隆洼文化聚落遗址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房屋为半地穴式圆角方形的建筑。房址中间是灶址,无门道。兴隆洼文化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陶器的代表性器物是之字纹筒形罐。石器中主要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骨器有锥、镖、针和复合工具骨刀等。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
  二、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址、居室葬
  1949年前苏联考古专家普鲁夫,阿·普·奥克拉德尼科夫率领的蒙—苏联合考古调查队和1962年尼·斯日奥德扎布率领的蒙—苏联合考古调查队均在蒙古国东部的克鲁伦河沿岸和巴音顿苏木发现并采集到了大量的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拉开了蒙—苏联合考古调查队在蒙古国境内进行石器时代遗存考古调查的序幕。前苏联考古专家普鲁夫,阿·普·奥克拉德尼科夫率领的蒙—苏联合考古调查队在1967年到1988年间,对蒙古国东部地区——蒙古国东方省境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进行了重点发掘和研究。主要发掘的聚落遗址、居室葬、墓葬有:西乌力吉图新石器时代遗址、敖包图居住址、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和居室葬、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乔巴山市附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等。
  西乌力吉图新石器时代遗存
  在东方省省府乔巴山市以东17千米,克鲁伦河南岸有一个名叫西乌力吉图的小山。蒙古—苏联石器时代联合考古专家在这里对两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进行了发掘研究。
  第一地点位于西乌力吉图的高地上,在此发现了30多个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铲、刀形器、犁形器,以及各种石叶。第二地点距第一地点1千米左右,发现了大量的石器,有刀形器、石铲、锄形器、菱形器,石叶、削刮器、还有用于加工果实的石磨盘、石磨棒。
  敖包图居住址
  1968年蒙古国考古学家们在乔巴山市西9千米处的敖包图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并进行了发掘研究。在克鲁伦河源头的台地上,居住址长8.2米,宽6.4米。房屋是半地穴式圆角方形建筑。房屋内的地面虽稍有凹陷,但基本是平坦的。在房屋内有三个灶址。30—40厘米深,在此发掘出细石器石叶、石叶刀、带刃的石片以及各种石铲、削刮器、玉质的工具(铲—刀)。在发掘的过程中出土了用火烧过的股骨、肋骨等动物骨骼,以及骨制工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带尖有三个叉被磨得很光滑的鱼镖。还出土了带绳纹的陶器碎片。
  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和居室葬
  在东方省原塔木苏宝力格苏木所在地的东南7千米处有一处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以这泉眼为中心2千米左右的范围内的台地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有石叶、石刀的残片和灰土圈。蒙古国考古学家选择了一个保存较好的居住址进行了发掘。这一居住址是半地穴式圆角方形房址建筑。长7.60米,宽5.60米,总面积为42.5平方米。室内有墙柱,在室内的正中也有木柱作为支撑,室内的地面较为平坦,有灶址,但没有发现门道。在室内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有制造石刃刀的石料,带刃的石叶,磨光的石磨盘的残余,石锥,各种各样的石铲,带刃的复合骨刀,弓箭的骨制箭头,以及用鹿的牙齿做成的角形器。在对居住址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在居住址的北墙的下面还有一个墓葬。墓穴很小,墓主人是蹲坐屈肢,面向朝西的居室葬。在墓葬中出土了中间有孔的200多个管珠饰品。用鹿的牙齿做成的,在牙根部钻有小孔的20多个角形器。用山羊和绵羊的股骨制成的两个锋利的骨锥和一个打磨的非常好的骨针。在墓主人的头部还出土了20厘米长2.5厘米宽的骨刀两把。据考证墓主人是一个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3千年,15岁左右,1.2米高,蒙古人种面容的女孩。在东方省发现的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室葬的随葬品非常丰富,而且是与保存完好的居住址同出,它成为蒙古国研究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和居室葬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蒙古国新石器时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宗教仰、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考古资料。
  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在东方省瑙如布勒山的一个被雨水冲蚀的山沟里,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墓葬。原墓葬的地表建筑已不复存在,在离地表1.6米处出现了75×70厘米的墓穴,墓主人为蹲坐屈肢葬,在墓葬的坑穴里和墓主人的身上都撒有赤铁矿石粉粒。墓主人头部直径在1.5—2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3000多个白色的串珠,应是缝缀在墓主人的帽子和衣物上的饰品。出有用鹿、猪、旱獭、獐的牙齿制成的便于挂缀的角形器,用蚌壳制成的中央有孔的环形器,环形器的外围还有齿状的修饰。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墓葬的最具特色的随葬品是一件长22.5厘米的椭圆形的人面饰。人面饰是用淡白色的石头做成。通体磨光。面部是双层弯月眉,大眼睛,细而长的鼻子,抿着的嘴,在人面饰的顶端有一个钻孔便于佩戴。在嘴的下方两个边缘各刻有四个齿状的缺口。同时还出有双刃刀,以及43厘米长的双刃骨刀,猪形,刺猬形,月形,圆形饰品。据考证这是一处公元前5—4千年的遗存。   乔巴山市附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
  在1967—1968年间蒙古—苏联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境内对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发掘和调查。其中在乔巴山市附近发掘了两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一号墓:在乔巴山市南面克鲁伦河边,有一叫乌力吉图的小山,在此发现了好多灰土圈,通过发掘发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居住址。在距居住址25米处还有一个墓葬,这个克鲁伦人面向西,左侧卧,头向下弯曲,双手放在膝盖中间,因墓葬被风侵蚀严重,墓主人的枕骨裸露在外,已经不完整外,其他部分都保存的非常完好。二号墓:在乔巴山市克鲁伦河的南岸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葬为规模很小的坑穴,墓主人蹲坐屈肢,也因为墓葬被风侵蚀,上半身遗骨已不复存在,经研究发现墓主人应是埋葬在离地表1.5—2米的深处,60×40厘米规模的坑穴内的。在葬坑内撒有赤铁矿石粉粒。墓葬里未发现任何随葬品,但从墓葬习俗,人骨,文化层来研究判断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
  三、两处聚落遗址的共同点
  新石器时代蒙古国东方省地区和兴隆洼文化区域的气候与现今相比较温暖湿润,河流、湖泊、森林、草原交错分布。非常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远古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也为远古先民的定居生活准备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为耕作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从这些半地穴式的圆角方形的居住址,以及房址内残留的动物骨骼都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渔猎是占首位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先民在居住址的选址,建筑风格方面因为生产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的相同或近似有着太多的共性。如均居住在圆角方形的半地穴式的建筑内,室内都有圆柱作为支撑,都有一个或几个火坑,为了抵抗野兽的侵扰,房屋都不开门道,而是用梯子出入,形成了“房顶开门”的建筑风格。
  居住址出土的生产生活工具方面,蒙苏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掘已经证实,在公元前5000—4000年,蒙古国东部地区、东西伯利亚、外贝加尔、阿姆尔河沿岸地区的石制工具具有相似性。而蒙古国东方省与兴隆洼文化两地的生产工具均以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饰等为主。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精美玉玦距今8000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玉器。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只出有玉质工具刀、铲形器等。兴隆洼文化陶器的代表性器物是“之”字纹筒形器,蒙古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陶器以蛋形陶为主,器表多饰以网格纹。这两方面两地各具地方特色。
  石器:两地都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还有一种环形器,是中间有圆孔,在圆孔中插入木棒用以掘土的工具。还有用于加工植物果实和分割猎物肉皮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同时,相伴而出的还有细石器时代的特色工具石叶、石簇、削刮器、菱形器、石刀、玉质石刀等。
  骨器:两地都出有骨锥、骨针、在骨柄中嵌入石片的复合工具骨刀。这些,从生产工艺上看都非常的接近。而代表渔猎工具的鱼鳔更是如出一辙。
  蚌饰:两地都有用蚌壳做成的饰品。从审美的角度看做工也非常的近似。为了便于佩戴和挂坠,在这些饰品上都穿有小孔,在蚌饰的外部边缘也都饰有装饰纹,或刻有圆孔或刻成齿纹。
  角形器:也都是用鹿、獐、旱獭、猪的牙齿制成,上面钻有圆孔,他的用途也是挂坠在身上或缝缀在衣帽上的饰品。挂坠动物牙齿的这一习俗至今还流传在蒙古国和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如狼牙可以辟邪,狼拐对男士而言具有护身符的功用等。
  人面饰: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蒙古国东方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最具宗教色彩的人面饰。在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就出有两个人面饰。一个表面呈黑色,两面及周边光平。顶部及两侧较直,近方形,下端折收呈倒三角形。靠近顶边正中有两个小圆孔,其下钻有两个并排的圆眼,代表双目再下是一个倒三角窝坑,内嵌白色倒三角形蚌片,蚌片上刻有三道较细的短线纹。代表张开的嘴和牙齿。长3.5厘米宽2.6厘米。另一个蚌人面饰顶端及两侧略外弧,下端斜弧内收,呈圆尖状,中部刻一道纵贯的竖线,上段竖线的左右两侧为双目,右目为一圆孔,左目未透,圆孔的外围有一浅凹槽,双目正中下方有两个竖排的小圆孔。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墓葬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长22.5厘米的椭圆形的人面饰。人面饰是用淡白色的石头做成。通体磨光。面部是双层弯月眉,大眼睛,细而长的鼻子,抿着的嘴,在面具的顶端有一个钻孔便于佩戴。在嘴的下方两个边缘各刻有四个齿状的缺口。兴隆沟遗址是距今8000—7500年,瑙如布勒遗址是距今7000—6000年的文化遗存。两地的人面饰虽然在人物的刻画和做工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人的面部的特征作为刻画的主题,很可能与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人的崇拜有关。
  四、居室葬(墓葬)
  居室葬是人类最古老的葬俗的一种。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均出现了居室葬。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独具特色。在经过正式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目前仅有兴隆洼和查海两个遗址中发现有居室墓葬,兴隆洼遗址共发现居室墓葬30余座,查海遗址仅发现6座。兴隆洼文化墓穴的位置多分布在居室内的东北、西北或东南部;墓穴的一侧长壁紧依居室壁向下挖掘而成。蒙古国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室葬也是在居室的北墙的下面挖掘的墓穴。均为单人葬。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均为长方形土圹竖穴,长度在2米左右,宽度在0.5~0.9米,墓深约0.5米的规模。蒙古国的居室葬墓穴很小。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在离地表1.6米,墓穴的规模是75×70厘米,在墓葬的坑穴里和墓主人的身上都撒有赤铁矿石粉粒。
  随葬品:兴隆洼文化和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随葬品均为小型器物。有玉、石、骨、蚌、牙器等,常分布于墓主人头部附近,或佩戴在墓主人身上。在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室葬的墓葬中出土了中间有孔的200多个管珠饰品。在瑙如布勒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墓主人头部,直径在1.5—2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3000多个白色的串珠,应是缝缀在墓主人的帽子和衣物上的饰品。兴隆洼遗址118号墓的墓主人头部周围集中放置有陶杯、石斧、石叶、各种骨器、野猪的牙饰等。
  葬式:兴隆洼文化的墓穴规模大,墓主人多为仰身直肢。而蒙古国塔木苏格宝力格新石器时代居室葬的规模小墓主人是蹲坐屈肢。
  居室葬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埋葬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被埋葬在室内的死者应是被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撒在墓主人的周围和身上的赤铁矿石粉粒,与远古先民的灵魂观念有关,使他们寄托哀思,对逝者留恋崇拜的心理所在。
  将兴隆洼文化与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粗略的对比得出:两地虽因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各具地区特色;但在新石器时代,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到蒙古国东方省甚至到外贝加尔地区的远古先民们在居住址的选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偏离,文学语言偏离是对常规语言现象的突破、超越。莫里森的《宠儿》的语言偏离不断超越、突破、违反传统常规语言形式,形成语义、语法、书写的独特形式,深刻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关键词:文学;语言;偏离;《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9-02  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市民问政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兴起,其实质就是市民的一种政治参与的新平台。作为一种市民的政治参与途径,探析其兴起的原因,对进一步完善市民问政和推动市民政治参与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市民问政;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56-03  近些年来,市民问政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有的借助网络平
期刊
摘 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昆曲唱腔;美声唱法;咬字方式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台湾名诗人施士洁在甲午战后,大义凛然抛弃在台田庐家产,毅然回归大陆祖籍泉州西岑。内渡以后,他常来往于省垣福州与闽南之间,通过诗文唱和与福州文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本文梳理施士洁《后苏龛合集》中与省垣文友的交往情况,展示近代台湾诗人与福建文人在文化上同脉同源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施士洁;福州文人;交往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
期刊
摘 要:劳伦斯在其作品《虹》中对自然进行深情书写,体现其是一位具有前瞻性自然生态意识的文学家。劳伦斯将今昔两种自然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一方面是希望读者发掘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号召人类谨言慎行,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虹》;自然生态;互惠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89-02  2
期刊
摘 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对其深入系统地分析挖掘,以求呈现中华牛文化的完整内容。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牡;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
期刊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地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54-03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期刊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来看,《圣诞欢歌》揭示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英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贪婪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关键词:《圣诞欢歌》;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当代电影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的挑选,在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选择与契合方面,导演在电影中如何运用策略问题,观众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如何,这些策略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演变中的作用如何等是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导演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45-03  一
期刊
摘 要:公信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度量标准,它是评价和鉴定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地区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民族地区;公信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