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朗读 演绎无限精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说,特别是耐人寻味的优秀小说,含意深长,要想走进作品、作者,就要对一些精彩语段含英咀华,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用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呼兰河传》的28段,即“花开了”一段。
  二、品读
  1.一读,品出层次,读出天真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说后教师总结,第四句是抒情句(从表达方式看),是中心句(从表达内容看),是承上启下句(从结构特点看)。因此,这个语段的展开,是先写景后抒情再写景。
  (3)小结:从刚才的一读,我们发现一个精彩的写景语段,思路的展开总是清晰有序,从最具中国审美情趣的花鸟虫,到倭瓜黄瓜玉米这些植物,再到白色黄色的蝴蝶这些昆虫,都是围绕第四句展开。这样整段文字也就形散神聚,整幅画面也就色彩艳丽,动静相宜,充满童真童趣。难怪茅盾先生会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4)指名读—评价—再读—再评价—齐读,读出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二读,品出“就”字的神韵,读出自由
  (1)找一找,有多少个“就”字。
  (2)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是不是都相同呢?能否将它们整合分类。(学生讨论交流。)
  (3)边说边小结:第一,用在比喻词“像……似的”前面,表示“很”和“真”的意思,起强调作用。第二,用在动词前,表示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自然会怎么样,传达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情感。第三,用在假设关系的语句中,有“万一”、“果真”的意思。
  (4)小组读—评价—再读,读出文字里的自由自在。
  3.三读,品出景物背后的情味,读出诗意
  (1)指名读——评价。
  ·花开了 ·鸟飞了 ·虫子叫了
  ·就像 ·就像 ·就像
  ·花睡醒了似的 ·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在说话似的
  (2)诗意就是如诗歌一样,给人以画面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之感,所以在朗读时,对于这些意象和意境,要用深情来朗读,再读——再评价。
  (3)齐读黄瓜一段。
  ·黄瓜 ·若
  ·愿意开一朵谎花 ·都不愿意
  ·就开一朵谎花 ·就是
  ·愿意结一个黄瓜 ·一个黄瓜都不结
  ·就结一个黄瓜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4)茅盾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篇叙事诗。
  (5)再读“花开了”,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三读,让我们对文段有了更深的理解,读书如品茶,只有细细品味,才会齿颊留香。
  三、结语
  萧红,9岁丧母,父亲暴虐,只有祖父给她温暖。20岁起弃家出走,从此便开始了漫长、艰苦的流亡生涯。她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31岁。但她在病痛中依然留下这阳光的文字,让我们记住萧红,记住呼兰河,记住这精彩的一段。
  【观察者语】
  这是新塍初中陈芳老师执教的一堂阅读课,主要围绕“三读”展开教学。在一个自足的框架里,尝试着完成一种不拘常态的解读,整个教学设计的立意是新颖的,更是可贵的。基于此,笔者对陈老师的课谈几点感受。
  一、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生态语文”着力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回归语文教与学的本真,书声朗朗即是衡量这一点的标准。而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读好教材。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是“例子”就有它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学好“例子”,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地“念”,乃至于“诵”。教师越是玩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往往越是被侵占殆尽。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好书自应朗朗读。书声朗朗,要求语文老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要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在《呼兰河传》一课中,陈芳老师选取其中最精彩的28段重点品读,让读贯穿整堂课,通过“三读”,读出天真,读出自由,读出诗意,整堂课书声朗朗,真正做到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二、走向课堂深度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在走“求思、求解、求底”之路,学生仅仅以“识字、记忆、做题”的阅读路径获得暂时的“成绩冲动”,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当教学定位于面向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追求时,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情去读课文,就是让书把他们带向远方。
  好的文本是迷人的“风景”。进入这个“景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方法的获得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法是引领学生实现文本对话、完成心灵旅程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对文本认真研读、推敲、咀嚼,即进行深度阅读,方可走进作者心灵,从而透彻了解文本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呼兰河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以“找一找,有多少个‘就’字,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是不是都相同,能否将它们整合分类”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品读,悟出“就”字的三种用法,读出字里行间的那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情感,进而明白萧红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曲折后依然在病痛中留下这阳光的文字,因为只有回忆故乡,回忆祖父,才是她精神的最大慰藉。
  三、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追求“诗意的课堂”,最质朴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们能摆脱功利化学习的重荷,重返美好、灵动和意蕴生动的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质之一。构筑诗意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每天享受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人生。
  培养文学的情怀,必须有诗心诗情。而陈老师就是一位富有诗情画意的老师,短短的几行字,在陈老师的巧妙变化下,就成了整齐的诗节,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歌的意境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样的呼兰河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如果不是出于一个语文老师对诗歌的热爱,又怎能在语文课堂上如此诗意的栖居?
  别样朗读,让生态语文课堂精彩无限,记住《呼兰河传》,努力践行生态理念,生态语文必将在语文花圃中盛开鲜艳奇葩。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215624)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有一篇文章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篇文章就叫《香菱学诗》。曹雪芹先生虽然在作品中阐述的是一个学诗的过程,其实他何尝不是在语文的学习上给我们进行了一番详细地指导呢?语文能力的提升就跟文本中的香菱一样,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品读的文章,让其在品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在感悟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这样,在阅读和写作上就可以顺利实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一、品读积累  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经
期刊
《荷塘月色》是篇经典美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不能像过去那样死扣时代背景,先给文章下定论,或是急于把前人的评述传达给学生,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我们强调的是让阅读主体——学生,充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因此,对《荷塘月色》的课堂教学不妨做一些改变 。  一、 让学生反复吟诵  教师可
期刊
本课教学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前提,以疏通文意为基础,抓住一个“痴”字解读张岱。他的痴行显示了他的遗世独立和孤高情怀;他眼中的冬景悠远脱俗,天人合一;他心中的故国情则是深扎心底的永远的伤痛。  教学目标 :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读懂张岱,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
期刊
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灵感启迪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交流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但更应重视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所谓“点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点,二是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语文教育家蔡澄清是这样
期刊
文本的阅读延伸是在教学文本的同时,须要拓展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种方法来全方位地审视文本,经过品味鉴赏、总结归纳,求得融会贯通的效果。拓展的文本可以来源于课内,也可以是课外,这样既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补充和丰富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情感,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相同作者文本拓展  例如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上阕主要抒发苏轼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
期刊
《故乡》是经典文本,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种情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学生初读或许并不喜欢,可是在将来,也许他们以后离开故乡或者回归故乡时会想起《故乡》和他们心中的“闰土”,或者在他们将来的某种情境中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鲁迅的《故乡》在他们心底留下的痕迹。  一、一“句”一世界  用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句子带动全篇情感的脉络,暗合“故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作文能力既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构想。  一、阅读——徜徉盎然书园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要
期刊
生成性文本指的是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可能性,能从教材中读出作者、编者、读者的种种情趣、意图等;二是必要性,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多元解读即是对文本进行切割重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对文本作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阐释与理解。下面我以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之一的《狼》(七年级下)为例,谈谈大致的操
期刊
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用心体会,才能抒发独特感受,而阅读可以构成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这种观察和捕捉需要我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搭建一个审美的桥梁,给学生一个可操作可理解的观察和写作取向。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一、说明文阅读中的生命感悟  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閱读,在情感体验和阅
期刊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当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们总是带着抵触心理,在文言文课堂上,整个课堂就显得比较压抑,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时也没有更大的激情去讲课。既然在我们的内心里,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何必一直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我们就得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味。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