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颤动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给予临床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药物给予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2h、用药后24h心室率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下降,用药前与用药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给予临床治疗,获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胺碘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24-0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中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通常在10%~17%之间[1]。快速心房颤动会造成患者逐渐加大机体心肌耗氧量,改变房室收缩的情况,对心室心输出量、心室充盈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心房转复率,对窦性心律进行维持,能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本文2009年2月~2013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采取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颤动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3±2.1)岁。心功能等级分级如下:8例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梗死位置分布如下:12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4例下壁合并后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4.2±3.5)岁。心功能等级分级如下:6例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梗死位置分布如下:6例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5例下壁合并后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心功能等级、梗死位置分布情况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采用调脂、抗血小板凝集、抗凝等常规治疗。如患者血压较低,则通过多巴胺药物控制血压。患者在用药24h内禁止使用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照组采用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制造的西地兰药物给予临床治疗,生产批号为:H31021070,主要是通过5%葡萄糖与0.4mg西地兰药物相互融合后,给予静脉推注,在5min后完成推注。倘若患者在用药后2h内仍然存在房颤症状,则合理的加大剂量。观察组采用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制造的胺碘酮药物给予静脉注射治疗,生产批号为J20070056,首次治疗时采用20ml生理盐水与150胺碘酮混合给予静脉注射,倘若无法有效控制疾病,则合理的添加70mg~100mg的药物剂量,等到有效的控制疾病后,每天采用600mg胺碘酮药物给予口服治疗,根据患者疾病的需求,慢慢的将药物剂量降低到每天200mg剂量。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室率在用药前、用药后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1.4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1)显效效果:患者用药后发作频率、房颤消失相对于用药前来说,减少超过80%以上,用药后心房颤动等症状基本控制或者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2)有效效果:患者在用药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小,在非睡眠状态下,每分钟平均心率小于80次。(3)无效效果:没有满足上述标准的要求。
1.5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取( ±s)代表计量治疗,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疗總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心室率用药前后的变化
两组研究对象用药前的心室率对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用药后2h、用药后24h心室率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下降,用药前与用药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房颤动并发症,对心肌耗氧量有所加重,造成患者血液动力学紊乱以及逐渐丧失心房功能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2]。胺碘酮药物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属于Ⅲ类药物,其不但对钾通道有所阻断,促进心肌复极有所延长,使钙通道、钠通道受到阻断,使膜反应有所降低,对提前收缩心室等启到抑制的作用。胺碘酮药物能够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对β受体、α受体起到阻断,使冠状动脉有所扩张,且促进血液供应明显增加,对室内传导不会产生影响,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给予临床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7(05):865-866.
[2] 贾迎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7(11):172-17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胺碘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24-0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中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通常在10%~17%之间[1]。快速心房颤动会造成患者逐渐加大机体心肌耗氧量,改变房室收缩的情况,对心室心输出量、心室充盈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心房转复率,对窦性心律进行维持,能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本文2009年2月~2013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采取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颤动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3±2.1)岁。心功能等级分级如下:8例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梗死位置分布如下:12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4例下壁合并后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4.2±3.5)岁。心功能等级分级如下:6例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梗死位置分布如下:6例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5例下壁合并后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心功能等级、梗死位置分布情况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采用调脂、抗血小板凝集、抗凝等常规治疗。如患者血压较低,则通过多巴胺药物控制血压。患者在用药24h内禁止使用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照组采用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制造的西地兰药物给予临床治疗,生产批号为:H31021070,主要是通过5%葡萄糖与0.4mg西地兰药物相互融合后,给予静脉推注,在5min后完成推注。倘若患者在用药后2h内仍然存在房颤症状,则合理的加大剂量。观察组采用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制造的胺碘酮药物给予静脉注射治疗,生产批号为J20070056,首次治疗时采用20ml生理盐水与150胺碘酮混合给予静脉注射,倘若无法有效控制疾病,则合理的添加70mg~100mg的药物剂量,等到有效的控制疾病后,每天采用600mg胺碘酮药物给予口服治疗,根据患者疾病的需求,慢慢的将药物剂量降低到每天200mg剂量。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室率在用药前、用药后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1.4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1)显效效果:患者用药后发作频率、房颤消失相对于用药前来说,减少超过80%以上,用药后心房颤动等症状基本控制或者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2)有效效果:患者在用药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小,在非睡眠状态下,每分钟平均心率小于80次。(3)无效效果:没有满足上述标准的要求。
1.5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取( ±s)代表计量治疗,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疗總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心室率用药前后的变化
两组研究对象用药前的心室率对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用药后2h、用药后24h心室率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下降,用药前与用药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房颤动并发症,对心肌耗氧量有所加重,造成患者血液动力学紊乱以及逐渐丧失心房功能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2]。胺碘酮药物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属于Ⅲ类药物,其不但对钾通道有所阻断,促进心肌复极有所延长,使钙通道、钠通道受到阻断,使膜反应有所降低,对提前收缩心室等启到抑制的作用。胺碘酮药物能够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对β受体、α受体起到阻断,使冠状动脉有所扩张,且促进血液供应明显增加,对室内传导不会产生影响,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给予临床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7(05):865-866.
[2] 贾迎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7(1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