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喋血疆场,疆场就是战场,人们顺口就念出了这个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竟然被误用了数百年!
“疆场”的“场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字是“埸”,读作“yì”,右边从“易”,而不是繁体字的“场”。“场和“埸”的区别很大。“场”的本义是平坦的空地,《说文解字》解释为:“祭神道也。”祭神的时候,筑起的土堆叫“坛”,辟出的空地叫“场”。而“埸”的本义是田界,孔颖达解释道:“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为易。”“疆”和“埸”的区别是:大的田界叫“疆”,小的田界叫“埸”,因此只能“疆埸”连用,而不能连用作今天的“疆场”。
“疆埸”是一个同义连绵词,本义就是田界、田边。《诗经》中的《信南山》一诗吟咏道:“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翼翼”是形容田界修理得很整饬的样子,“彧彧”是形容庄稼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接着又吟咏道:“中田有芦,疆埸有瓜。”中间的田里种的有萝卜,田地边上种的有瓜。“疆埸”因为是田界,于是引申为两国的边境。《左传》中屡屡出现这个称谓。据《桓公十七年》载,齐国入侵略鲁国的边境,守卫边境的官吏告知鲁桓公,鲁桓公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成公十三年》载:“郑人怒君之疆埸。”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疆埸”一词都是这样的用法。
“疆埸”既为边境,当然容易发生战事,因此“疆埸”又引申为战场,直到元代,指代战场的从来就是“疆埸”一词,比如杜牧的上表:“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王安石的书信中有:“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執敌捍患之材。”大约从元代开始,出身市民阶层的作家们开始眼花,把“埸”字看成了“场”字,“疆埸”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疆场”,一直误用到了今天。
“疆场”的“场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字是“埸”,读作“yì”,右边从“易”,而不是繁体字的“场”。“场和“埸”的区别很大。“场”的本义是平坦的空地,《说文解字》解释为:“祭神道也。”祭神的时候,筑起的土堆叫“坛”,辟出的空地叫“场”。而“埸”的本义是田界,孔颖达解释道:“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为易。”“疆”和“埸”的区别是:大的田界叫“疆”,小的田界叫“埸”,因此只能“疆埸”连用,而不能连用作今天的“疆场”。
“疆埸”是一个同义连绵词,本义就是田界、田边。《诗经》中的《信南山》一诗吟咏道:“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翼翼”是形容田界修理得很整饬的样子,“彧彧”是形容庄稼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接着又吟咏道:“中田有芦,疆埸有瓜。”中间的田里种的有萝卜,田地边上种的有瓜。“疆埸”因为是田界,于是引申为两国的边境。《左传》中屡屡出现这个称谓。据《桓公十七年》载,齐国入侵略鲁国的边境,守卫边境的官吏告知鲁桓公,鲁桓公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成公十三年》载:“郑人怒君之疆埸。”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疆埸”一词都是这样的用法。
“疆埸”既为边境,当然容易发生战事,因此“疆埸”又引申为战场,直到元代,指代战场的从来就是“疆埸”一词,比如杜牧的上表:“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王安石的书信中有:“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執敌捍患之材。”大约从元代开始,出身市民阶层的作家们开始眼花,把“埸”字看成了“场”字,“疆埸”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疆场”,一直误用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