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场”原是错别词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喋血疆场,疆场就是战场,人们顺口就念出了这个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竟然被误用了数百年!
  “疆场”的“场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字是“埸”,读作“yì”,右边从“易”,而不是繁体字的“场”。“场和“埸”的区别很大。“场”的本义是平坦的空地,《说文解字》解释为:“祭神道也。”祭神的时候,筑起的土堆叫“坛”,辟出的空地叫“场”。而“埸”的本义是田界,孔颖达解释道:“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为易。”“疆”和“埸”的区别是:大的田界叫“疆”,小的田界叫“埸”,因此只能“疆埸”连用,而不能连用作今天的“疆场”。
  “疆埸”是一个同义连绵词,本义就是田界、田边。《诗经》中的《信南山》一诗吟咏道:“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翼翼”是形容田界修理得很整饬的样子,“彧彧”是形容庄稼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接着又吟咏道:“中田有芦,疆埸有瓜。”中间的田里种的有萝卜,田地边上种的有瓜。“疆埸”因为是田界,于是引申为两国的边境。《左传》中屡屡出现这个称谓。据《桓公十七年》载,齐国入侵略鲁国的边境,守卫边境的官吏告知鲁桓公,鲁桓公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成公十三年》载:“郑人怒君之疆埸。”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疆埸”一词都是这样的用法。
  “疆埸”既为边境,当然容易发生战事,因此“疆埸”又引申为战场,直到元代,指代战场的从来就是“疆埸”一词,比如杜牧的上表:“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王安石的书信中有:“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執敌捍患之材。”大约从元代开始,出身市民阶层的作家们开始眼花,把“埸”字看成了“场”字,“疆埸”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疆场”,一直误用到了今天。
其他文献
火器的革新与冷兵器的退步  北宋与南唐之间的皖口之战,不仅决定了南唐政权最终覆灭的命运,也是一次以火箭、猛火油机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相对抗为突出特色的典型战例。这与宋太祖重视火药武器的研发密不可分,也体现出宋朝整顿军工生产所取得的成果。然而,短兵相接、近身格斗所用的刀、枪、剑等士兵基本装备,却仍停留在唐代的水平上。这其中既有武器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北宋尚武之风越来越弱的时代特质亦不无关系。  ——范
期刊
从富强到文明的近代强国梦  晚清是一个国家主义狂飙的年代,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引之下,中国人相信优胜劣汰,强权就是公理,国家实力就是一切。然而,日益弥漫的物质实利主义摧毁了中国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造成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乱局与精神危机。不久后世界大战,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废墟之中意识到国家主义与物质主义是现代文明两帖可怕的毒药,于是从生存竞争的迷雾中醒来,产生了“五四”时代广泛
期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信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定不移地为此奋斗。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周文雍的“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贞与坚守。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党更是自觉地把宗旨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  萧乾的书桌像刺猬  萧乾的家,极乱,极拥挤,来的客人一多,三五个就麻
期刊
中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评价,不是从一开始就固定的。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其实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较大的出入,在漫长的历史中,诸葛亮有一个逐渐被神化的过程。而這个神化的痕迹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  苏东坡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诵千古,“赤壁大战”也成为了一个经典。很多人可能认为,诗中“羽扇纶巾”说的就是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的风采。其实,这种赞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属于
期刊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主体,故自称“中国”、“中华”;而周边乃至更远的地区与国家都是蛮夷戎狄居住的化外之地。这样,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自然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因而,在政策导向上则是“王者不治夷狄
期刊
本文题目所指有人不知职称,是说这人不为职称所累,对职称不去上心,犹如不知。这个人就是昔日燕京大学研究生,后来的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  事情发生在1935年。是年周一良从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去清华大学旁听陈寅恪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的课程。周听陈先生的课顿觉自己“眼前放一异彩”,从此对陈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下决心要像陈先生那样治学,尤其是治魏晋南北朝史。由于旁听陈寅恪先
期刊
如今,“我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几成日常口语。一方面说明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之普及广和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窦娥之冤是大众普遍的共识。笔者无意推翻这种“共识”,因为笔者与大家一样,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局外人,都是看戏、读剧本的,剧情摆在那儿,一目了然。但是,如果我们换个位,不做观众和读者,而是入戏,结果又会怎样呢?  窦娥之原形,是汉代的“东海孝妇”。我们不说汉代,单说元代。元代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据,
期刊
“环保”这个概念无疑是很现代,甚至可以说很时髦的。然而事实上,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人们从很早便开始了,并且一直没有停步。《孟子》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则将“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摆在“圣王之制也”的高度。后来,儒释道三家更是分别以自己的视角,阐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有這些
期刊
“好难听”:慈禧三个字断人前程  清未殿试,有贡士名叫王国钧,名字含义本不错,国钧者,国家和重任也。王国钧在殿试中名列前茅,慈禧念了王的姓名却说“好难听。” 因为这三个字与 “亡国君” 相谐实在太不吉利,王国钧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終。  拍马屁拍出状元郎  太平天国占领武昌后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任主考官。试题为代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全榜中者六百余人其中一刘姓者写道:“三皇不足为皇,
期刊
罗荣桓与贺龙、聂荣臻元帅去天津胜芳参观过所谓“亩产20万斤”的高产卫星田,卫星田把其他田里的水稻集中移栽到一块地里。罗帅弯下腰,用手杖捅一捅那密不透风的稻棵,看到地头上架起一排鼓风机在给密植的水稻吹风。见此,罗荣桓就问公社书记:“是不是所有的田地都能用上鼓风机?”公社书记摇搖头说:“不是。”罗荣桓直率地说:“你们这块试验田既然不能推广,这试验不能算是成功。”旁边的一位同志笑着说:“可要鼓气,不要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