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要求,是人们内因趋向性的发展活动,苏州园林、桂林的风景因其美而使人翘首向往;雷锋、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因其美而被奉为楷模,当学生发现了什么是美,就会产生接近它,得到它,甚至把它体现在自己身上的欲望,这种欲望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其强烈,在学校,美育融化于各门功课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以自身的特有方式——点、线、面、形、体、色等造型因素,最直接最迅速地传导到大脑,作用于人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丑恶现象的憎恶,对善良、公正、正直、英勇的称颂和敬仰,从而在人一生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存在着老师照本教,学生照本画的情况,如要求学生创作幅《街景》,学生只能把看到的楼房、车辆,行人一起堆砌到画面上,这样的教学不仅单调枯燥,学生思维简单,更重要的是忽略了艺术性创造的特征,扼制了学生艺术创作才能的萌发。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发挥创造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美术组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直观教具入手,培养学生想象力
美术课堂教学,动用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想象力是科学可行的基本教学方法,原因有两个:一是直观教具教学符合物质第一,认识第二的原则,说教再好也不如教具直观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用直观教具启发诱导学生是促进他们展开想象力的第一项原则。二是直观教具是学生的想象感知的第一手材料,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是新的没有直接见过的事物形象,未经加工改造,它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它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是新形式的再创造,是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想象的一切材料取自对客观现实的感受,教具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物体,因而它能为想象提供感知材料。例如:
第一,通过基本型教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物体的某些特征,想象出新的形象。如教师根据一个桔瓣的形状画出与之相似的月亮,以至联想画出镰刀、眼睛、小船等。这些想象来源于教材,而又超于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通过综合性材料的展示,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为美术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例如《七巧板》一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七巧板,教学时,先用投影仪放出他们拼成的正方形的圆缘,随即伴放录音“我的本领录,形状变得巧,刚才不是方,转眼成老猫,变!喵”学生看到屏蔽上正方形成了一个猫的剪影形象,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拼拼想想,看谁拼的好,拼的多,在这种愉悦的声、形、色、意游戏中,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想象,用手拼凑,做到手、脑、眼并用,从而激发了想象力的萌发。
二、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临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生活,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知识思路,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画《雄鸡》,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即课前观察阶段和思维创设阶段,前一阶段包括观察、临摹。课前,首先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有目的的观察雄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尤其是观察雄鸡每做一项事情的动态表现。例如:啼鸣时的形态,寻食时的样子等。观察之后用线条勾画出想象中的基本轮廓,这样一来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回忆力。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思维阶段,也就是想象创作深化训练,美术课上教师把学生的课前作业,选优展评,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接着在学生作业中选择不同姿态的雄鸡,经修改后加工作为范画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范画突出了两种不同姿态的鸡,一只昂首挺胸、神气活现,一只翘尾低头觅食,这时老师启发提问:这两只鸡分别在干什么?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两幅画定个题目吗?讨论后让学生以此为主体任选一种姿态的雄鸡发挥自己的想象,添上自己喜爱的景物构成一幅图画。再看学生的作品,有的雄鸡在蓝天白云下打斗;有的雄鸡在红花绿草中捉虫;有的雄鸡在鸡棚中引颈长鸣……千姿百态,充满了童稚的情趣,出色地发散了思维,体现了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在提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各种设想,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
由于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以塑造具体的可视的艺术形象为目的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外也不能忽视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美术第一册13课《会飞的花朵》,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多种造形,从而形成用三角形概括表现物色的能力。教学这部分,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两步进行教学,即具体形象思维和想象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第一步先让学生直观一把三角尺,使学生知道尺子的外形特征是一个三角形,并根据学生平日受撑绳这一习惯,让学生撑出各种三角形,让学生在无限乐趣中获得了第一感知印象,即兴让学生画出印象最深的两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绝大部分学生很快画了出来,在他们进一步了解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画法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思维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创作出一幅有山、有水、有船的美丽画面——《可爱的家乡》。
实践证明,美术教学本着形象感知——发用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存在着老师照本教,学生照本画的情况,如要求学生创作幅《街景》,学生只能把看到的楼房、车辆,行人一起堆砌到画面上,这样的教学不仅单调枯燥,学生思维简单,更重要的是忽略了艺术性创造的特征,扼制了学生艺术创作才能的萌发。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发挥创造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美术组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直观教具入手,培养学生想象力
美术课堂教学,动用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想象力是科学可行的基本教学方法,原因有两个:一是直观教具教学符合物质第一,认识第二的原则,说教再好也不如教具直观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用直观教具启发诱导学生是促进他们展开想象力的第一项原则。二是直观教具是学生的想象感知的第一手材料,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是新的没有直接见过的事物形象,未经加工改造,它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它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是新形式的再创造,是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想象的一切材料取自对客观现实的感受,教具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物体,因而它能为想象提供感知材料。例如:
第一,通过基本型教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物体的某些特征,想象出新的形象。如教师根据一个桔瓣的形状画出与之相似的月亮,以至联想画出镰刀、眼睛、小船等。这些想象来源于教材,而又超于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通过综合性材料的展示,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为美术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例如《七巧板》一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七巧板,教学时,先用投影仪放出他们拼成的正方形的圆缘,随即伴放录音“我的本领录,形状变得巧,刚才不是方,转眼成老猫,变!喵”学生看到屏蔽上正方形成了一个猫的剪影形象,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拼拼想想,看谁拼的好,拼的多,在这种愉悦的声、形、色、意游戏中,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想象,用手拼凑,做到手、脑、眼并用,从而激发了想象力的萌发。
二、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临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生活,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知识思路,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画《雄鸡》,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即课前观察阶段和思维创设阶段,前一阶段包括观察、临摹。课前,首先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有目的的观察雄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尤其是观察雄鸡每做一项事情的动态表现。例如:啼鸣时的形态,寻食时的样子等。观察之后用线条勾画出想象中的基本轮廓,这样一来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回忆力。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思维阶段,也就是想象创作深化训练,美术课上教师把学生的课前作业,选优展评,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接着在学生作业中选择不同姿态的雄鸡,经修改后加工作为范画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范画突出了两种不同姿态的鸡,一只昂首挺胸、神气活现,一只翘尾低头觅食,这时老师启发提问:这两只鸡分别在干什么?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两幅画定个题目吗?讨论后让学生以此为主体任选一种姿态的雄鸡发挥自己的想象,添上自己喜爱的景物构成一幅图画。再看学生的作品,有的雄鸡在蓝天白云下打斗;有的雄鸡在红花绿草中捉虫;有的雄鸡在鸡棚中引颈长鸣……千姿百态,充满了童稚的情趣,出色地发散了思维,体现了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在提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各种设想,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
由于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以塑造具体的可视的艺术形象为目的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外也不能忽视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美术第一册13课《会飞的花朵》,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多种造形,从而形成用三角形概括表现物色的能力。教学这部分,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两步进行教学,即具体形象思维和想象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第一步先让学生直观一把三角尺,使学生知道尺子的外形特征是一个三角形,并根据学生平日受撑绳这一习惯,让学生撑出各种三角形,让学生在无限乐趣中获得了第一感知印象,即兴让学生画出印象最深的两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绝大部分学生很快画了出来,在他们进一步了解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画法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思维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创作出一幅有山、有水、有船的美丽画面——《可爱的家乡》。
实践证明,美术教学本着形象感知——发用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