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也必将以此为目标。本文以“责任担当”为切入口,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尝试从生物科学史教学、生物实验教学、STS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科学史;生物实验;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13-2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他人应该负责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然而,如今学生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悖离现象:娇横放纵,不敬师长;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公德、纪律意识低下等。追寻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立德树人”并未落到实处。通过班会课的正常开展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则可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二、关于“责任担当”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责任担当”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包括“责任担当”素养在内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素养内容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三个基本要点[1]。
2.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长调研报告》指出: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又相对缺失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以“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为起点,贯穿以“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素养的渗透,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的策略
1.在生物科学史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经历与前人结论不同时的怀疑与思考,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百折不烧的精神,包涵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养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表现出的善于思考、坚持不懈、勇于质疑、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
(1)适当补充与拓展生物科学史 创设熏陶情境
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学为例:通过对科学史材料的分析,拉马克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不顾世俗的反对和抨击,勇于坚守自己的观点。在教学时可补充如下材料:1821年,由于长期在显微镜下观察低等生物,77岁的拉马克双目失明。当时他正在撰写11卷本的《无脊椎动物志》,已完成前9卷。在强大的毅力支撑下,他通过口述完成了后两卷。1829年,拉马克去世,家庭的贫困使得他只能被混葬在贫民公墓里。简单的陈述与讨论后,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会有深刻的感悟与感动。
(2)有机调整与整合生物科学史 形成科学态度
如在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一节时,插入此部分相关的科学史: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合作组织(美、英、日、中、德、法)参与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作图,中国科学家虽然只分配到1%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们积极合作,不懈努力,提前一年完成了工作。这是一项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适当补充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简要科学史:潜心6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终于出培育水稻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可以回顾胰岛素合成的科学史:在当时及其简陋的情况下,从1958年确定课题,到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正是团队意识、互助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及荣誉感,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
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探究为特点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1)实验设计理念的更新
限于课时安排与各学校实验条件的的差异,某些需要较长时间准备的实验很难得到正常开展,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等。但仅仅通过书本知识的讲授,又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一种打击。笔者的解决之道在于,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设计、完成模拟性实验。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在微机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化腐朽为神奇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老师(学生)设计低成本、低消耗、低(无)污染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设计中,筛选替换有毒有害材料为绿色材料,降低能耗,降低成本会使学生树立健康、环保理念,这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容易划伤手,而且易弯曲,划破滤纸等,实际操作可改用牙签代替,或用盖玻片的一侧蘸取滤液,然后在滤纸条的铅笔线上轻轻按一下,重复几次,效果较好[3]。
(2)实验安全教育的规范
生物实验室安全既是指实验者的安全也包括实验生物、实验仪器和实验场所的安全[4]。根据实验流程,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包含三部分内容:实验前的安全预防措施及提醒;实验中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实验后的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清理及实验者自身清洗[5]。 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实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实验仪器,在其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载玻片或盖玻片破碎的情况,在相关实验课课前都需要口头提醒:“请小心使用显微镜”“载玻片与盖玻片使用要小心”“如果打碎玻璃制品,请告知任课教师并及时安全处理”。凡是在实验中需要用电器的,教师需提醒学生安全用电。实验结束后处理废弃物时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如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丙酮是有毒化学试剂,若直接倒入下水池中,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需要交由教师统一处理。
为了避免实验危险因素的影响,可对部分实验环节进行改进。如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可为学生每人准备一段3cm左右的胶皮管,在做徒手切片实验时,让学生把它套在食指的指肚一侧,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3]。
实验中安全教育以及包含于其内的环保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对集体的负责。在实验中培养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实验内容形式的丰富
传统的实验教学仅指在生物学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活动。本文所探讨的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和校园内外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以是动手、观察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探究性活动。
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低起点”实验逐步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水到渠成”。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和经验基础上,构建适宜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发展的实验活动。如苹果、梨等常见水果的褐变现象,这是其中相关的酶加速了这个反应。我们可以开展“减慢水果褐变的方法研究”,利用柠檬水、糖水、沸水等处理,比较得出结果。这与教材中“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不同,其更贴合学生实际,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也更容易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果褐变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的探究课题,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提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同时,依托身边的资源,如选派学习小组到相关大学实验室或具有地方生物特色的工厂(如通州大富豪啤酒厂、通州石港新中乳腐厂等)学习参观,再通过小组展示,将学习成果与参观心得与大家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地方企业特有的文化自信、大学实验室严苛的标准及老师、工人师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大家的学习与继承。
3.在STS教育中渗透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融合的教育称为“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实行STS教育的内涵就从社会需求与应用的视角,来进一步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STS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始终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能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形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1)积极参与社会生物热点问题讨论 形成理性判断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在进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的教学时,考虑到转基因食品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争议,笔者考虑让学生深入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学习调查中去。首先,安排学生对主流超市中的转基因食用油数量差异、是否显著标记等(在售的转基因食品主要以食用油为主)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民众对转基因食用油的了解程度。其次,利用网络了解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中的典型事件,如崔永元与方舟子之争、儿童试验转基因大米、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教授关于转基因玉米NK603喂食鼠实验。最后,运用已学习的科学知识,解释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并对相关问题作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
(2)主动开展生物安全健康知识宣传 培养志愿精神
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有感恩之心是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表现。借助已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在适当的时机走进社区、社会,进行生物安全健康知识宣传,帮助民众消除错误认知,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据东方网2016年12月1日报道:2016年前9个月,全国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余人,并以青壮年为主。青壮年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受害者。中国艾滋病疫情在青壮年群体中上升较快,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现实[6]。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与必修3中多次提到HIV与艾滋病,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将知识传播到社区,传播到社会。在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各地都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一方面,我们通过佩戴红丝带传达防治艾滋病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已有的生物科学知识设计宣传册,包含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性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保护好自己。除了艾滋病防治,像乙肝、肺結核防治的宣传,高中学生也都可以参加,而且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与志愿服务,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生物科学史的选择、实验教学的开展及STS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在生物课堂中也能贯彻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汤林春,李金钊,等.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长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7(03).
[3]施亚筠.高中生物实验的几处改进和分析[J].中学生物学,2012(11).
[4]张海银.美国中学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及特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4(08).
[5]贾秀丽.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实验安全教育特点及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16(13).
[6]中国艾滋病现状分析2016:性观念趋于开放性知识仍显滞后.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1201153925984.html.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科学史;生物实验;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13-2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他人应该负责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然而,如今学生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悖离现象:娇横放纵,不敬师长;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公德、纪律意识低下等。追寻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立德树人”并未落到实处。通过班会课的正常开展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则可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二、关于“责任担当”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责任担当”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包括“责任担当”素养在内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素养内容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三个基本要点[1]。
2.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长调研报告》指出: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又相对缺失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以“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为起点,贯穿以“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素养的渗透,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的策略
1.在生物科学史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经历与前人结论不同时的怀疑与思考,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百折不烧的精神,包涵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养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表现出的善于思考、坚持不懈、勇于质疑、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
(1)适当补充与拓展生物科学史 创设熏陶情境
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学为例:通过对科学史材料的分析,拉马克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不顾世俗的反对和抨击,勇于坚守自己的观点。在教学时可补充如下材料:1821年,由于长期在显微镜下观察低等生物,77岁的拉马克双目失明。当时他正在撰写11卷本的《无脊椎动物志》,已完成前9卷。在强大的毅力支撑下,他通过口述完成了后两卷。1829年,拉马克去世,家庭的贫困使得他只能被混葬在贫民公墓里。简单的陈述与讨论后,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会有深刻的感悟与感动。
(2)有机调整与整合生物科学史 形成科学态度
如在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一节时,插入此部分相关的科学史: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合作组织(美、英、日、中、德、法)参与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作图,中国科学家虽然只分配到1%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们积极合作,不懈努力,提前一年完成了工作。这是一项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适当补充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简要科学史:潜心6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终于出培育水稻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可以回顾胰岛素合成的科学史:在当时及其简陋的情况下,从1958年确定课题,到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正是团队意识、互助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及荣誉感,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
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探究为特点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1)实验设计理念的更新
限于课时安排与各学校实验条件的的差异,某些需要较长时间准备的实验很难得到正常开展,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等。但仅仅通过书本知识的讲授,又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一种打击。笔者的解决之道在于,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设计、完成模拟性实验。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在微机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化腐朽为神奇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老师(学生)设计低成本、低消耗、低(无)污染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设计中,筛选替换有毒有害材料为绿色材料,降低能耗,降低成本会使学生树立健康、环保理念,这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容易划伤手,而且易弯曲,划破滤纸等,实际操作可改用牙签代替,或用盖玻片的一侧蘸取滤液,然后在滤纸条的铅笔线上轻轻按一下,重复几次,效果较好[3]。
(2)实验安全教育的规范
生物实验室安全既是指实验者的安全也包括实验生物、实验仪器和实验场所的安全[4]。根据实验流程,生物实验安全教育包含三部分内容:实验前的安全预防措施及提醒;实验中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实验后的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清理及实验者自身清洗[5]。 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实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实验仪器,在其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载玻片或盖玻片破碎的情况,在相关实验课课前都需要口头提醒:“请小心使用显微镜”“载玻片与盖玻片使用要小心”“如果打碎玻璃制品,请告知任课教师并及时安全处理”。凡是在实验中需要用电器的,教师需提醒学生安全用电。实验结束后处理废弃物时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如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丙酮是有毒化学试剂,若直接倒入下水池中,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需要交由教师统一处理。
为了避免实验危险因素的影响,可对部分实验环节进行改进。如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可为学生每人准备一段3cm左右的胶皮管,在做徒手切片实验时,让学生把它套在食指的指肚一侧,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3]。
实验中安全教育以及包含于其内的环保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对集体的负责。在实验中培养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实验内容形式的丰富
传统的实验教学仅指在生物学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活动。本文所探讨的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和校园内外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以是动手、观察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探究性活动。
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低起点”实验逐步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水到渠成”。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和经验基础上,构建适宜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发展的实验活动。如苹果、梨等常见水果的褐变现象,这是其中相关的酶加速了这个反应。我们可以开展“减慢水果褐变的方法研究”,利用柠檬水、糖水、沸水等处理,比较得出结果。这与教材中“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不同,其更贴合学生实际,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也更容易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果褐变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的探究课题,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提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同时,依托身边的资源,如选派学习小组到相关大学实验室或具有地方生物特色的工厂(如通州大富豪啤酒厂、通州石港新中乳腐厂等)学习参观,再通过小组展示,将学习成果与参观心得与大家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地方企业特有的文化自信、大学实验室严苛的标准及老师、工人师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大家的学习与继承。
3.在STS教育中渗透渗透“责任担当”素养培养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融合的教育称为“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实行STS教育的内涵就从社会需求与应用的视角,来进一步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STS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始终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能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形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1)积极参与社会生物热点问题讨论 形成理性判断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在进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的教学时,考虑到转基因食品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争议,笔者考虑让学生深入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学习调查中去。首先,安排学生对主流超市中的转基因食用油数量差异、是否显著标记等(在售的转基因食品主要以食用油为主)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民众对转基因食用油的了解程度。其次,利用网络了解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中的典型事件,如崔永元与方舟子之争、儿童试验转基因大米、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教授关于转基因玉米NK603喂食鼠实验。最后,运用已学习的科学知识,解释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并对相关问题作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
(2)主动开展生物安全健康知识宣传 培养志愿精神
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有感恩之心是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表现。借助已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在适当的时机走进社区、社会,进行生物安全健康知识宣传,帮助民众消除错误认知,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据东方网2016年12月1日报道:2016年前9个月,全国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余人,并以青壮年为主。青壮年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受害者。中国艾滋病疫情在青壮年群体中上升较快,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现实[6]。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与必修3中多次提到HIV与艾滋病,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将知识传播到社区,传播到社会。在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各地都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一方面,我们通过佩戴红丝带传达防治艾滋病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已有的生物科学知识设计宣传册,包含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性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保护好自己。除了艾滋病防治,像乙肝、肺結核防治的宣传,高中学生也都可以参加,而且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与志愿服务,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生物科学史的选择、实验教学的开展及STS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在生物课堂中也能贯彻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汤林春,李金钊,等.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长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7(03).
[3]施亚筠.高中生物实验的几处改进和分析[J].中学生物学,2012(11).
[4]张海银.美国中学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及特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4(08).
[5]贾秀丽.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实验安全教育特点及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16(13).
[6]中国艾滋病现状分析2016:性观念趋于开放性知识仍显滞后.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120115392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