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以其和谐优美的构图画面,深刻隽永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中国特色在整个敦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与中西古代绘画的对比三个方面,对《反弹琵琶》画面与“反弹琵琶”形象进行浅析,进一步向大众展现“反弹琵琶”以及其背后整个敦煌文化的不朽诗篇。
【关键词】:反弹琵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对比
引言
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动态资料的情况下,那些凝固在敦煌石窟壁面的历代舞蹈形象,就成为了十分罕见、珍贵的舞蹈史料。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富丽多彩的的多元舞蹈文化世界,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文化之长,堪称是东西方舞蹈与绘画艺术的结晶。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并为今人创作、表演舞蹈提供了最具体、生动的参照形象。
琵琶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器,至唐宋时期,琵琶在众多乐器中已占有了独特地位,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的重要乐器。在敦煌壁画天宫乐舞的场景中,出现了许多执琵琶而舞的形象。虽然琵琶作为舞具,其奏乐功能就大大削弱了。然而,舞者“反弹琵琶”的舞姿,既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创造,又可显示出舞者高超的技艺,别有一番风韵。在敦煌众多绘有琵琶舞图的窟龛中,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可谓其中翘楚。
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反弹琵琶”是将高超的弹奏技艺与绝妙的舞蹈本领结合的既奏乐又跳舞的一个形象,它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同时,“反弹琵琶”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反弹琵琶”的形象浓缩了大唐的万千气象,有着杰出的艺术价值与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方代表,它以独特的东方浪漫美学区别于西方的写实艺术,成为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笔者在下文中将从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反弹琵琶》画面与“反弹琵琶”形象进行浅析。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风疾而和谐。“反弹琵琶”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与优雅迷人的形象集为一体,是敦煌飞天的杰作,呈现出别样的风格和特点。
伎乐天是古代的吉祥图案,持乐器的飞天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纹样随着时代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向趋于“秀骨清像”,这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佛教中的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养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混合,男女不分,只能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反弹琵琶”中的伎乐天,手持琵琶,反弹奏乐,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在仙乐声中,翩翩翻飞,天衣裙踞如游龙惊风,摇曳身姿,项饰臂训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绕清韵。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點,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的经典形象。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其特有的艺术性决定了它在敦煌壁画中的地位。“反弹琵琶”的艺术形象是“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它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画面表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欢乐场面,变幻生动,在技法上融合东西方文化中的多重因子,于整体画面而言,其中飞天神情悠然自得,姿态优美,线条灵动,五彩天衣,超越了其物质意义上的媒介,宛如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是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的艺术形象。
敦煌壁画伎乐天舞伎将琵琶置于肩上反弹,弹者以左腿作为重心支撑全身,右腿提起呈“金鸡独立”之势,小腿与脚腕微向里弯曲,五趾有力的张开,左手持琵琶于脑后,右手弹拨,体现出了优雅的美学风格。其创作巧妙的运用对称的艺术手法,竭力追求不对称的形式美,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心神合一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和谐美的典范。
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物,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相关方面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敦煌壁画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反弹琵琶”艺术形象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民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等。”民俗文化源自人民,同时也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很多人认为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形式就是绘画。不论是距今万年以上的非洲岩画,还是我国敦煌的莫高窟壁画,都佐证了此点。作为一种以再现为手段、以世间万物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中国古代的壁画作为一种深深扎根民间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无疑体现着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壁画作为一种反映生活的创作形式,无疑也含有许多宗教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反弹琵琶”的宗教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 “反弹琵琶”的内容是宗教题材。通过分析《伎乐图》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和场景都是在宗教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佛教、道教的相关内容在壁画中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的伎乐天的舞蹈姿势与佛教里面的菩萨雕像很相似。“反弹琵琶”是宗教表达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意识。劳动者在创作“反弹琵琶”的时候,之所以将伎乐天形象与宗教人物描绘得相似,一方面是受统治者的影响,当时统治者很崇尚宗教,故画师手下的壁画也会有宗教的影子;另一方面,“反弹琵琶”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水平,隋唐是个昌盛繁荣的朝代,壁画中显示的也多是繁华、享乐的场景。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默默地流淌于古代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作为壁画师,头脑中天生就印刻了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其中,而这些思想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反弹琵琶”的古代哲学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 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了“反弹琵琶”的内容。除了审美装饰之外,还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壁画的大多数题材和内容都体现了传统的忠、孝、礼、义等道德观的文化内涵。而儒、释、道诸家的思想、伦理、观念等在壁画中也通过丰富的隐喻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了“反弹琵琶”的形式。除了内容,壁画的形式也非常重要,以前对此研究不多。壁画的形式同内容一样也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色彩上,我们也感受到中国五行思想对其的影响,壁画中大多用五种颜色——强烈的红、黄、青三原色加上黑与白。
结语
“反弹琵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形象艺术,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来源于一个时代,又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它为我们今天研究大唐盛世与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物质材料,不愧为敦煌壁画中的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克芬.天上人间舞蹁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史敏.试论敦煌飞天的动感与艺术形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3):61-64.
【关键词】:反弹琵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对比
引言
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动态资料的情况下,那些凝固在敦煌石窟壁面的历代舞蹈形象,就成为了十分罕见、珍贵的舞蹈史料。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富丽多彩的的多元舞蹈文化世界,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文化之长,堪称是东西方舞蹈与绘画艺术的结晶。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并为今人创作、表演舞蹈提供了最具体、生动的参照形象。
琵琶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器,至唐宋时期,琵琶在众多乐器中已占有了独特地位,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的重要乐器。在敦煌壁画天宫乐舞的场景中,出现了许多执琵琶而舞的形象。虽然琵琶作为舞具,其奏乐功能就大大削弱了。然而,舞者“反弹琵琶”的舞姿,既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创造,又可显示出舞者高超的技艺,别有一番风韵。在敦煌众多绘有琵琶舞图的窟龛中,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可谓其中翘楚。
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反弹琵琶”是将高超的弹奏技艺与绝妙的舞蹈本领结合的既奏乐又跳舞的一个形象,它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同时,“反弹琵琶”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反弹琵琶”的形象浓缩了大唐的万千气象,有着杰出的艺术价值与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方代表,它以独特的东方浪漫美学区别于西方的写实艺术,成为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笔者在下文中将从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反弹琵琶》画面与“反弹琵琶”形象进行浅析。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风疾而和谐。“反弹琵琶”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与优雅迷人的形象集为一体,是敦煌飞天的杰作,呈现出别样的风格和特点。
伎乐天是古代的吉祥图案,持乐器的飞天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纹样随着时代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向趋于“秀骨清像”,这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佛教中的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养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混合,男女不分,只能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反弹琵琶”中的伎乐天,手持琵琶,反弹奏乐,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在仙乐声中,翩翩翻飞,天衣裙踞如游龙惊风,摇曳身姿,项饰臂训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绕清韵。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點,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的经典形象。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其特有的艺术性决定了它在敦煌壁画中的地位。“反弹琵琶”的艺术形象是“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它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画面表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欢乐场面,变幻生动,在技法上融合东西方文化中的多重因子,于整体画面而言,其中飞天神情悠然自得,姿态优美,线条灵动,五彩天衣,超越了其物质意义上的媒介,宛如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是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的艺术形象。
敦煌壁画伎乐天舞伎将琵琶置于肩上反弹,弹者以左腿作为重心支撑全身,右腿提起呈“金鸡独立”之势,小腿与脚腕微向里弯曲,五趾有力的张开,左手持琵琶于脑后,右手弹拨,体现出了优雅的美学风格。其创作巧妙的运用对称的艺术手法,竭力追求不对称的形式美,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心神合一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和谐美的典范。
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物,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相关方面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敦煌壁画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反弹琵琶”艺术形象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民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等。”民俗文化源自人民,同时也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很多人认为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形式就是绘画。不论是距今万年以上的非洲岩画,还是我国敦煌的莫高窟壁画,都佐证了此点。作为一种以再现为手段、以世间万物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中国古代的壁画作为一种深深扎根民间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无疑体现着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壁画作为一种反映生活的创作形式,无疑也含有许多宗教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反弹琵琶”的宗教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 “反弹琵琶”的内容是宗教题材。通过分析《伎乐图》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和场景都是在宗教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佛教、道教的相关内容在壁画中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的伎乐天的舞蹈姿势与佛教里面的菩萨雕像很相似。“反弹琵琶”是宗教表达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意识。劳动者在创作“反弹琵琶”的时候,之所以将伎乐天形象与宗教人物描绘得相似,一方面是受统治者的影响,当时统治者很崇尚宗教,故画师手下的壁画也会有宗教的影子;另一方面,“反弹琵琶”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水平,隋唐是个昌盛繁荣的朝代,壁画中显示的也多是繁华、享乐的场景。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默默地流淌于古代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作为壁画师,头脑中天生就印刻了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其中,而这些思想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反弹琵琶”的古代哲学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 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了“反弹琵琶”的内容。除了审美装饰之外,还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壁画的大多数题材和内容都体现了传统的忠、孝、礼、义等道德观的文化内涵。而儒、释、道诸家的思想、伦理、观念等在壁画中也通过丰富的隐喻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了“反弹琵琶”的形式。除了内容,壁画的形式也非常重要,以前对此研究不多。壁画的形式同内容一样也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色彩上,我们也感受到中国五行思想对其的影响,壁画中大多用五种颜色——强烈的红、黄、青三原色加上黑与白。
结语
“反弹琵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形象艺术,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来源于一个时代,又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它为我们今天研究大唐盛世与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物质材料,不愧为敦煌壁画中的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克芬.天上人间舞蹁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史敏.试论敦煌飞天的动感与艺术形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