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非谐音类歇后语生成的认知解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研究认为汉语歇后语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本文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该理论中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为汉语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提供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试图通过对该类歇后语生成机制的分析为汉语歇后语前后之间的构成关系进行新的补充性的说明,即从生成角度来看,歇后语的引体与解体是依存与被依存的关系,歇后语的解体是引体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引体是解体的体现和反映。
  关键词:汉语 非谐音类歇后语 生成 解体 引体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一、前言
  在《自主依存关系与汉语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①一文中,我们曾分析了汉语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机理,并依据“拈连”机制在生成过程中的两次运作特点提出了谐音类歇后语的具体生成框架。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汉语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做出说明,并通过对该类歇后语生成机制的分析,从话语的生成角度来为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提供另外一种新的可能性的解释。
  长期以来,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话题。传统研究趋向于认为歇后语一般有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譬喻,像谜面,又称之为“引”,其引出话题的作用;后半部分是解语,像谜底,对前半部分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又称为“解”。最早提出把歇后语分为“譬”“解”两部分的是陈望道先生②,他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把这种“新兴的歇后语”称为“譬解语”。在他之后,许多研究歇后语的学者,不论“是否同意把歇后语叫做‘譬解语’,都同意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譬’与‘解’的关系”。如黄华节1935年发表的《歇后语》,把歇后语的前部称为“比喻的句子”,把后部称为“解说的句子”;张瓌一的《修辞概要》(1953)认为“一般的歇后语都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是一个比方,后半是这个比方的解释”;马国凡、高歌东的《歇后语》(1979)也认为“歇后语前面的是比喻,后面的是比喻的说明”;王勤的《谚语歇后语新论》(1983)同样认为歇后语是由“一‘譬’一‘解’”构成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意”。
  也有学者否定“譬解关系”的传统说法,如李纪生1947年发表的《民众“歇后语”研究》认为“歇后语都是前语解说后语”的,“前语的作用,只在解说后语”;另外一位提出不同看法的是温端正先生,他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他认为从静态角度看,歇后语作为语汇形式存在时,连“本体”都没有,前后两部分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譬解”关系;若从动态角度看,即歇后语进入句子作为句子的某种成分进行观察时,确实有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譬解关系的情况,但这只是部分现象,而不是全体。他对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并认为“引注关系”是歇后语内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上述对歇后语前后关系的认定主要是从语言理解的角度进行解释的,即对具有固定意义的歇后语在语言运用中的理解,但是语言运用不仅包括语言的理解还应涉及到语言的生成,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观点“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为理论框架,主要运用其中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解释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并从话语的生成角度来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关系做补充说明。
  
  二、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特点
  
  依照歇后语解体部分是否谐音这一特点,歇后语可以分为谐音类歇后语和非谐音类歇后语(PV)。非谐音类歇后语形式如:
  财神爷要饭——装穷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百灵鸟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
  另外有一类歇后语,如“贵州走云南——两省”;“百家姓不念第一个——开口就是钱”;“抱孩子进当铺——自己当人,别人不当人”等,这类利用同/近音同形异义词(homonym)构成的歇后语尽管在口语使用中和利用同音异形异义词(homophone)构成的谐音类歇后语相似,但在书写和生成机制上不并相同,它们也属于非谐音类歇后语。
  
  三、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
  
  (一)非谐音类歇后语生成的前提与假设
  连淑能认为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现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从广义上来讲确实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思维特点,但是若从具体的语言交际来分析,它们的产生和说话者表达的意向紧密相关,语言交际的基本特征就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意向。一般说来,话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向包括信息内容和交际态度两方面。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态度传递,例如明白、隐晦、谐谑、庄重、古雅,甚至为某一目的而使用某种语言或方言或语码混用等等,这就造成了生成话语的多种方式和多种结果。同理,人们最初在使用歇后语这种表达方式就是这样:说话人要表达某种诙谐或讽刺的意向,但这种表达意向又不便用别的方式来传递,或者它很难从经验或语境中搜索到现成的表述,这就促使歇后语这种新的表达方式的生成。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引用的歇后语大多是经过长期使用后已被约定俗成的习语,或者说人们在使用时只是把它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化的表意符号。我们这里关注的不是作为符号的歇后语的运用问题,而是它的生成问题,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歇后语最初是如何生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被最初的使用者或者发明者创造出来,又是如何被概念化为符号来使用的。但是语言都是在运用中生成的,歇后语的产生最初也一定离不开语言运用,因此研究歇后语的生成也必须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思考,即从语言的交际性出发、结合具体的语境从动态的角度去解释它的生成。我们研究歇后语的生成当然无法考证某一歇后语的始创者当时创造该歇后语的真实语境,因此这里所谈的语境只是一种假设的语境,即在创设一个语境假设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歇后语的生成进行解释。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认为:话语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说话人的表达意向通常是不明说的,因此表达总是牵涉到两个表述,即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针对歇后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们大都倾向于认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是说话人的本意,在这里我们也认为它是歇后语最初使用者的表达意向,作为表达意向它是隐性的表述,也就是说从生成角度讲,歇后语的解体(本文用“解体”代替传统说法中歇后语的“解”用“引体”代替“引”)是说话者头脑中最先存在的成分,它是歇后语生成的前提。预设歇后语生成的隐性表述是研究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关于表达生成的基本观点认为,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从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就是隐性表述,隐性表述是自主的。只有确立了隐性表述,我们才能推衍出依附于它的依存成分即歇后语的引体。关于自主和依存结构,其他语言学家也曾谈及到,例如Langacker认为语言的自主结构是一个语音或语义的“自为”结构(existing on its own),它的呈现并不需要先设另一结构;同它相对的是依存结构,即其出现必定以先设了另一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歇后语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引体的生成过程,即歇后语的解体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性关系作用下推衍出引体的过程。
  基于上述前提与假设,再加上歇后语的引体部分充分体现了话语表达的不完备性,我们完全可以将歇后语的研究置于语言所拥有的这些共性的大环境下,用语用推理理论去解释其最初的形成及运用。以上是从歇后语总体的角度来解释它的生成前提与假设的,这些解释同样也适用于非谐音类歇后语。
  (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与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主要是用来解释语言生成的理论框架。其大意为:在一次具体的表达中,从显性表述同隐性表述的关系来说,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性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推衍的机制是拈连,拈连的手段是通感、通知。依存成分应可向意向性回归,并原则上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6](P12)其流程图如下:
  
  
  
  从上文可以看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是用来解释存在“有自主-依存关系”语言现象的理论框架,使用该理论解释语言生成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隐性表述与显性表述之间的自主-依存联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认为,隐性的意向推衍出显性的意向是通过常规关系维系的。常规关系是指事物间的一种自然关系:事物都会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同其它事物建立联系。常规关系可具体抽象为相邻/相似关系,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从这两个维度来观察它同另一事物的联系的。相邻、相似除要求一定的物理性质的基础外,有时还需要心理性的想象和认同,这一点对歇后语这种表达形式的生成非常重要。歇后语的解体和引体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关联,但它和解体部分的联系绝非偶然,完全是常规关系作用的结果,具体操作将在下文说明。
  在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中,推衍的机制是拈连。这里的拈连借用的是修辞学上的说法,但它又不同于狭义的修辞学上的“拈连”。《辞海》对汉语修辞格拈连的定义是这样的:“甲乙两类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趁势连用到乙事物上。”③话语生成中的拈连手法具有更为广泛的运用,它是生成和组织话语的一种手段。即自主成分把本来属于它的某些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用法趁势拈连到依存成分上来,使这些方面的表现或多或少的成为显性表述的表现,拈连的具体手段是通感、通知,这里的“两通”也是从广义上来讲话语运用过程中不同的感知觉相通的心理感受和认知活动的。在建立自主-依存推衍关系中,自主成分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依存成分是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来的,并在原则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
  (三)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过程
  依据非谐音类歇后语的解体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之分[2](P63),我们拟将该类歇后语分为两类进行分析。
  1.第一类歇后语的解体部分语义比较单一,只有本义,没有别义,我们将其称之为单义类非谐音类歇后语,该类歇后语在整个非谐音类歇后语中所占数量不多,如:
  (1)他对小队长是一肚子不满意,特别是看到刚才突然进来一伙客商,更觉得住在这里是“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孙景瑞《难忘的战斗》第112页)
  (2)刘光禄这才又“唉”了一声,说:“不用提了,王连生那小子,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就是他穷积极,专门和我过不去。”(胡正《汾水常流》第240页)
  (3)开饭了,瓦盆里是黄澄澄的米饭。教导员笑着说:“这是大米的弟弟——小米。”(谢学潮《红色电波》)
  上述几例中的解体“错了”“多管闲事”“小米”不管是从生成角度还是从运用角度来讲都只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而且这类歇后语的解体大都表示抽象的含义,如上例(1)、(2)中的歇后语,再比如“财神爷要饭——装穷”“板凳上放鸡蛋——危险”“拜年的话——好听”等,但也有个别歇后语的解体表示具体的含义,如例(3),再如“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
  该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可以简单描述如下:说话人要表达某个意向,意向所涉及的隐性表述内容是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是自主成分,也是歇后语的解体部分。解体在表达意向的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下通过拈连的具体手段推衍出引体。下面以歇后语“财神爷要饭——装穷”来说明该类歇后语的生成过程:
  从意向性来说,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比如听话者本人富有却装穷的意向,意向态度则带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接下来是寻找引体的过程。装穷是一种抽象的表达,由于具体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可考虑使用它,说话人依据认知经验和头脑中的百科知识联想到汉语文化中财神爷富有、要饭的贫穷,然后将二者组合推衍出引体“财神爷要饭”④,这里从解体到引体的推衍所涉及到的相邻/相似关系主要指事物的象征相似性,推衍过程中认知思维的进行也是推衍的拈连机制运行的结果,具体到该歇后语的生成过程主要是拈连手段中人们的社会知觉作用。
  在该类歇后语从解体推导到引体的过程中,相邻/相似关系主要表现为象征相似性,但也有例外,如歇后语“大米的弟弟——小米”,解体和引体的联结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性状相邻的关系。同样在生成过程中拈连的具体手段也会表现出多样性,如上例中“装穷”和“财神爷要饭”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知觉拈连起来的,而在歇后语“板凳上放鸡蛋——危险”中,解体和引体拈连的手段主要是人们身体内部的平衡感觉。
  2.第二类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特点是解体部分的某个字、词或整个解体语义不止一个,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本义常表达具体的含义,别义表达抽象的意向,这类歇后语在非谐音类歇后语中占多数,我们将其称之为多义类非谐音类歇后语,如:
  (4)黄克山一看点子不对,再往下罗索要挨克,就跑回炊事班去,朝着炊事员们,张开他那沙哑的嗓子道:“不用指望,墙上挂门帘——没门!”(曲波《山呼海啸》第314-315页)
  (5)姣姣两手一拍说:“好我的妹妹呀!你跟石林一个被窝才睡了几天,你也学会水仙不开花——装蒜了!”(崔复生《太行志》第497页)
  (6)他说命太苦,头一回说亲说了个你,闹了一回子,谁知道柳树上开花,没结果。(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78页)
  例(4)中的解体“没门”本义指“没有门户”,但在这里指抽象含义“没有门路”;例(5)中的解体“装蒜”本义指“装成蒜的样子”,但在这里指“装腔作势、装模作样”;例(6)中的“没结果”,本义指“没有结出果实”,实际意义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2](P64)。该类歇后语数量很多,再比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贵州走云南——两省”“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没骨头的伞——支撑不开”“靶场上练瞄准——睁只眼闭只眼”等等。下面以人们熟知的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来说明该类歇后语的生成。
  从意向性来说,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比如说听话者或者说话者自身难保,更不用说救助他人的意向,这是说话人头脑中相对完备的意思,也是该次表述的自主成分,记为A1,意向态度则带有戏谑的意味,接下来是寻找依存成分——引体的过程,整个推衍的过程受交际意向性制约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说话人由具有抽象含义的“自身难保”依据拈连机制中的物质知觉联想到事物的物理特性、推衍出具有具体意义“身体难以保全”的依存成分,记为d1,非谐音类歇后语大多数引体的生成都是借助解体同时具有抽象和具体两层含义推衍出来的。有时这种情况不一定指整个解体,它可能只涉及到解体部分的某个字或词。例如在歇后语“贵州走云南——两省”“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柳树上开花——没结果”中,“省、咬、嚼、结果”具有双重含义。“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认为:具有常规关系的两事物互为对方的关系体,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将事物连成一个可以理解、可以解释、可以预测的网络[6](P13)。就该类非谐音类歇后语来说,解体部分的抽象含义和具体含义互为关系体,也就是说,人们提到语言的抽象含义会联系到它的具体含义,这是语义之间的相邻性关系。上述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中相邻/相似性主要涉及的是语义的相邻性(其它该类歇后语也是这样)。但是从上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具体意义的依存成分d1显然并不是说话人理想中的描述,接下来说话人的大脑会继续进行推衍,即将d1转化为头脑里打算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新的自主成分A2,由它推衍出更符合表达意图的话语表达d2。具体到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说话人会依据第一次推衍出的具有具体含义的“身体难以保全”,通过拈连机制中社会知觉的作用以及相邻/相似性关系推衍出“泥菩萨过河”这一引体,这里所说的社会知觉主要指说话人的社会经验知识,该例中说话人之所以会联想到过河的泥菩萨,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把“菩萨”和“帮助保佑他人”联系到一起,假如过河的是一个泥菩萨,那就会出现“自身难保”的局面。引体产生的条件是虚拟的,但正是这种虚拟的条件将说话人的表达意向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了。在第二次推衍过程中,相邻/相似性主要体现为因果相邻,不同的歇后语在该次推衍过程中相邻/相似性关系的体现是不同的。通过上例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生成过程我们可以将该类歇后语的生成流程图简单表示如下:
   (语义相邻性)
  自主成分A1(解体)------------->依存成分d1/自主
   (相邻/相似性)
   成分A2---------------->依存成分d2(引体)
  由上述流程图可以看出依存成分d1和自主成分A2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说法,它在歇后语的生成中起过渡联结的作用,为方便使用我们把它称之为过渡体。该类歇后语的生成可以简单地叙述如下:说话人想要表达某种说话意向,意向相对完备的意思是说话人头脑中的自主成分,它是隐性表述部分即歇后语的解体,整个意向态度带有谐谑的意味。从解体到引体的推衍需要经过拈连机制的两次运作,两次推衍过程都受交际意向性制约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第一次推衍中相邻/相似关系主要体现为语义相邻性;第一次推衍生成一个过渡体成分,过渡体会在交际意向制约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最终的符合表达意向的依存成分即歇后语的解体,第二次推衍过程相邻/相似性关系因具体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特性;两次推衍拈连机制都是通过通感、通知的具体手段运作的。另外,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中,依存成分应可向意向性回归,并原则上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即在歇后语的生成过程中,歇后语的引体不仅要体现说话者的表达意向,而且还可反溯解体的基本内容。上述图一也可具体表述如下:
  
  需要补充的是,从自主成分所要表达的意向内容来说,能同它结成相邻/相似关系的可能性不只一个,因此同一意向内容会有不止一个推衍结果,同一推衍结果会来自不止一个意向内容,这也是歇后语一个解体会有多个引体、一个引体会有多个解体的原因。如下面的歇后语:
   一“解”多“引”类歇后语一“引”多“解”类歇后语
   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拖拉机撵兔子——有力使不出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有力使不出 张飞穿针——有力使不出
  以上是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分析,歇后语生成后会脱离最初的语境和解体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符号整体使用,并逐渐在口语中流传,直至形成今天这种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当然,上文所提到的生成机制并不是指人们在创造歇后语时有意识按这个规则行事,而是指人们的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认知活动规律。
  四、从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看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中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去解释非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从其生成机制可以看出,歇后语的生成实际上是指歇后语的解体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引体的过程。歇后语的解体作为说话人头脑中相对完备的意思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引体是依存于它的。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生成角度来看,歇后语的引体与解体是依存与被依存的关系,歇后语的解体是引体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引体是解体的体现和反映。
  
  注 释:
  ①该文见《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②第二段的文献部分参阅或转引自温端正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
  研究》126-170。
  ③见1999年版《辞海》1230页。
  ④事实上,歇后语引体的选择很复杂,关于歇后语引体的选择我们
  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
  [1]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
  版社,1999.
  [2]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a,(3).
  [4]赵秀琴.汉语歇后语的理解——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分析[D].广
  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徐盛桓.心理模型与类层级结构,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讲习班提纲[Z].长沙:2007a.
  [7]徐盛桓.说“拈连”,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Z].长沙:2007b.
  [8]刘辰诞,杨慧芳.自主依存关系与汉语谐音类歇后语的生成[J].
  外语教学,2009,(1).
  [9]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
  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杨慧芳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4640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9个“单音节动词+于”构成的动词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它们的词汇化关键在于“单音节动词+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又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于”的介词义包含在前面的动词中;二是“于”可以看作没有介词义。  关键词:单音节动词 “于” 词汇化    在《左传》中,“单音节动词+于”的用例非常多。例如: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隐公元年》
期刊
摘要:“V也VP”产生于五代,在五代、宋代时与“V亦VP”并用,在元代基本完成对“V亦VP”的替换。随着“连”字句和“V也VP”的发展成熟,从明代开始出现“连V也VP”。从五代到北宋,“V也VP”的肯定形式比否定形式多一些;从南宋一直到现代,否定形式基本上占优势。  关键词:“V也VP” 产生时代 发展演变 肯定形式 否定形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词汇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词性、文化和词义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词汇对学生加以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词性 文化词语 词义 选词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词汇教学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芷江方言的声韵调,然后逐一分析《广韵》中的止、蟹二摄在芷江汉方言中的古今读音情况,最后总结止、蟹二摄在该方言中的读音变化情况。  关键词:芷江话 止摄 蟹摄 开合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牛蹄赣语方言岛是在地理环境封闭、语言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形成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方言区,其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是牛蹄赣语方言的一部分,它在表现特征、语法结构类型、语法功能及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关键词:牛蹄赣语方言岛 ABB式 状态形容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而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本文分析了近年出现的新兴颜色词,寻找颜色词系统中新成员的特征,进行了构成方式、语法结构和义素构成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思考应广告产业之需而出现的新词语“大爆炸”语言现状的发展趋势及出路。  关键词:新兴颜色词 构成方式 语法结构 义素 广告语言    语言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生活
期刊
我们讨论的疑问句式“你X了吗”,范围限定在这样三种场合:一是作问候语;二是作广告宣传口号之类的用语;三是作文章标题。这三种场合的“你X了吗”,近年来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它们的表达功能和语义特点值得关注。    一、“你X了吗?”使用的三种典型场合    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问候语莫过于“你吃了吗?”但近年来,时代在变,生活在变,问候语的具体内容也在变。例如:  (1)春节期间,“你上网了吗?”一时间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为依据,考察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A1A2B1B2语音形式,包括B1和B2的声调、A2的声调、AABB的轻重模式,并初步认为语速和语体色彩对A1A2B1B2的语音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双音节形容词 AABB 语音形式 语速 语体色彩    一、引言    关于双音节形容词AB的重叠形式AABB的语音形式,前人作过比较多的研究,大多学者会提到重
期刊
夨簋1954年6月出土于江苏省丹徒县烟墩山,器腹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6字(内含合文3字,缺文11字),记载了周王封夨为宜侯及赏赐物品、授田授民的项目与数字,是了解西周“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先秦两汉是量词产生发展的时期,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弄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通过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及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整理,我们共统计出量词36个(均为名量词),物量表示法6种形式,动量表示法4种形式,并从“引言”“量词”“数量表示法”“小结”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以期对两汉的量词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春秋公羊传 量词 数量表示法    一、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