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音节劫词+于”的词汇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9个“单音节动词+于”构成的动词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它们的词汇化关键在于“单音节动词+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又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于”的介词义包含在前面的动词中;二是“于”可以看作没有介词义。
  关键词:单音节动词 “于” 词汇化
  
  在《左传》中,“单音节动词+于”的用例非常多。例如: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隐公元年》)
  (2)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隐公二年》)
  (3)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不袝于姑,故不曰薨。(《隐公三年》)
  (4)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隐公四年》)
  (5)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隐公十一年》)
  (6)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隐公十—年》)
  (7)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桓公二年》)
  (8)不度於善,而皆在於凶德,是以去之。(《文公十八年》)
  (9)三月,公至自齐,处于郓,言鲁地也。(《昭公二十六年》)
  上述例句中,作为词,《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在于”“处于”,“盟于”“娶于”“战于”等都没有收录,也就是说“在于”和“处于”已经词汇化,而“盟于”“娶于”“战于”等都没有词汇化。“在”“处”“盟”“娶”“战”等都是单音节动词,为什么有的词汇化,有的没有词汇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就此作出阐释。
  我们拟以《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以“单音节动词+于”构成的动词“陷于”“等于”“寓于”“处于”“在于”“居于”“期于”“归于”“属于”为例进行归纳分析。
  “处于”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如:
  (10)王出适郑,处于泛。(《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1)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闲,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闲也。”(《墨子》)
  (12)王处于郑三年。(《国语·周语上》)
  《汉语大字典》中对“处”的解释是:义项“居住;栖息”,《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义项“位置在(某处)”,《淮南子·道应》:“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 例(10)中的“处”是动词“居住”的意思。“于”,介词,相当于“在”,介引处所,后面跟的是具体处所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处”的补语。例(11)和例(12)中的“处”是“位置在”的意思。我们似乎可以把例(11)和例(12)中的“处于”理解为“处”是“位置”,“于”是“在”的意思,“处”也有“位置、处所”的意思,如《史记·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其实这两个“处”是不一样的,“处于”的“处”是上声,而“位置、处所”义的“处”是去声。例(10)中的“于”是不可以删去的,例(11)和例(12)中的“于”可以删去,因为后面两例中“于”的“在”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处”中了,“于”已经失去了介引的作用,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下,后附于“处”,完成词汇化。“处于”和后面的成分是动宾关系。“处”后面不加“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的用法在春秋时期已见。如:
  (13)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墨子》)
  (14)孙子日: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孙子》)
  “处”的这种用法在战国时期也有。如:
  (15)夫物者有所这且,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韩非子》)
  (1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庄子》)
  (17)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商君书》)
  我们认为在战国时期,当“处”是“位置在”的意思时,“处于”可以看作是词。如:
  (18)臣处于燕齐之交,固知必将不信。(《纵横家书》)
  (19)古者郑国处于留。(《公羊传》)
  后沿用之:
  (20)故玉处於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者,润泽之所加也。(《史记·龟策列传》)
  (21)盖闻有伊吕之才者,不久滞于穷贱;怀猗顿之术者,不长处于饥寒。(《抱朴子》)
  (22)平等心量,处於生死,其心自在。(《祖堂集》)
  (23)今自家却要便去理会这处,是自处于孔门二千九百九十九人头上,如何而可!(《朱子语类》)
  (24)老身一家处于患难,先生也在窘迫,故使先生救我一家性命。(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
  (25)孤以二卿为忠义之士,西土赖之以安,今日出不忠之言,是先自处於不赦之地,而尚敢言报怨灭雠之语。(《封神演义》)
  (26)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歇?(《儒林外史》)
  (27)包太太长得丑,冬瓜脸,卡通画里的环眼,下坠的肉鼻子,因为从来就没有好看过,从年青的时候到现在一直是处于女伴的地位,不得不一心一意同情着旁人。(张爱玲《等》)
  (28)他经常处于醉酒的状态和夜不归宿怎么能履行做父亲的职责?(王朔《我是你爸爸》)
  和“处于”的类型相同的有:陷于、在于、寓于、居于。
  “陷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动词,陷入。”《汉语大字典》中“陷”的义项①就是“陷入”,《后汉书·袁安传附袁敞》:“臣孤恩负义,自陷重刑。”介词“于”位于动词后介引处所,表示所至,相当于“到”。在“陷于”一词中,“于”的“到”的意思被“陷”所包含,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于”在汉语双音节趋势的影响下完成词汇化。“陷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如:
  (29)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裴松之《三国志》)
  “在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动词,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②决定于。《汉语大字典》“在,,的义项⑤是“由于、取决于。”《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无论“于”是介引原因还是施事者,当“于”的意思包含于“在”时,在这个义项上的“在于”可以看作一个词,如:
  (30)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抱朴子》)
  “在于”是“在”的意思时,“于”的意思也包含在其中了。我们也认为此时的“在于”是一个词。
  (31)当时有一破铜熨斗在于床侧,十娘忽咏日:“旧来心肚热,无端强熨他。即今形势冷,谁肯重相磨!”(张文成《游仙窟》)
  “寓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动词,包含在(其中)。”《汉语大字典》“寓”的义项④“寄存”,《礼记·曲礼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 时。”当“寓”后面跟的是抽象名词时,我们认为也可以理解为“包含”。如:
  (32)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苏轼《宝绘堂记》)
  “寓”有“包含在”的意思,就是说“于”的“在”的意思包含在“寓”字里了。如:
  (33)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其中。(《朱子语类》)
  所以,我们认为“寓于”的“寓”是“包含在”义时,可以认为“寓于”是一个动词。
  (34)夫理者,寓於至有之中,而不可以目击而指数也。(《朱子语类》)
  “居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动词,处在(某个地位)。”《汉语大字典》“居”义项⑧,“处在;处于”《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于”意思包含在“居”中,在这个义项上,“居于”是一个词,如:
  (35)‘惟效学半’,盖已学既成,居于人上,则须教人。(《朱子语类》)
  上述的“处于、陷于、在于、寓于、居于”五个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单音节动词都包含有“于”作为介词的“在”或“到”的意思,以至于使“于”没有任何意义而后附,在汉语韵律机制下完成词汇化。
  “属于、归于、期于”的情况与之不同,这些单音节动词和后面的成分是动宾关系,但是却并没有包含“于”的意义,可以认为“于”不起任何介引作用,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下后附完成词汇化。
  “属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动词,归某一方面或为某方所有。”《汉语大字典》“属”的义项⑤:“归属;附属”,《荀子·王制》:“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36)毛羽者,尽行之类也,故属于阳。(《淮南子》)
  “归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①“动词,属于(多用于抽象事物)。①趋向;趋于。”《汉语大字典》“归”的义项⑥“归属”。《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37)战胜攻取则利归於陶,国獒御於诸侯;战败则结怨於百姓,而祸归於社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归”的“趋向”义始见于现代,如:
  (38)现在,他只好和瑞丰言归于好,瑞丰已是科长!(《四世同堂》)
  我们认为,“趋向”义是“归属”义的进一步引申,“归”和“好”之间也是动宾关系。
  “期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动词,希望达到;目的在于。”《汉语大字典》中“期”义项⑤:“期望:要求。”《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岛村》:“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我们认为“期”和“于”后面的成分是动宾关系,“于”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下,后附完成词汇化。如:
  (39)去燕之齐可也,期于成事而已。(《战国策·燕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于”要想和前面的动词结合为一个词,“单音节动词+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结构是关键,要么象“处于”,“于”的介词义包含在“处”中;要么象“属于”,“于”可以看作本身没有介词义。
  “等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动词,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差不多就是,跟……没有区别。”《汉语大字典》中“等”的义项②:“同;等同”
  《淮南子·主术》:“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等于”最早见于六朝,如:
  (40)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 (《世说新语·方正》),
  此处的“于”介引比较的对象“圣治”,是右指向的,并没有和“等”融合为一个词,我们认为当代的用例也是如此,如:
  (41)五十块加上吃穿用就等于赵胜天失业。(池莉《太阳出世》)
  例(41)中的“等”是“等同”的意思,“于”可以解释为“和”,介引对象,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块加上吃穿用和赵胜天失业等同”,一般不解释为“五十块加上吃穿用等同赵胜天失业”,因为“等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位于句末,如:
  (42)但也应该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又不能完全等同,职业道德又往往不只是觉悟问题、世界观问题,也还有一个企业利益、职工利益问题。(《人民日报》,1995年8月31日)
  如果“等同”位于句中,后接宾语,中间要再加一个“于”字,如:
  (43)把相爱仅仅等同于做爱,人类的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了升华。(张贤亮《习惯死亡》)
  由此看来,“等于”不属于“单音节动词+于”词汇化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等于”不是词。
  至此,对于例(1)中的“盟于”为什么没有凝结为词就可以解释了。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隐公元年》)
  “盟于篾”的意思是“在篾地结盟”,“于”相当于“在”,介引处所名词,“盟”和“于篾”构成动补关系,而不是“盟于”和“篾”构成动宾关系,“盟于”也不属于“单音节动词+于”词汇化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所以“盟于”就没有词汇化。同理,“娶于、哭于、遇于、战于、朝于、会于”都没有和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关系,所以都没有凝结为词。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双向修饰 语义整合 双向整合    一、引言    “差点没”,同一个结构
期刊
摘 要:“好”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构成“好+VP”结构。读上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表达“便于、宜于”“可以、值得”和“容易”等意义。读去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可以表达“某种情况容易发生”(VP受“好”的修饰),也可以表达“喜欢”(VP是“好”的宾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好+VP”结构形式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好” 句法结构关系 语义指向 多义 歧义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赵新、李英等主编的《阶梯汉语·中级精读》精选语料内容,适应学生口味,具有实用性、趣味性、通用性和持久性;改写语料文字,控制生词数量,对教材使用者的语言技能进行了明确的量化定位,限制课文长度,使之逐册增加,用中级词和常用词语替换超等级词和超纲词,提高生词重现率;练习目的明确,训练形式丰富,练习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练习能够满足训练需要。了解学生需求是该教材编得比较好的内在依据。  关键词:汉语
期刊
摘 要:梗摄元音在东南方言中是一个a、e、i、的系统,其中a、e、i是同源层次,这一点可以从汉越音的梗摄元音得到印证,是异源层次, i、保存于文读音,而a(e)保存于白读音。汉越音保存了一个完整的梗摄异读系统,体现出了梗摄a→e→i的前高化演变道路,而且a、e元音都保存在古汉越语中,是相对于i元音的白读音。梗摄韵母a→e的演变历程开始于上古时期,而梗摄前高化的历程,至少在中唐前就已经完成。  关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网络新兴字“囧”在部分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语言中大量出现。目前,“囧”的使用已成为网络文化新风尚,并有从网络语言向现实口语发展的趋势。本文从追溯“囧”的历史来源出发,总结归纳了“囧”的用法,指出了以“囧”为代表的“翻新字”和“先文后语”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囧” 翻新字 先文后语    一、引言     “囧”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字之一,其使用人群主要为青少年网民,目前以网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根据Holliday的相关理论,探究了串联词的概念、语篇以及人际三大语用功能,并以此为契机分析了串联词的引导、介绍以及交流三种构成类型。从语用功能和构成形式来诠释串联词这种全新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串联词 春晚 语用功能 构成类型    一、引言  从语用学(Pragamatic)角度来说,串联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艺术,其语境既来源于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大背
期刊
冯志伟,1939年生,云南昆明人。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专攻语言学和信息科学。1978年到法国格勒诺布尔理科医科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IMAG)自动翻译中心(GETA)留学,1981年回国,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计算中心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工作;1986~1988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FhG)任客座研究员;1990~1993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任客座
期刊
摘要: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反义词方法的基础上,将义素分析运用到反义词的研究中,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分析反义词,并通过挖掘同一词在构成反义词时的不同义素表现,说明其对后世构词的影响。  关键词:义素 反义词 构词    一、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概论    当前,反义词研究主要是对反义聚合现象的研究,对已有成果的借鉴也主要在反义研究范畴。鉴于构成反义的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同义词研究也可以为反义词研究提供参照。
期刊
摘要: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
期刊
摘要:现在通行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在概括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时都存在定义模糊、归类不清的弊病。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F字母下所有双音节复合词结构方式的考察,旨在让大家对此种弊病有所认识,从而更好地为研究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服务。  关键词:双音节复合词 结构类型 分布规律    双音节复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词,其结构类型长期以来都为语言工作者们所关注。现在通行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对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