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發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多视角认识和把握,还要立足实践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新理念自觉性和坚定性。新发展理念,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来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理论。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思维;价值;习近平
一、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是关系我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集中精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还是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探索和新概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重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每个理念都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新发展理念”统领着我国未来5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形势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大势和科学判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最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最具有样本意义、最鲜活的发展理论。
理念一经确立,就会较长时间地影响人的行为、行动。有人可能会担心,哲学层面的思维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流于一般号召,似乎不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一个理念真正建立起来了,并且深入人心,是完全可以引领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上不乏哲学思维联系实际的案例。例如,希腊古代哲学家泰勒斯因仰望星空而掉进土坑,遭到女仆的讥讽,认为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泰勒斯利用橄榄油收成丰歉对价格的不同影响,收购雅典城的榨油设备而赚钱,对女仆的讥讽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在理论创新和价值指引等层面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理应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新发展理念引领贺推动新的发展实践。
二、“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涵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新发展理念”的全新全面的发展观则回答了我们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怎么做”的问题,为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完成“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当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划时代的关键转折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都是极其特殊的。同时,“创新”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被放到了我国发展基点的重要位置,这些说明创新在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全部过程和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科技、技术的创新,而是包含理论、制度、生态、观念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全面创新。
“协调”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一种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通过内部和外部为组织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和具体地论述协调问题,但统观马克思的理论,却是无时无刻都在透漏着他在寻求协调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發展和解决的对立统一过程;是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进步的运动状态;任何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发展必须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甚至是倒退和停顿(王伟光,2004)。可见,马克思认为发展内在地要求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协调的最终力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意义上的经济、物质因素。但又不能把协调仅仅归结于此,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最终还要考虑人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考虑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和状态。“协调”就是在一定水平和层面上的实践中,使各种发展要求达到较为契合状态的一种理念,“协调”可以凝聚发展的合力、壮大发展的能量,可以化解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开辟发展的新境界。当下,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等国家战略,“协调”发展观必定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切实利益,同时会带动并提振多个行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领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切实促进东中西互动互联、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潜力。
“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代表清新、希望、安全、生命、和平、宁静、生机、青春、生命等意义;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推动绿色发展。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就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了发展的范畴之中,让我们时刻牢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尊重和科学利用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共享”就是分享或共同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现在,互联网的许多领域,例如BT、开放式源码、维基百科等,共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发表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发展就是把公平也纳入到了发展的视野范围之内,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一个充满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理念贯彻落實不到位,整个发展进程势必会受到影响,发展主题就会跑偏,发展成果都会受到损害。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点,凸显创新在发展理念中的极大牵引作用;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则,辩证要求“新发展理念”中“每个理念”的彼此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最后葬送的是真正的发展、全面的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和规定“新发展理念”中“每个理念”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破解发展的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确保和完善着“新发展理念”中相互联系着的“每个理念”、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共享是评价发展的本质要求,对其他“每个理念”进行重要评判,也是凝聚发展力量、形成发展共识的价值所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共享发展的生命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总的来说,“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整体的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来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理论。
三、“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一旦整个社会形成了价值共识,那么它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当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趋于一致时,或者人们在选择时候的目标和立场相近时,那么他们之间就更加容易形成一致或者较为相近的意见建议,这些形成的意见建议就是价值共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共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社会热点、形成社会焦点,迅速凝聚全社会的个体力量,把社会个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最后发展成一种无形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是贯通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看不见的精神纽带。“新发展理念”就是凝聚全国人民意志、贯穿全国人民群众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纽带,拥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和纽带,全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极大增强,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建言献策,身体力行,贡献力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当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科学有力的科学认识。我们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自觉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發展方式,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意义,为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势而发。
思维以感性为基础,又超越感性。思维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伦理层面的;既有逻辑层面的,又有哲学层面的;既有战术层面的,又有战略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思维产生不同视角的理念。“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系统理解和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总结和丰富发展,是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新成果。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思维;价值;习近平
一、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是关系我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集中精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还是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探索和新概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重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每个理念都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新发展理念”统领着我国未来5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形势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大势和科学判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最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最具有样本意义、最鲜活的发展理论。
理念一经确立,就会较长时间地影响人的行为、行动。有人可能会担心,哲学层面的思维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流于一般号召,似乎不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一个理念真正建立起来了,并且深入人心,是完全可以引领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上不乏哲学思维联系实际的案例。例如,希腊古代哲学家泰勒斯因仰望星空而掉进土坑,遭到女仆的讥讽,认为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泰勒斯利用橄榄油收成丰歉对价格的不同影响,收购雅典城的榨油设备而赚钱,对女仆的讥讽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在理论创新和价值指引等层面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理应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新发展理念引领贺推动新的发展实践。
二、“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涵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新发展理念”的全新全面的发展观则回答了我们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怎么做”的问题,为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完成“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当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划时代的关键转折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都是极其特殊的。同时,“创新”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被放到了我国发展基点的重要位置,这些说明创新在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全部过程和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科技、技术的创新,而是包含理论、制度、生态、观念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全面创新。
“协调”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一种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通过内部和外部为组织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和具体地论述协调问题,但统观马克思的理论,却是无时无刻都在透漏着他在寻求协调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發展和解决的对立统一过程;是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进步的运动状态;任何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发展必须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甚至是倒退和停顿(王伟光,2004)。可见,马克思认为发展内在地要求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协调的最终力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意义上的经济、物质因素。但又不能把协调仅仅归结于此,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最终还要考虑人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考虑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和状态。“协调”就是在一定水平和层面上的实践中,使各种发展要求达到较为契合状态的一种理念,“协调”可以凝聚发展的合力、壮大发展的能量,可以化解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开辟发展的新境界。当下,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等国家战略,“协调”发展观必定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切实利益,同时会带动并提振多个行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领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切实促进东中西互动互联、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潜力。
“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代表清新、希望、安全、生命、和平、宁静、生机、青春、生命等意义;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推动绿色发展。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就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了发展的范畴之中,让我们时刻牢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尊重和科学利用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共享”就是分享或共同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现在,互联网的许多领域,例如BT、开放式源码、维基百科等,共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发表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发展就是把公平也纳入到了发展的视野范围之内,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一个充满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理念贯彻落實不到位,整个发展进程势必会受到影响,发展主题就会跑偏,发展成果都会受到损害。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点,凸显创新在发展理念中的极大牵引作用;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则,辩证要求“新发展理念”中“每个理念”的彼此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最后葬送的是真正的发展、全面的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和规定“新发展理念”中“每个理念”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破解发展的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确保和完善着“新发展理念”中相互联系着的“每个理念”、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共享是评价发展的本质要求,对其他“每个理念”进行重要评判,也是凝聚发展力量、形成发展共识的价值所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共享发展的生命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总的来说,“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整体的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来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理论。
三、“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一旦整个社会形成了价值共识,那么它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当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趋于一致时,或者人们在选择时候的目标和立场相近时,那么他们之间就更加容易形成一致或者较为相近的意见建议,这些形成的意见建议就是价值共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共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社会热点、形成社会焦点,迅速凝聚全社会的个体力量,把社会个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最后发展成一种无形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是贯通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看不见的精神纽带。“新发展理念”就是凝聚全国人民意志、贯穿全国人民群众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纽带,拥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和纽带,全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极大增强,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建言献策,身体力行,贡献力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当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科学有力的科学认识。我们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自觉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發展方式,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意义,为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势而发。
思维以感性为基础,又超越感性。思维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伦理层面的;既有逻辑层面的,又有哲学层面的;既有战术层面的,又有战略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思维产生不同视角的理念。“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系统理解和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总结和丰富发展,是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