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由于受到资金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纪录片创作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大手笔、大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电视台如何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纪录片的创作之路,笔者认为要善于发现选题,充分利用政府及社会资源,引进外脑和借用外力,小台一样也能大制作,从而提高地方电视台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升队伍素质,促进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纪录片;地方电视台;制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88-02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故宫》、《美丽中国》、《复活的军团》、《森林之歌》和《大国崛起》等一大批大手笔、大制作的纪录片热播,恢宏的场面,震撼的音效,生动的讲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上海和陕西等各个省级卫视也不甘落后,分别摄制了《人民大会堂》、《外滩》和《望长安》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制作纪录片,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时间,纪录片创作刮起“大制作风”,大手笔大制作成为大台纪录片创作的潮流风向标。一大批大片的涌现,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清新的气息,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赢得了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然而,大制作只是大台的专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小台也能做大片,关键在于是否有敢于制作大片的信心和魄力,只要做到选题准、立意高、制作精和适当引进外脑,在筹划创作大型电视纪录片方面,地方电视台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一、选题准
纪录片的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拍什么”?这个“拍什么”就是纪录片的选题。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想要实现纪录片的大制作,选题显得更为关键。一方面,抓准了选题作品才能好看,吸引观众眼球;另外一方面,抓准了选题往往可以争取到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投入,最大化解决地方电视台资金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条件的制约,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的保障。
目前,国际公认的电视纪录片选题有三大范围,即: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为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河源作为一个纯客家地区,是客家先民最早南迁定居之地,有着与梅州、赣州等地相媲美的久远的客家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然而,河源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关于客家“六次迁徙说”这一新观点也未被广泛认可。2008年10月16日,在西安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上,河源成功申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作为目前世界上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华人盛会之一,世客会已成为全球客家人恳亲联谊的桥梁、团结合作的纽带、互惠互助的平台,被称为客家人的“奥运会”。消息传来,万众瞩目,举城欢呼。河源广播电视台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了制作大型世客会献礼纪录片的设想,旨在系统揭示客家民系迁徙、奋斗、成长与成功历史进程,明确河源在岭南文化、客家历史、客家民系的重要地位,提升河源“客家古邑”的城市定位。这一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时任市委书记陈建华亲自为该片定名为《天下客家》,并由政府财政给予了资金支持,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该片的拍摄。当地的知名企业和各地客属乡贤在得知河源将拍摄一部反映客家历史人文的大片时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对该片的拍摄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正是有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河源广播电视台采购了第一套高清摄录设备,包括SONY高清摄像机、APPLE后期高清非编系统、摇臂、轨道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的采购投入使用,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硬件支撑,也为整个拍摄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立意高
立意,就是确定纪录片的主题,是纪录片的灵魂。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同样的道理,立意是一部纪录片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的选材、布局、文字语言和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的立意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在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通过纪录片传达给观众。纵观近几年优秀的纪录片,无不是在选题立意上有着较高的追求,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但由于选题角度、立意高度不同,作品最终也大相径庭。毋庸置疑,和央视及省级台相比,地方电视台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组织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出国拍摄经历甚至跨省拍摄经历的地方媒体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勇于面对挑战,似乎是媒体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河源广播电视台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降低要求,反而是以更饱满的激情、更严格的要求投入到《天下客家》的创作中。从全台调集精兵强将,组成《天下客家》摄制组,并组织集体“充电”,研究片子的基调、内容结构及叙事方式。最终决定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客家世界,采用系列片的形式,将《天下客家》分为五集(迁徙、客居、奋进、传承、盛世)来创作,力求将《天下客家》制作成一部全景式反映客家人千年发展历程的长篇高清电视纪录片。该片在创作上采用纪实与写意、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用辩证的思维生动地记录客家人自先秦以来的六次大迁徙,全方位描绘了客家族群在苦难中成长、在探索中融合、在奋进中开拓未来的悲壮经历,使《天下客家》成为一部客家人精勇奋发、成长壮大、走向成功的辉煌史诗。
三、制作精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电视和电影一样,都是视听艺术的完美体现。随着广播电视摄录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电视节目制作的硬件日新月异,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艺术。制作精,就是纪录片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过:“中国纪录片大都是低端制作,低端制作是自杀式的制作。”《天下客家》摄制组深知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性,在开机拍摄之前就反復研究近年来央视大制作的纪录片,分析学习它们在拍摄、剪辑、特效和配音配乐上的成功之处,并以它们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每天起早贪黑,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等种种困难,用心拍摄每个场景,捕捉光与影的魅力,力争把每一个画面拍得唯美。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片子中无法组织大型情景再现场景拍摄和大量使用三维特效动画,因此,《天下客家》摄制组扬长避短,主要采用拍摄历史文献、文物遗存等纪实手法与局部写意式的情景再现相结合,补充虚实、烘托情境、叙述事件,寻求画面整体效果的协调。 四、引进外脑
“外脑”,其实就是他人的知识和智慧。引进外脑现如今在各行各业已非常普遍,在纪录片的创作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对于河源广播电视台来说,《天下客家》的创作不同于以往的片子,它要求主创人员必须对客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有全面而且深入的了解,仅仅依靠电视台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引入、用好“外脑”。我们多次邀请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片子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为片子的历史事实,观点论据提供权威的参考。此外,《天下客家》邀请了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亚丁先生担任总撰稿,由上海恋客博心作曲事务所负责片子的音乐创作,这此外脑的成功引进,使片子的创作水平大大提升。
历时一年半,行程八万多里,《天下客家》摄制组走遍全国16个省、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于2010年11月29日,在广东省河源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上隆重首映,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客属乡亲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在2010年度南派优秀纪录片评选中,《天下客家》荣获优秀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随后又在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荣获纪录片一等奖。今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名单,《天下客家》获得了本届“星光奖”电视纪录片提名荣誉奖。作为与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驾齐驱的政府大奖,“星光奖”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的政府奖项,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作为评判标准,是中国电视艺术的最高奖项。《天下客家》的获奖,是河源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的实践。在4月8日上午举办的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星光奖”评委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在点评“星光奖”获奖节目时,用较大篇幅专门介绍了《天下客家》。他说:“在本届星光奖评选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地方台的纪录片制作水准让人刮目相看,有些片子如果不看署名,你說是央视制作也没人怀疑。比如河源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天下客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子叙事非常宏大,眼界非常开阔,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全面讲述了客家形成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我们中国电视应当有文化、应当干净一些、应当宁静一些、应当回头看看,停下脚步,看看我们的历史,应该对我们的文化传承保持一种敬畏,保持一种起码的尊重,在这一点上来讲,《天下客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标杆,让我感到由衷的敬意。”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随着纪录片市场的不断升温,纪录片已然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文化产业。地方电视台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区位、文化、民俗等优势,创新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念,投入到电视纪录片的精品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中国纪录片:光靠数量不能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14.
[2] 陈顾.本土化:地方电视台的竞争策略[J].南方电视学刊,2003(3).
[3] 李键.系列纪录片创作,城市台大有可为[J].北方传媒研究,2011(3).
[4] 郭唯.浅析地方电视台献礼纪录片的本土化思路[J].中国电视,2011(10).
[5] 李雁红,张建国.选题、布局和镜语—浅析太原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真实的故事》[J].当代电视,2010(2).
关键词:纪录片;地方电视台;制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88-02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故宫》、《美丽中国》、《复活的军团》、《森林之歌》和《大国崛起》等一大批大手笔、大制作的纪录片热播,恢宏的场面,震撼的音效,生动的讲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上海和陕西等各个省级卫视也不甘落后,分别摄制了《人民大会堂》、《外滩》和《望长安》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制作纪录片,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时间,纪录片创作刮起“大制作风”,大手笔大制作成为大台纪录片创作的潮流风向标。一大批大片的涌现,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清新的气息,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赢得了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然而,大制作只是大台的专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小台也能做大片,关键在于是否有敢于制作大片的信心和魄力,只要做到选题准、立意高、制作精和适当引进外脑,在筹划创作大型电视纪录片方面,地方电视台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一、选题准
纪录片的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拍什么”?这个“拍什么”就是纪录片的选题。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想要实现纪录片的大制作,选题显得更为关键。一方面,抓准了选题作品才能好看,吸引观众眼球;另外一方面,抓准了选题往往可以争取到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投入,最大化解决地方电视台资金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条件的制约,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的保障。
目前,国际公认的电视纪录片选题有三大范围,即: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为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河源作为一个纯客家地区,是客家先民最早南迁定居之地,有着与梅州、赣州等地相媲美的久远的客家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然而,河源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关于客家“六次迁徙说”这一新观点也未被广泛认可。2008年10月16日,在西安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上,河源成功申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作为目前世界上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华人盛会之一,世客会已成为全球客家人恳亲联谊的桥梁、团结合作的纽带、互惠互助的平台,被称为客家人的“奥运会”。消息传来,万众瞩目,举城欢呼。河源广播电视台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了制作大型世客会献礼纪录片的设想,旨在系统揭示客家民系迁徙、奋斗、成长与成功历史进程,明确河源在岭南文化、客家历史、客家民系的重要地位,提升河源“客家古邑”的城市定位。这一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时任市委书记陈建华亲自为该片定名为《天下客家》,并由政府财政给予了资金支持,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该片的拍摄。当地的知名企业和各地客属乡贤在得知河源将拍摄一部反映客家历史人文的大片时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对该片的拍摄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正是有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河源广播电视台采购了第一套高清摄录设备,包括SONY高清摄像机、APPLE后期高清非编系统、摇臂、轨道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的采购投入使用,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硬件支撑,也为整个拍摄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立意高
立意,就是确定纪录片的主题,是纪录片的灵魂。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同样的道理,立意是一部纪录片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的选材、布局、文字语言和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的立意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在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通过纪录片传达给观众。纵观近几年优秀的纪录片,无不是在选题立意上有着较高的追求,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但由于选题角度、立意高度不同,作品最终也大相径庭。毋庸置疑,和央视及省级台相比,地方电视台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组织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出国拍摄经历甚至跨省拍摄经历的地方媒体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勇于面对挑战,似乎是媒体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河源广播电视台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降低要求,反而是以更饱满的激情、更严格的要求投入到《天下客家》的创作中。从全台调集精兵强将,组成《天下客家》摄制组,并组织集体“充电”,研究片子的基调、内容结构及叙事方式。最终决定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客家世界,采用系列片的形式,将《天下客家》分为五集(迁徙、客居、奋进、传承、盛世)来创作,力求将《天下客家》制作成一部全景式反映客家人千年发展历程的长篇高清电视纪录片。该片在创作上采用纪实与写意、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用辩证的思维生动地记录客家人自先秦以来的六次大迁徙,全方位描绘了客家族群在苦难中成长、在探索中融合、在奋进中开拓未来的悲壮经历,使《天下客家》成为一部客家人精勇奋发、成长壮大、走向成功的辉煌史诗。
三、制作精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电视和电影一样,都是视听艺术的完美体现。随着广播电视摄录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电视节目制作的硬件日新月异,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艺术。制作精,就是纪录片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过:“中国纪录片大都是低端制作,低端制作是自杀式的制作。”《天下客家》摄制组深知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性,在开机拍摄之前就反復研究近年来央视大制作的纪录片,分析学习它们在拍摄、剪辑、特效和配音配乐上的成功之处,并以它们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每天起早贪黑,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等种种困难,用心拍摄每个场景,捕捉光与影的魅力,力争把每一个画面拍得唯美。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片子中无法组织大型情景再现场景拍摄和大量使用三维特效动画,因此,《天下客家》摄制组扬长避短,主要采用拍摄历史文献、文物遗存等纪实手法与局部写意式的情景再现相结合,补充虚实、烘托情境、叙述事件,寻求画面整体效果的协调。 四、引进外脑
“外脑”,其实就是他人的知识和智慧。引进外脑现如今在各行各业已非常普遍,在纪录片的创作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对于河源广播电视台来说,《天下客家》的创作不同于以往的片子,它要求主创人员必须对客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有全面而且深入的了解,仅仅依靠电视台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引入、用好“外脑”。我们多次邀请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片子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为片子的历史事实,观点论据提供权威的参考。此外,《天下客家》邀请了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亚丁先生担任总撰稿,由上海恋客博心作曲事务所负责片子的音乐创作,这此外脑的成功引进,使片子的创作水平大大提升。
历时一年半,行程八万多里,《天下客家》摄制组走遍全国16个省、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于2010年11月29日,在广东省河源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上隆重首映,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客属乡亲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在2010年度南派优秀纪录片评选中,《天下客家》荣获优秀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随后又在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荣获纪录片一等奖。今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名单,《天下客家》获得了本届“星光奖”电视纪录片提名荣誉奖。作为与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驾齐驱的政府大奖,“星光奖”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的政府奖项,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作为评判标准,是中国电视艺术的最高奖项。《天下客家》的获奖,是河源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的实践。在4月8日上午举办的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星光奖”评委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在点评“星光奖”获奖节目时,用较大篇幅专门介绍了《天下客家》。他说:“在本届星光奖评选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地方台的纪录片制作水准让人刮目相看,有些片子如果不看署名,你說是央视制作也没人怀疑。比如河源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天下客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子叙事非常宏大,眼界非常开阔,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全面讲述了客家形成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我们中国电视应当有文化、应当干净一些、应当宁静一些、应当回头看看,停下脚步,看看我们的历史,应该对我们的文化传承保持一种敬畏,保持一种起码的尊重,在这一点上来讲,《天下客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标杆,让我感到由衷的敬意。”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随着纪录片市场的不断升温,纪录片已然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文化产业。地方电视台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区位、文化、民俗等优势,创新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念,投入到电视纪录片的精品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中国纪录片:光靠数量不能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14.
[2] 陈顾.本土化:地方电视台的竞争策略[J].南方电视学刊,2003(3).
[3] 李键.系列纪录片创作,城市台大有可为[J].北方传媒研究,2011(3).
[4] 郭唯.浅析地方电视台献礼纪录片的本土化思路[J].中国电视,2011(10).
[5] 李雁红,张建国.选题、布局和镜语—浅析太原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真实的故事》[J].当代电视,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