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丫用了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在提醒着爸爸,我需要属于自己成长的空间,如果你还不能真正看到我,我快要“死了”!
抑郁退缩的女孩
初次见到小丫是在一个封闭的青少年心理增强训练营基地。体型微胖,扎着马尾辫,戴着口罩的她双手撑着脸颊,眼神显得空洞无力。老师上课时,她经常闭着眼睛,把头埋进自己的双腿间,当有一些体验活动需要互动时,她才睁开眼睛,跟着小组一起完成相应的动作,然后接着迷糊。你主动和她说话,她会缓缓地转向你,然后轻声地回应,或者对着你沉默一会儿。
那一刻,你能感受到她的温顺,温顺得就像是一只小绵羊,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可当观察她书写时,我注意到她写的字娟秀端正,笔力流畅,同时注意到她书写的内容情感饱满,并不干涩。据其他老师介绍说,小丫因重度抑郁,高二开始休学在家有一年多时间了。小丫外显的行为与她呈现的内隐行为有着明显的非一致性,甚至有某种割裂感。
我开始好奇,想知道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的好奇一直持续到晚上与小丫父母的交谈。小丫父母在我的对面落座,爸爸中规中矩,是一位严肃而庄重的中年男子;妈妈年轻漂亮,笑容温和,眼神略带羞怯。还没有等我开口,小丫的爸爸开口说:“我是部队转业的,孩子的妈妈比我小8岁,孩子从小乖巧懂事,原来我一直在部队工作,我管得比较少,与孩子的接触不多,导致孩子一直与我有距离感。等我转业回来后,我才开始管她,发现她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太好,做事拖拉磨蹭,而孩子的妈妈没有很好地帮她立规则……”小丫爸爸瞅了一眼妻子,继续不停地描述着小丫的生活状态。妻子偶尔会转向他,静默地看上几秒,再转向前方,没有任何回应。
“老师,你知道吗?我现在挺后悔的,当初要是及时干预,及时管教,孩子就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我是从农村出来的,通过当兵,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打拼,总算是小有成就,能够在城市落户!我一直告诉女儿,要好好用心学习,所有的获得都需要加倍努力才行。我担心并害怕她在学习上掉队,那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小丫的爸爸像是打开了闸门,停不下来。我感受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恐惧、焦虑弥漫在他的身体里。同时他以己推娃,害怕和担忧着女儿未来可能遭遇的困境,所以他需要竭尽所能地帮助女儿避免可能遭遇的困境。
“小丫爸爸,刚才你说了很多,我感受到你似乎在为自己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深深遗憾,我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如山般的责任。”我转向小丫妈妈,“这一刻,你听到的是什么?”
小丫的妈妈顿了一下,从走神中回到现实,语速很慢地说:“我已经习惯了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经常唠叨和催促。比如,洗澡时会敲门,你赶快洗了出来;吃饭时会说这个菜你多吃点,顺便夹菜到碗里;上学时会说你再不整理好,我先走了;遇到熟人,会让孩子赶快叫人,说做人得有礼貌……”
“如果在这里,让你给孩子的爸爸提一条建议,你会表达什么?”我打断她的话说。
小丫的妈妈脱口而出:“聆听!我们需要的是他的聆听,尤其是女儿。”
“你认真地聆听过你的妻子和女儿吗?那种深切懂得她们内心需要的听。”我补充道,这时我看到小丫的妈妈眼里闪烁着泪花,但她很快让自己的情感滑走,微微摇了摇头,没有做声。
小丫的爸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没有觉察到妻子内在的情感波动,一脸疑惑地说:“老师,你的意思是我管得太多了吗?难道我不要去管吗?”
“你连续多次用了‘管’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憋气的窒息感。我恍惚地感觉你好像是一个人独自抚养着两个女儿,真挺不容易的!”小丫的爸爸听到这句话,好像被震了一下,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我接着说:“其实,管与不管都是允许的,关键取决于父母教养的智慧。有的父母管,传递过去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孩子的良好品质;有的父母管,传递过去的是焦虑,激起的是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暴自弃。你们觉得自己是哪一类父母?”
小丫的父母陷入了沉默……
“管与不管背后最重要的是关系,你是否和孩子建立了情感联结,决定了你的教养是否有效,关系先于教育!”我重申道。
爱的真相是什么
可怜天下父母心,小丫的爸爸对于小丫的成长浸透着满满的爱。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份爱里藏着他自身的恐惧,他害怕女兒走错路,害怕女儿遭遇困境,通过不断地指正与挑剔,试图指导女儿少走弯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意识里他却把这份恐惧扔给了女儿。殊不知,恰恰是他这份用心的“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恰好的挫折,那样他的人格基质就会变得致密。人格的弹性出来了,以后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很好地应对。当女儿小丫忠诚地承接爸爸的焦虑后,她变得无所适从,只能让自己待在原地挣扎,于是,外显的症状表现就是退缩和抑郁。
在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完全依赖阶段、相对依赖阶段和朝向独立阶段。我们的人格水平由整合、人格化再到现实化的发展阶段。通过小丫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可以推测小丫顺利地度过了完全依赖阶段,小丫内在人格基础结构发展是好的。在相对依赖的发展阶段,父亲超我(规则)过于严厉,小丫人格化过程中被肯定与欣赏的心理营养不足,直接导致了她内在价值感与自尊心的脆弱。
我们知道,人格之花的绽放犹如婴儿灵魂深处的一盏灯,它需要用父母的积极关注才可以点亮。小丫的爸爸处理自身焦虑是想获得控制感,他努力让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通过掌控而获得内在稳定感。在教养女儿的方式上他同样控制女儿,让女儿感觉无处遁形,她想逃离可又无力挣脱,结果在现实过程中只能通过抑郁让自己逃入症状中,那样至少为自己争取到了合理的空间,保护了自己。同时,这种决绝的方式也是对父亲的被动攻击,隐含的话语是:你很厉害,是吗?我把你的女儿干趴下,看你还逞能不?小丫用了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在提醒着爸爸,我需要属于自己成长的空间,如果你还不能真正看到我,我快要“死”了!
当我娓娓解读时,小丫的爸爸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想要解决方案。我故意顿了顿说,药方是有的,主要看你们改变的决心有多大。一是让妈妈回到妻子与母亲的位置上。前文我提到爸爸好像是养了两个女儿,妈妈成了女儿的姐妹,那小丫妈妈去哪儿了?在家庭结构中,父母与孩子是一个等三角的关系图形,关系的错位,导致家庭关系的三角化,而孩子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二是让爸爸后撤,爸爸的目光应更多关注妈妈而非女儿。这时,女儿成长需要的空间产生了,她便可以有舞台跳出属于她自己的生命之舞。
一周后,我的微信收到一条小丫妈妈的信息:“谢谢老师们细心的照顾与陪伴,谢谢您的指点。小丫回家后状态很好,能主动提出让我带她去美术学院看一下,美术学院里面人很多,虽然她心里还是有些惧怕,但是孩子肯尝试,那就是最大的进步。”
祝福小丫!
(作者系甘肃省山丹县育才中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
抑郁退缩的女孩
初次见到小丫是在一个封闭的青少年心理增强训练营基地。体型微胖,扎着马尾辫,戴着口罩的她双手撑着脸颊,眼神显得空洞无力。老师上课时,她经常闭着眼睛,把头埋进自己的双腿间,当有一些体验活动需要互动时,她才睁开眼睛,跟着小组一起完成相应的动作,然后接着迷糊。你主动和她说话,她会缓缓地转向你,然后轻声地回应,或者对着你沉默一会儿。
那一刻,你能感受到她的温顺,温顺得就像是一只小绵羊,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可当观察她书写时,我注意到她写的字娟秀端正,笔力流畅,同时注意到她书写的内容情感饱满,并不干涩。据其他老师介绍说,小丫因重度抑郁,高二开始休学在家有一年多时间了。小丫外显的行为与她呈现的内隐行为有着明显的非一致性,甚至有某种割裂感。
我开始好奇,想知道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的好奇一直持续到晚上与小丫父母的交谈。小丫父母在我的对面落座,爸爸中规中矩,是一位严肃而庄重的中年男子;妈妈年轻漂亮,笑容温和,眼神略带羞怯。还没有等我开口,小丫的爸爸开口说:“我是部队转业的,孩子的妈妈比我小8岁,孩子从小乖巧懂事,原来我一直在部队工作,我管得比较少,与孩子的接触不多,导致孩子一直与我有距离感。等我转业回来后,我才开始管她,发现她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太好,做事拖拉磨蹭,而孩子的妈妈没有很好地帮她立规则……”小丫爸爸瞅了一眼妻子,继续不停地描述着小丫的生活状态。妻子偶尔会转向他,静默地看上几秒,再转向前方,没有任何回应。
“老师,你知道吗?我现在挺后悔的,当初要是及时干预,及时管教,孩子就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我是从农村出来的,通过当兵,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打拼,总算是小有成就,能够在城市落户!我一直告诉女儿,要好好用心学习,所有的获得都需要加倍努力才行。我担心并害怕她在学习上掉队,那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小丫的爸爸像是打开了闸门,停不下来。我感受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恐惧、焦虑弥漫在他的身体里。同时他以己推娃,害怕和担忧着女儿未来可能遭遇的困境,所以他需要竭尽所能地帮助女儿避免可能遭遇的困境。
“小丫爸爸,刚才你说了很多,我感受到你似乎在为自己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深深遗憾,我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如山般的责任。”我转向小丫妈妈,“这一刻,你听到的是什么?”
小丫的妈妈顿了一下,从走神中回到现实,语速很慢地说:“我已经习惯了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经常唠叨和催促。比如,洗澡时会敲门,你赶快洗了出来;吃饭时会说这个菜你多吃点,顺便夹菜到碗里;上学时会说你再不整理好,我先走了;遇到熟人,会让孩子赶快叫人,说做人得有礼貌……”
“如果在这里,让你给孩子的爸爸提一条建议,你会表达什么?”我打断她的话说。
小丫的妈妈脱口而出:“聆听!我们需要的是他的聆听,尤其是女儿。”
“你认真地聆听过你的妻子和女儿吗?那种深切懂得她们内心需要的听。”我补充道,这时我看到小丫的妈妈眼里闪烁着泪花,但她很快让自己的情感滑走,微微摇了摇头,没有做声。
小丫的爸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没有觉察到妻子内在的情感波动,一脸疑惑地说:“老师,你的意思是我管得太多了吗?难道我不要去管吗?”
“你连续多次用了‘管’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憋气的窒息感。我恍惚地感觉你好像是一个人独自抚养着两个女儿,真挺不容易的!”小丫的爸爸听到这句话,好像被震了一下,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我接着说:“其实,管与不管都是允许的,关键取决于父母教养的智慧。有的父母管,传递过去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孩子的良好品质;有的父母管,传递过去的是焦虑,激起的是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暴自弃。你们觉得自己是哪一类父母?”
小丫的父母陷入了沉默……
“管与不管背后最重要的是关系,你是否和孩子建立了情感联结,决定了你的教养是否有效,关系先于教育!”我重申道。
爱的真相是什么
可怜天下父母心,小丫的爸爸对于小丫的成长浸透着满满的爱。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份爱里藏着他自身的恐惧,他害怕女兒走错路,害怕女儿遭遇困境,通过不断地指正与挑剔,试图指导女儿少走弯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意识里他却把这份恐惧扔给了女儿。殊不知,恰恰是他这份用心的“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恰好的挫折,那样他的人格基质就会变得致密。人格的弹性出来了,以后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很好地应对。当女儿小丫忠诚地承接爸爸的焦虑后,她变得无所适从,只能让自己待在原地挣扎,于是,外显的症状表现就是退缩和抑郁。
在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完全依赖阶段、相对依赖阶段和朝向独立阶段。我们的人格水平由整合、人格化再到现实化的发展阶段。通过小丫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可以推测小丫顺利地度过了完全依赖阶段,小丫内在人格基础结构发展是好的。在相对依赖的发展阶段,父亲超我(规则)过于严厉,小丫人格化过程中被肯定与欣赏的心理营养不足,直接导致了她内在价值感与自尊心的脆弱。
我们知道,人格之花的绽放犹如婴儿灵魂深处的一盏灯,它需要用父母的积极关注才可以点亮。小丫的爸爸处理自身焦虑是想获得控制感,他努力让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通过掌控而获得内在稳定感。在教养女儿的方式上他同样控制女儿,让女儿感觉无处遁形,她想逃离可又无力挣脱,结果在现实过程中只能通过抑郁让自己逃入症状中,那样至少为自己争取到了合理的空间,保护了自己。同时,这种决绝的方式也是对父亲的被动攻击,隐含的话语是:你很厉害,是吗?我把你的女儿干趴下,看你还逞能不?小丫用了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在提醒着爸爸,我需要属于自己成长的空间,如果你还不能真正看到我,我快要“死”了!
当我娓娓解读时,小丫的爸爸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想要解决方案。我故意顿了顿说,药方是有的,主要看你们改变的决心有多大。一是让妈妈回到妻子与母亲的位置上。前文我提到爸爸好像是养了两个女儿,妈妈成了女儿的姐妹,那小丫妈妈去哪儿了?在家庭结构中,父母与孩子是一个等三角的关系图形,关系的错位,导致家庭关系的三角化,而孩子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二是让爸爸后撤,爸爸的目光应更多关注妈妈而非女儿。这时,女儿成长需要的空间产生了,她便可以有舞台跳出属于她自己的生命之舞。
一周后,我的微信收到一条小丫妈妈的信息:“谢谢老师们细心的照顾与陪伴,谢谢您的指点。小丫回家后状态很好,能主动提出让我带她去美术学院看一下,美术学院里面人很多,虽然她心里还是有些惧怕,但是孩子肯尝试,那就是最大的进步。”
祝福小丫!
(作者系甘肃省山丹县育才中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