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不能逮捕,如何保障诉讼正常进行?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ff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八)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第22条对刑法第133条增加了一款:“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根据本条关于顶格处罚为拘役,以及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期限、逮捕条件的规定,对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不能适用逮捕的强制措施,而拘留期限又很短,无法满足最短诉讼时限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犯罪嫌疑人潜逃而无法结案又无法追逃的情况。
  一、犯罪嫌疑人潜逃带来的尴尬
  李某,男,39岁,单身,经常外出,无固定住所,于2011年5月6日,酒后无证驾驶无牌两轮摩托车撞伤行人(轻微伤)。经鉴定,李某血液乙醇浓度为250.2mg/100ml,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7日拘留期满未采取其他强制措施(无钱提供保证金)。5月13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建议判处3个月拘役。法院准备开庭时,李某已潜逃,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多次寻找未果,导致本案在审判环节滞留无法结案。
  能否对李某追逃?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依据不足。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60规定:“通缉越狱逃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适用本节(通缉)的有关规定”。显然,本案犯罪嫌疑人不属于应当逮捕,也不属于越狱逃跑,不能发布通缉令追逃。即使公安机关通过内部协作将其异地挡获,但采取什么措施予以控制、押解,也存在法律难点。因为,不是现行犯,不能采取刑事拘留措施予以控制。二是大大增加司法成本。无论耗费多大的追逃成本将其绳之以法,还是只有顶多6个月拘役,潜逃者不会因此而承担任何更严重的法律后果;如果是在一审判决生效前潜逃,追回后也不可能改变判决增加拘役期。从刑罚角度说,潜逃几乎没有成本;从司法角度说,追逃的耗费大、效用低。
  二、对危险驾驶罪强制措施与诉讼时限的分析
  显然,关于危险驾驶罪的处罚规定与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拘留、通缉的规定之间没有衔接好,出现了立法空档,可能导致诉讼难以正常进行。
  一是绝对不能适用逮捕。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逮捕的条件之一是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而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顶格处罚就是拘役,没有设定徒刑,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对危险驾驶者适用逮捕强制措施。
  二是刑事拘留期限最长只有7天。对危险驾驶者不能适用逮捕,能否适用刑事拘留?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的拘留条件之一是:“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危险驾驶是一种持续的行为犯罪状态,只要在醉酒状态下驾驶,就是正在“实行犯罪”,可以先行拘留。而且在司法实践中,拘留也并不必然以转捕为前提,更多的是取保候审或者直接释放、移送起诉。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据此,对危险驾驶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刑事拘留,在3天的基础上,最多只能适用“特殊情况下”延长4天,合计达到7天,而不能适用延长至30天的规定。
  三是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难以满足需要。对具有稳定职业、家庭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危险驾驶者可以适用取保候审,但对类似于李某那样的人取保候审几乎没有制约作用。监视居住耗费的警力太大,不可能较大规模的适用,各执法机关也不愿意采用。
  四是最短诉讼期限不可能少于13天。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即使公安机关当天立案当天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当天受理当天提起公诉,法院当天受理并按简易程序当天作出一审判决,共需要3天;但判决必须要在10天上诉期满且被告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生效,合计至少要13天。只有在判决生效后,法院才能交付执行,诉讼过程才能终结。13天的最短诉讼过程也比最长的可适用拘留期限多了6天,在这期间,没有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存在潜逃致诉讼无法正常进行或者无法交付执行的可能性。
  有人提出,可以适用行政拘留15天解决强制措施与诉讼期限的矛盾。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行的。行政拘留针对的是行政违法行为,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的行政处罚方式;刑事拘留针对的是刑事违法行为,是依据《刑事诉讼法》配合刑事诉讼采取的临时性强制措施,既不是行政处罚方式也不是刑事处罚方式。二者的法律性质、依据、适用对象、目的、结果等方面具有本质区别。按照公安部“醉驾一律刑事立案”的表态,只要行为人被确定为醉驾,即应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自然不能适用行政拘留。那么,可否刑事拘留与司法拘留并用来解决这一矛盾?显然也是不行的。刑事诉讼法第161条明确规定了适用司法拘留的法定情形:“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15日以下的拘留”。据此,不可能在刑事拘留7日满后接着由法院决定司法拘留。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司法实践中,涉嫌危险驾驶罪而潜逃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得不加以防范,明显的漏洞不得不予以弥补,才能使法网更加严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取保候审中普遍适用高额保证金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决定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我们认为,在危险驾驶案中,应当尽量适用较高额度的保证金制。因为,多数危险驾驶者有职业和较好的经济条件,交纳较高额度保证金后,会权衡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应付出的各种代价,从而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不发生妨害诉讼的行为;同时,有保证金也便于并处罚金的及时执行。如果适用保证人制,需要十分慎重。实际上,保证人并不能对被保证人形成有力的制约;即使被保证人潜逃,保证人一般不会承担多大责任。
  二是对少量人员并用拘留和监视居住。对少量难以提出可靠保证人或交纳必要保证金的危险驾驶者,可以先行刑事拘留,待拘留期满后改为监视居住。但监视居住需要耗费较多的警力,要从三方面解决其困难:慎重使用,非万不得已不用;加强公检法之间的配合协调,合理调配警力;尽力压缩诉讼周期,减少监视居住的时间。
  三是尽快制定司法解释弥补缺陷。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会商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制定危险驾驶罪强制措施适用的司法解释,对危险驾驶且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延长拘留期限至30日,以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案发后拒不配合调查和刑事诉讼,逃离现场的;发生交通事故(尚未构成交通肇事罪)拒不赔偿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的;在特定时间、地段造成交通严重堵塞及其他恶劣影响的;具有危险驾驶前科或其他严重情节的;无稳定职业又不能交付保证金的。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检察院,四川 资阳 641300;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檢察院,四川 彭州 611930;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检察院,四川 简阳 641400;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检察院,四川 简阳 641400)
  
  
其他文献
信访工作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体现我们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窗口,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好信访接待意义十分重大,笔者结合信访接待实践,针对上访人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从处理涉检信访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探讨。  一、处理涉检信访的基本原则  涉检信访工作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特殊渠道,是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作用、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及时有效地为人民群众
期刊
摘 要:民族自治地区检察院是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理论调研是提高工作水平,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以都安县检察院开展理论调研工作为视角,查找民族地区目前理论调研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检察院的实际,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目标、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这样才能深入推进民族自治地区检察院理论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
期刊
摘 要: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是依据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而进行的一项司法制度改革,是我国审判制度的特色之举,也是实现审判权公信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从法律层面上看,该制度有切实的法律依据作为保障;从实践层面上看,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应当说,只有从立法层面对该制度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从实践中总结不足与缺陷,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将该
期刊
摘 要: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我国,检察文化是检察工作人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及检察权的运行为依据,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外在表征的总和。  关键词:检察文化;建设;理念    在全社会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对于检察工作来说,检察文化建设任务的提出超越了法律制度和国家活动的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推广和深入人心,以及中政委提出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使检察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检察事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干部的现状直接制约检察工作的发展。为此,立足检察工作实际,注重做好教育培训,提高少数民族检察干部政治、业务水平势在必行。  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干部的现状及教育培训的缺陷  (一)老干
期刊
摘 要:展检察机关党员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结合实际状况和需求,融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忠孝、仁义等精华,构建具有检察机关行业特色的“家文化”,致良知,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重亲情,追求“以院为家”情怀,切实提升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家文化;致良知;重亲情    中國自古以来,文化特色里有一个单元叫“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对家的依恋能够像中国人
期刊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见证制度,要求勘验、检查、扣押、搜查、辨认、送达等一些特定的刑事诉讼活动,应当有见证人参与见证并在相关诉讼文书上签字。《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首次明确了刑事见证的法律效力,规定在勘验、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提取笔录、扣押清单上没有见证人签名的,侦查人员应作出合理解释或进行补正。但我国目前的见证人制度,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际操作来看,都无法
期刊
近年来,故意伤害案件因处理问题而引发群众上访,在检察机关受理的上访案件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我院受理的轻伤害案件已占受理刑事案件总数的20%,因伤害案件造成的涉法上访事件更是占到了上访案件总数的80%。故意伤害案件与其他上访案件相比,由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矛盾、冲突激烈,因此处理起来特别困难,极易导致越级上访、赴省进京上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为进一步做好这些特定
期刊
从19世纪初开始,外国就开始对持有型犯罪进行立法和研究,相对于我国1997年刑法才详细规定了持有型犯罪,国外对相关立法的研究已日渐深入和成熟,考察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立法例,结合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寻求可以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对完善我国持有型犯罪立法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持有型犯罪的规定  (一)法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规定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278规定的乞丐、游
期刊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为维护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全国各级政法机关的工作重点。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如何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