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符合兴趣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学习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语文老师常挂在嘴上的话。它形象地道出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勤奋刻苦。诚然,这样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靠长期训练,学生不刻苦是提高不了语文成绩的。但是积累和训练的艰巨性决定了语文学科仅靠教师的教授,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自己必须有一种主动意识,积极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探求真理。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符合兴趣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那么,怎样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本人根据思考与实践,将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一、朗读激趣法
教材中美文荟萃,教师要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用美文本身去熏陶学生,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如《白楊礼赞》中的第七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赞美白杨树,我就安排女同学读贬抑的内容,男同学读褒扬的内容,全班齐读后部分的排比反问句。当时学生兴趣浓厚,都想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并且在诵读中提高了对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的认识,加深了对排比反问句的领悟。朗读,让学生品味到了文章中的“美味佳肴”,架起了一座由学生心神通往美文深处的桥梁。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情境、体会感情,并激发出以学习语文为乐的内在兴趣。
二、问题激趣法
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阅读教学更是在解疑中传授知识。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让学生在排除疑难中获得“柳暗花明”的快感。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研究问什么、怎样问,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切中要害。教《老山界》时,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生动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红军来到山脚时天已黑,怎么知道山有多高多陡?(从火把看出);(2)两次写火把的立足点在那儿?观察角度是否相同?(3)哪些词语可看出山高且陡?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段生动描写的作用。教《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品味小草为什么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与“钻”字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作者为何不用?当时学生提到“探”、“冒”、“长”等词与“钻”的意思相近,并比较它们的表意特点。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进而体会到小草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时候,奋力顶破土层钻出头来的顽强劲儿。
其次,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深入文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规定学生在预习语文时,除品味词句、学写批注外,必须提出1~2个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时,问题提得好的组可以加分,自主解答问题的可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并有所得的快乐情感。
三、活动激趣法
根据中学生喜欢活动这一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拓宽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诱发创造灵感,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在活动中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一开展的活动有:1.诗歌朗诵比赛;2.课前三分钟演讲;3.成语接龙。初二开展的活动有:1.格言、警句积累;2.办手抄报;3.师生仿写比赛;4.组合作学习;5.美文赏析等。
四、授之以渔激趣法
语文教学要高效,就必须注重对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对学生授之鱼,更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犹如掌握了点石成金术。学生在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只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何愁不事半功倍,而一片生机勃勃呢?
参考文献:
[1]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2]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
[3]钱吕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4).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学习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语文老师常挂在嘴上的话。它形象地道出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勤奋刻苦。诚然,这样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靠长期训练,学生不刻苦是提高不了语文成绩的。但是积累和训练的艰巨性决定了语文学科仅靠教师的教授,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自己必须有一种主动意识,积极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探求真理。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符合兴趣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那么,怎样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本人根据思考与实践,将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一、朗读激趣法
教材中美文荟萃,教师要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用美文本身去熏陶学生,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如《白楊礼赞》中的第七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赞美白杨树,我就安排女同学读贬抑的内容,男同学读褒扬的内容,全班齐读后部分的排比反问句。当时学生兴趣浓厚,都想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并且在诵读中提高了对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的认识,加深了对排比反问句的领悟。朗读,让学生品味到了文章中的“美味佳肴”,架起了一座由学生心神通往美文深处的桥梁。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情境、体会感情,并激发出以学习语文为乐的内在兴趣。
二、问题激趣法
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阅读教学更是在解疑中传授知识。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让学生在排除疑难中获得“柳暗花明”的快感。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研究问什么、怎样问,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切中要害。教《老山界》时,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生动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红军来到山脚时天已黑,怎么知道山有多高多陡?(从火把看出);(2)两次写火把的立足点在那儿?观察角度是否相同?(3)哪些词语可看出山高且陡?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段生动描写的作用。教《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品味小草为什么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与“钻”字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作者为何不用?当时学生提到“探”、“冒”、“长”等词与“钻”的意思相近,并比较它们的表意特点。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进而体会到小草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时候,奋力顶破土层钻出头来的顽强劲儿。
其次,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深入文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规定学生在预习语文时,除品味词句、学写批注外,必须提出1~2个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时,问题提得好的组可以加分,自主解答问题的可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并有所得的快乐情感。
三、活动激趣法
根据中学生喜欢活动这一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拓宽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诱发创造灵感,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在活动中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一开展的活动有:1.诗歌朗诵比赛;2.课前三分钟演讲;3.成语接龙。初二开展的活动有:1.格言、警句积累;2.办手抄报;3.师生仿写比赛;4.组合作学习;5.美文赏析等。
四、授之以渔激趣法
语文教学要高效,就必须注重对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对学生授之鱼,更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犹如掌握了点石成金术。学生在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只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何愁不事半功倍,而一片生机勃勃呢?
参考文献:
[1]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2]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
[3]钱吕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4).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