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单元内在逻辑优化梯度支架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围绕“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学习,安排了4篇课文。教学时,要遵循教材的内在逻辑,通过梯度式支架教学,把教学效能最大化。
  一、遵循单元内在逻辑
  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在理解文章的关键处向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涵盖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关键情节的推理、课文框架结构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寄寓的情感, 以及对整个作品的评价等。本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专项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一)聚焦点
  统编本教材每单元都有明晰的语文要素。“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学习与实践,从单元导语、课文助学系统、练习系统到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在“自我提问”阅读策略上:1.单元导语中,名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提示了自我提问的意义,导语“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则规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2.三篇教读课文中都有 1~2 道题是针对单元导语中提到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设置的,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蝙蝠和雷达》的“……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你们小组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題”。3.自读课文《蝴蝶的家》课文导语“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并尝试解决”,则是尝试对“自我提问”策略的独立运用。4.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是对本单元学习的“自我提问”策略的回顾与总结。可以看出,在本单元教材中,课程目标与内容都很明确,并具有目标导引方向的一致性。
  (二)梯度式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呈梯度式上升,一步步去接近单元教学目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感知和初次尝试提问,了解问题可以是针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提出,也可以针对整篇文章提出;《蝙蝠和雷达》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尝试独立地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交流平台”对提问策略进行梳理总结,最终实现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支架化
  教材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习“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支架多种多样,有问题支架、范例支架、方法支架、知识支架、情境支架和合作学习支架等。
  1.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迈进。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文导语“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蝙蝠和雷达》的课后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课后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都是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2.范例支架。
  范例也叫举例子,它是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支架类型之一。它是指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为他们先提供一个例子,既要包括重要的学习步骤,又要符合学习目标中的学习成果。比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提供的范例支架是一个同学阅读此文的自我提问问题,一些问题是这位同学边读边思考随文做的旁注:
  (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3)“‘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4)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一些问题则是这位同学读完全文后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2)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从这一范例,学生可以体会到“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和运用的思维过程,能比较顺利地模仿运用。
  3.方法支架。
  方法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适时提供规律性的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一定的思路与方法技能,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如,《蝙蝠和雷达》先提出问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再给学生提供方法支架,帮助学生思考:“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通过这一方法提示,学生不难从以上三个角度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4.知识支架。
  教师提供知识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经验的学习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从而启发学生建构知识。比如,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栏目中:“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我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这一支架,帮助学生总结“自我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把“自我提问”的方法系统化,以便顺利迁移到以后的阅读实践中。
  5.情境支架。
  情境支架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的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使学生能在熟悉的或易于理解的情境下接受新概念或新逻辑关系,减少因紧张感和陌生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
  比如,《蝙蝠和雷达》提供了一个文本片段,要求“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这一道题,给学生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文本情境,以便学生把本课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新的文本情境中。
  6.合作学习支架。
  合作学习支架,是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协作共进的目的,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架形式。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的“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蝙蝠和雷达》中的“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都要求学生要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自我提问”策略。
  二、优化梯度式支架教学
  所谓梯度式支架教学,就是整体递进地理解教学内容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學习。
  (一)瞄准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的目标
  “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单元教学目标,是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教学的小目标组成,要清楚各小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联,通过各课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单元目标。
  (二)定准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的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要综合考虑单元教材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单元学习的实际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它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预设的一种标准。本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提问的方式方法有大量的零散的感性认知,对合作学习交流有一定的实践。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对基础好的班级来说,学生的实际起点跟教材的逻辑起点会更接近。对实际起点低于逻辑起点的班级,可以在本单元前面的教学中渗透训练,以及在本单元的起始教学中适当增加范例教学和知识教学。
  (三)扣住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的“关
  键点”
  有研究指出,有的“自我提问”教学策略对阅读能力的影响不显著。本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学习,如果不注意问题域的引导,则有可能并不利于阅读理解。自我提问的问题域,应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之内。从课文内容来说,词句的学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篇的学习“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从写法的学习来说,“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联系生活经验来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学生的自我提问高于第二学段目标要求,比如有关课文词语的提问涉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写法的自我提问涉及文体特点等,超过学段目标的提问可鼓励学生课外探索;班级的集体学习,还是应把重点放在第二学段目标的落实方面。
  为了把学生的自我提问引导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上,教师可以应用提示支架,给学生以合理的建议。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如何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提问范例,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的阅读理解来提出问题;针对全文的提问,可以从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方面的启发来提出问题。
  (四)着力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的“发展点”
  在实际阅读中,“自我提问”的策略并不单独使用, 它常常渗透于联结、预测、推论、想象、质疑、概括、评价、总结等策略之中。只是为了教学的方便,教材安排了本单元“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专项学习。教学中,还是要把“自我提问”策略学习与其他阅读策略联合使用。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 ‘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可以运用联结的方法,结合上下文寻找问题答案。“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探究。“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可以运用评价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我提问”策略,既是一种认知策略,也是一种元认知策略。“自我提问”在阅读理解中,作为认知策略,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通过关注文本内容中的重要信息以促进理解;而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自我提问”可以使学生用于监测自己对某些内容是否理解。把“自我提问”策略单元教好,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自觉地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运用,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的形、音、义,会写“援、俱、弗”3个字;学习“惟弈秋之为听”宾语前置句式。  2.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朗读停顿表达文本内容的方法,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  (板书“学弈”,生齐读。)出示《孟子》及孟子信息资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
时下,语文界在阅读教学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再根据文本解读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可见,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但文本解读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文本解读透了就一定能产生有效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解读到的内容是否就可以全盘搬进教学设计里?……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从学生的视角把解读到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单”,会写“壶、砚”等8个生字,理解“单于”“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读熟、背诵并理解三首诗的意思,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发现并理解三首诗中表现精神品  质的句子,并体悟其分别运用语言、行为、感受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尝试在语言练习中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朗读诗歌,学习字词,感知三首诗的浅层关联  一、导课  要
“小老鼠(吱吱吱),上灯台(吱吱吱),偷油吃(吱吱吱,吱吱吱),下不来(吱吱吱)……”  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给家里的小朋友唱有小老鼠叫声的《小老鼠偷油歌》,他非常喜欢,而这样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很偶然的课堂教学。  那是我第一次带一年级,适逢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在学习完“gkh”的拼读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儿歌《说话》:“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
摘 要从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和现状出发,说明了WebQuest与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设计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 网络课程;WebQuest;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41-02  Network Course Design based on WebQ
当元旦与期末考相遇,新年也染上了浓重的复习气息。节前最后一天的课我准备盘点本期作文,这样例行周记,学生就可以在家潜心修炼、切磋文技,返校后我可以随学生的作文看人间欢喜,到各处游历,体验各种美食……  然而夢想还未照进现实,就被惊醒了。办公室外走道上一堆学生的哄闹声由远及近,几人一唱一和,语调凄婉忧伤:“举头望明月啊,低头写作文。”“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文。”“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文
我常常想起郭老师在师范学校教我们书法课的情形。那样的岁月,课程表上常常排着下午的第一节课——学写字。郭老师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来到我们的教室,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我们被郭老师那气宇轩昂的样子折服了。无论任何时间,只要他来到教室,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像是能感受到郭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虽然郭老师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但他的精神矍铄,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乌黑浓密的长眉毛一个劲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中大胆想象的趣味性。  2. 对比课内外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感知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大胆想象,感受趣味  1. 欣赏教材“习作”中的图片。  2. 说一说这些想象哪里很有趣。  3. 你还有其他很有趣的想象吗?  4. 欣赏绘本《变大变小的狮子》的“变小”部分。  二、对比文本,学习反复  让我们
文本解读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
教学目标:  1. 认识“箱”“夸”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夹”,借助图片、字典、课文语境理解“夹袄”等词语。会写“衬”“衫”等12个字。  2. 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读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语气。  3. 利用表格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学习按时间顺序、找主要人物、抓关键情节进行简要复述;通过关注细节描写,学习用自己的话生动复述。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